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春红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李鸿章幕府和张之洞幕府之比较
邬春红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李鸿章幕府和张之洞幕府是晚清历史上两个十分重要的幕府,都对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两个幕府成员的来源、两个幕府的特色、两个幕府所产生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对这两个幕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李鸿章幕府;张之洞幕府;比较
李鸿章和张之洞是晚清时期两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有学者说过:“清朝末叶的政坛,真正唱压轴戏的,李鸿章一人而已。”[1]59而张之洞也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他们二人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两个重要的人物,他们有着自己或同或异的成长、仕宦生涯,在历史上他们都组建了各自的幕府,招揽了各式各样的人才。幕府在近代社会有着十分独特的作用,有学者就曾经谈到:“虽然李鸿章干预上海的近代化项目,具有合乎情理的权力,他却更多地依靠人际关系的非正式系统,而不是行政管理的渠道,运用他的影响力。这种人际网络包括三种关系:同乡、同僚和同年。所有这三种关系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尤其在官场中都受到重视。通过这些渠道工作,为社会所接受,而不被认为是政治上隐私舞弊。”[2]139从此可见一斑,因此,李鸿章幕府的出现也是一种必然的产物。而张之洞的幕府也有着很高的地位,有学者指出:“晚清幕府的数量不可谓少,但可以和李鸿章幕府相提并论的是张之洞幕府。”[3]8因此,对他们的幕府进行比较研究是有必要的,可以充分了解这两个特殊的群体,不但有利于对李鸿章与张之洞的历史功过进行正确的评价,而且有利于加深对整个近代社会的了解。
李鸿章幕府和张之洞幕府的成员来源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下面笔者将具体分析他们各自幕府的成员来源,并且做出一定的比较分析。
李鸿章幕府的成员有几个主要来源,第一,是李鸿章的同学、亲属、同乡、朋友。李鸿章的幕僚其中有很多都是安徽籍的,他十分注意利用同乡、亲属这些情谊来掌控下属,在幕府初步形成时期,李鸿章奉命组建淮军,就十分注意利用宗族亲缘关系来约束下属,他将父子、邻里、亲戚安排在同一个队伍中,从而保证军队战斗的团结性。如周馥、刘瑞芬、蔡良杰等人都是其安徽籍同乡,而郭嵩焘、陈鼐则是他的会试同年,张佩纶、张席珍等人则是李鸿章的亲戚。第二个来源则是曾国藩的幕僚。李鸿章吸收了师傅曾国藩的一些幕僚为己所用,诸如郭嵩焘、薛福成等人,或在曾国藩生前就进入李鸿章幕府,或在其死后进入。第三是上海官绅,李鸿章组建淮军后在上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在上海苦心经营,吸收了诸如冯桂芬、赵炳麟等人。除了以上三个方面外,李鸿章为了兴办洋务事业,还十分重视对留学生、新式学堂学生,以及外国人的任用。
张之洞幕府的