【摘 要】针对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分析辅导员在新媒体环境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提出新媒体时代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 辅导员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优势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045-02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环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与发展注以新的机制。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他们与学生有着比较自然的亲和力,在新媒体环境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进而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加强新媒体环境下辅导员独特的教育作用,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长期以来,大学生主要是通过课堂、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的途径获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信息获取方式单一,信息获取量小。新媒体承载着内容极其丰富、种类特别繁多的教育资源,如汇集科学、文史哲、社会科学等十大领域期刊的中国知网,聚焦中国教育、科研发展、教育信息化等新闻动态的中国教育网,收编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重要著作的马克思列宁文库等。大学生只要拥有一台互联网电脑或移动手机就可以突破课堂和图书馆有限资源和有限开放时间的限制,了解国内外政治、文化、经济、思想,比较自由地进行自主学习。
(二)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双方的交流范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单向正面灌输的教育方式为主,多是通过讲课、报告、开会等形式对大学生施加影响。新媒体将过去单向的自上而下的交流形式演变为双向的平等交流形式。现在大学生可以利用BBS、QQ、微博、微信等工具,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跨越教育双方在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别,随时随地与教育者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探讨和交流;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与教育者交流,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平等、开放的新媒体交流范式调动了大学生自主、自愿意识,促使大学生与教育者的交流欲望空前高涨,极大地刺激了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
(三)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空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话语霸权现象,大学生或不被允许发表意见或表达权被随意中止,即使被允许表达,也只能够在特定的主题或中心下发出有限的声音。新媒体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超越课堂、讲座、报告会、报纸版面、电视时段、地缘等方面限制的信息发布平台。大学生不需要经过采访、编辑、审核、发行等环节,只要以新媒体终端接入互联网,就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在相对自由舒展的空间里表达意见、创造信息、分享资源,大大改善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众的被动地位,其话语权在较大的程度上得到伸张。
二、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新媒体信息庞杂而大学生的信息评判能力不足以影响三观形成。新媒体承载的信息五彩纷呈、庞杂多样,其中包含许多“无意义”、“虚假”的信息,宣传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信息,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攻击社会、侵害他人权益、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言论等。大学生的自我判断力和鉴别力较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新媒体上的这些不良信息容易使大学生在理想信念问题上产生疑惑,在价值判断上出现偏差,甚至放弃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和敬仰,最终影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过度依赖导致思维方式固化。在新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不再用过去一种线性的、一页页、一行行、一本本的方式阅读,而是习惯超文本的阅读方式,习惯通过以搜索、浏览的方式获取知识,将驻足的思考让位于随意的浏览、频繁的搜索。满足于从新媒体上获得零散知识和信息,导致大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力、接受力停留在较肤浅的感性认识层面,既降低自身知识储备,又在很大程度上打压了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中,出现言之无物、缺少深度、假大空等缺点。
(三)新媒体中大学生话语失范。一是大学生新媒体话语权利意识扭曲。新媒体拓宽了大学生话语空间,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被束缚和被压制的话语权。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得个体话语权一旦与不特定群体达到一定共识,在这样的虚假空间中就会形成舆论合力,使得大学生个体话语权所产生影响力快速放大,很快集合成一个网络话语群体。这使得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都有待提高的大学生在行使网络话语中面临着潜在风险。二是大学生新媒体责任意识淡薄。大学生对自己作为网络公民该“有何为、有何不为”认识模糊,对自己该承担怎样的网络责任以及如何承担并不明确。加之网络的虚拟性又使大学生误以为承担责任是现实社会中应尽的义务,虚拟世界没必要履行。最终导致话语随意粗俗,话语失范。三是大学生新媒体法律意识虚化。新媒体缺少像现实生活中的纪律、法律等社会规范的约束和限制,大学生难以形成这种受制于外部规范的“他律道德”,常出现信息滥用行为,如不加注明地引用、转载、复制、抄袭网络信息。也有部分学生能够意识到这些行为的潜在危害,但行为自律性较差使得网络信息侵权现象已成为大学校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三、辅导员在新媒体环境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一)年龄优势。辅导员总体上是高校中最年轻的教师和管理队伍,他们多数刚刚毕业开始步入社会,与大学生年龄相仿、生活圈子类似、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相近,比较了解大学生所思所想所需,在与大学生的思想交流上不会产生“代沟”。这些都为启发大学生思考与探索,帮助大学生自己解决自己的思想问题提供有利条件。相比年纪大的教师,年轻的辅导员在开放的环境中长大,更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又具备开放式的学习品质,往往能够很快的掌握新媒体技术,进而借助网络、微博、MSN等工具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情感优势。辅导员工作涉及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践、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需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教室,在频繁接触交往中和大学生结下深厚的情谊,使大学生愿意敞开心扉向辅导员倾诉内心深处的想法。辅导员在熟悉大学生、了解大学生后,更加深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并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思想波动,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及时地解决大学生思想上的问题。
(三)工作优势。辅导员选聘的标准:一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二是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三是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接受过系统的上岗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这为从源头上保证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提供了制度保障。辅导员双重身份所规定的工作职责,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比其他教师更为有利的形势和优势地位。辅导员能够将一些主流意识和观念消化、加工、包装成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在日常工作中或以教师或以管理干部的身份向大学生展示宣传。一个素质高、能力强的辅导员通过日常的接触交流就能如春风细雨般地影响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打造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四、新媒体时代辅导员开展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须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开放民主性、坚持法制性等原则,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彰显科学的、大众的、民族的先进文化。辅导员是最接近学生的一线工作者,最清楚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需要,可以在主题网站上设立贴近学生、学生喜闻乐见的栏目来增强网站吸引力。
(二)加强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应大力普及新媒体知识。让大学生了解常见的新媒体类型、性质、特点、用途等,掌握新媒体最基本的传播与信息基础知识,是加强新媒体素养教育的前提。一方面,通过在各班级开展新媒体知识有奖问答,在校园网滚动播放有关新媒体的科教视频、科教宣传片等形式向大学生广泛介绍新媒体知识。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新媒体开展实践教育,利用辅导员博客、班级论坛、网络视频等方式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开展活动,重点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理性选择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新媒体实践来提升自我新媒体素养。
(三)提高自身新媒体素养。辅导员在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只有具备一定的新媒体知识与传播技术,才能借助它们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正确辨别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成为先进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播者。辅导员可以通过定期参加新媒体培训、社会考察活动、邀请社会上的媒体机构到学校加强业务的互动交流等方式强化自身的新媒体素养。
(四)加强网络法律法规教育。辅导员通过开展专项网络法律法规教育,提出“文明上网”、“争做网络道德学生”的倡议等,加大网络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自觉规范网络行为。在宣传网络法律法规时,可结合网络法律法规告诫学生要注意甄别网上不良信息,及时剔除不良信息、恶意信息。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很多新的问题、新的机遇。这就需要高校辅导员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学生的正当需求,积极正确引导学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之外向着正能量方向得以延伸,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吴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现状分析[J].党史文苑,2014 (2)
[2]黄日干.论高校辅导员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独特优势[J].传承,2014(2)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党的十八大精神研究”专项课题(DSBD13YB061)
【作者简介】雷曼清(1986- ),女,广西南宁人,南宁地区教育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