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孔子仁学的孝道观

2015-07-01 22:39杨孝青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仁学论语孔子

杨孝青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安徽 六安 237158)



略论孔子仁学的孝道观

杨孝青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安徽 六安 237158)

在孔子的仁学体系中,仁是本体,孝是功用,行仁要从行孝开始。孔子主张对父母的“孝”要以“敬”为核心,“敬”的具体表现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在父子关系上,强调“父子相隐”,“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孝”向外推扩就可以“移孝为忠”,“孝治天下”,达到大同社会。

孔子;仁学;孝道

中华民族拥有源远流长的孝文化史,孝渊源于祖先崇拜和血缘亲情。早在尧舜时期,舜就以孝闻名天下。《尚书》最早记载舜“孝”的事迹。岳曰:“瞽子,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义不格。”[1](P260)孝观念生于殷商,甲骨文就出现有“孝”字。《说文》将“孝”解释为:“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2](P171)《尔雅·释训》将“孝”解释为: “善事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3](P25)“仁”字诞生晚于“孝”字,甲骨文和金文中至今尚未发现。《说文》解释为:“仁,亲也。从人,从二。”[2](P159)《礼记·经解》解释为:“上下相亲谓之仁。”[4](P322)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制度使“孝”的观念得以进一步流行,其时人们言孝多与宗教祭享相联系,孝具有宗教与宗法伦理的双重特性。春秋时期,孝观念逐渐摆脱了宗教的束缚,而演变为伦理道德观念,人们也开始将孝与仁开始联系起来,如“《管子·戒篇》:‘孝弟者,仁之祖也。’《左传》文公二年:‘孝者,礼之始也。’”[5]到春秋时期,孝已经成为当时社会普遍流行的道德观念,孔子初步奠定了儒家孝文化的理论基础。此后,曾子、孟子和荀子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孝道理论,使“孝”的观念成为二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家庭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

一、孝悌为仁之本

众所周知,《论语》中出现 “仁”字109次,“孝”字有19次。在仁和孝的关系上,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孝是仁的基础和出发点。陈仲庚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核心的,而儒学的核心是仁学,仁学的核心又是孝道,所以孝道几乎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DNA”。[6](P89)吴同文认为,“因‘孝’为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一直被视为封建社会的最高美德,故‘孝悌’自然被认为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仁’与‘孝’,相通互补,几乎囊括人类全部美德,同为儒家伦理思想之本源。故此,施仁行孝,非特为百姓做人之最高标准,亦帝王治国维系家国和谐之重要保证也!”[7]孔子的学生有子对 “仁与孝”关系作了经典的论述: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历来学者对此段话都极为重视,其中以朱子和程子的注释最具代表性。朱子曰:“本,犹根也。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为仁,犹曰行仁……言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若上文所谓孝弟,乃是为仁之本,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也。”[8](P59)朱子还引用程子的话来加以引申说明,程子曰:“孝弟,顺德也,故不好犯上,岂复有逆理乱常之事?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又曰:“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然仁主于爱,爱不大于爱亲,故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P59)李景林认为,“儒家之所以要讲‘孝悌’‘为仁之本’,是因为,亲亲之情是人最真挚的情感;由乎亲亲,仁德之成就才能有真实的基础。”[9]总的来看,仁是孔子哲学的本体,孝弟是功用,仁之本体要通过孝弟的功用来体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这句话包含“孝、悌、谨、信、爱、仁”六个关键词,清楚地揭示了孝为起点、仁为终点的逻辑关系。

二、“孝”的层次

仁是孝之本,孝是仁之用,培养仁人必先从培养孝子开始。事奉双亲的孝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养”。何谓“养”?《说文》解释为:“供养也,从食。”[2](P102)《孝经》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10](P55)可见,从物质上满足父母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养”的基本要义。“养”又分为物质上的“供养”和精神上的“色养”。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为政》)从物质上赡养父母相对而言容易做到,真正难以做到的是“色难”。 何谓“色难”?《礼记·祭义》解释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4](P299)朱熹对“色难”的进一步解释是:“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服劳奉养,未足为孝也。旧说承顺父母之色为难。”[8](P69)孝子养亲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首先,要做到保全生命。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是对父母孝敬的基础。《孝经》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10](P9)如果子女连生命都无法保全,何谈事奉双亲?其次,要做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在交通和通讯不发达的古代,如果远离父母没有音讯,就没有办法照顾父母,也会让父母放心不下,就是不孝。孝应该做到“子能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孝矣。”[8](P93)又次,常知父母之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喜的是父母身体还健康,惧的是父母日渐衰老。最后,不能让父母为子女担忧,要做到 “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即父母对子女唯一担心的就是害怕其生病。子女能做到不让父母担心,父母就能快乐地颐养天年。

第二层次是“几谏”。子女若发现父母做的不对要加以劝谏。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劝谏父母要以“起敬起孝”的方式。“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悦)则复谏。不说(悦),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孰谏。父母怒,不说(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4](P179)孔子就盛赞其弟子闵子骞“几谏”的孝举。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论语·先进》)《二十四孝》记载:“闵损,字子骞,孔子弟子,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革引。父察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10](P210)闵子骞劝阻了父亲休妻的举动,既避免了家庭的破裂,还让后母转化为慈母,增加了家庭的温暖,可谓一举多得的孝举。此外,在父母犯了过错时,要做到 “父子相隐。”当叶公问孔子“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时,孔子即答曰:“吾党之直躬者异于是,子为父隐.父为子稳,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儒家认为,父子相隐是天理人情之至,当然是孝的表现。

第三层次是敬。孔子将对父母的敬看作比养更为重要。《论语·为政》篇有子游问“孝”。子曰:“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何谓“敬”?《说文》释为:“肃也。”[2](P186)敬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建功立业。行孝的最终目标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10](P9)人如果能够在社会上建功立业,实现圣人的主张,不但能使自己能够扬名于后世,还能光宗耀祖,就是至孝。其次,是无违。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从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所说的“无违”即是不违礼。朱熹曰:“生事葬祭,事亲之始终矣。礼,即理之节文也。人之事亲,自始至终,一于礼而不苟,其尊亲也至矣。”[8](P68)事亲能自始至终能事之以礼,可谓敬的最高表现。最后,三年之丧。孔子主张三年之丧,所以三年无改于父道,乃见其孝。孔子的学生宰我对三年之丧表示明确怀疑,他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论语·阳货》)孔子对此极为不满,以内心是否安来责问宰我。并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三年之丧之后,还要按时节祭祀祖先。“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

第四层次是“承志”。所谓“志”,《说文》解释为:“意也,从心之声。”[2] (P216)古人在父亲在世的时候,当子女的不能擅自作出主张,故主要从其“志”来考察一个人的孝行。父亲去世之后,一个人就能够自作主张,其行为就可以显露出来,观察此就可以知道一个人的善恶。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孔子就曾称赞过孟庄子的孝。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论语·子张》)孟庄子是当时的鲁国大夫,其父亲献子有贤德,庄子能够用其父的旧臣,继续实施原来的施政方针。故孔子称赞孟庄子其他孝行虽然有可称道的地方,但皆不若承父之志为难。

三、“孝”的外延

孝外延是指行孝由家庭向社会和自然万物推扩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孝与从政。孔子一生教授弟子三千余人,七十二贤人大多都有从政经历。孔子将在家行孝也看作是从政的一种。当有人问夫子为何不从政时?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国家再大也是由万千个小家庭组成的,家庭内部如果“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即是从政的一种表现。

第二,移孝为忠。孔子将孝思想与忠联系起来,提出“孝慈则忠”( 《论语·为政》)的思想,并“移孝为忠”。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10](P128)

君子若能以孝事奉双亲,则可以把孝移过来事奉国君即为忠;君子若能以悌事奉兄长,则可以将之移过来事奉上级即为顺从;若能将家治理好,将之移过来就可以治理官府。所以君子修炼成孝顺内德,可以将美名传播于后世。

第三,孝治天下。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大同社会”。《礼记·礼运》描述的大同社会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4](P142)自己没能赶上“大道之行”与“三代之英”的理想社会,那个时代的人们没有私心私利,人们之间充满了仁爱,一切都天然和谐。虽然在《礼记》中孔子大谈“礼”的作用,但究其实质则礼与孝是互为表里。孔子真正希望的是君子能够“以孝治天下”。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11](P7)自西汉以来,多数王朝的君主都要标榜自己是“以孝治国”,从而更好地维护其统治根基。

第四,孝与仁爱万物。不但爱他人是一种孝,连爱自然界的万物也是一种“孝”。草木要按照时节来砍伐,禽兽按照季节来宰杀,否则就是不孝。孔子曰:“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12](P85)孔子自己也是按照这种标准来做的,“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意思是孔子钓鱼,但不截流网鱼;射鸟,但不射击鸟巢。洪氏曰:“孔子少贫贱,为养与祭,或不得已而钓弋,如猎较是也。然尽物取之,出其不意,亦不为也。此可见仁人之本心矣。”[8](P127)孝起于爱父母,到社会上事君,建功立业,最后到仁爱万物,这些都是君子立身之道的根本。故子曰:“仁人不过乎物,孝子不过乎物,是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事天如事亲,是故孝子成身。”[12](P16)

总之,先秦儒家的孝道理论经孔子创立,后经曾子、子思、孟子和荀子等人的发展,到《孝经》予以完备。在西汉时期,凡是“弟力田”者,皆受奖励。汉之诸帝谥号,上皆冠以孝字,“孝”被统治者上升到“以孝治国”的高度。在民间,随着《弟子规》、《颜氏家训》和《二十四孝》等孝道普及性读本的流行,孝文化遂成为二千多年来的百姓日用之学,时至今日影响犹在。

[1](汉)戴圣,选编. 礼记·尚书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2](汉)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 中华书局,2013.

[4](汉)戴圣.礼记[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

[5]黄开国.先秦儒家孝论的发展与《孝经》的形成[J].东岳论丛,2005(3).

[6]陈仲庚. 舜文化传统与和谐境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7]吴同文. 仁孝维系家国和谐——以虞舜施仁行孝为例[J].船山学刊,2004(1).

[8](宋)朱 熹. 四书章句集注(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9]李景林.论孝与仁[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

[10]孝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11]陈桐生,译注.曾子·子思子 [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2](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责任编辑:陈如松]

Discussing the Filial Piety of Confucius Benevolence

YANG Xiao-qing

(LI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iuan 23758,China)

In the system of Confucius theories which benevolence is the ontology and filial piety is the function.Benevolence starts from the filial piety.Confucius Advocates that respecting parents is the core of the filial piety which performs that serving them according to rites when they are alive,funeral and sacrifice according to rites when they die. Confucius insists that parents and children should hide each other.Children should persuade parents when they make mistakes.If parents don’t follow the suggestions,children must respect their parents and no complaints as well.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ety ,“filial piety” can express loyal to the monarchy and govern people which aims to achieve the Datong society.

Confucius;benevolence;filial piety

2015-02-06

2013年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思想政治教育专项重点课题(2013SZXM122);六安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2013yjjyxm14)

杨孝青(1976-),男,安徽六安人,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中国科大科技哲学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B222.2

A

1007-9882(2015)02-0001-03

猜你喜欢
仁学论语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兄弟草原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孔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之比较分析
浅析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论语·为政第二》
孔子仁学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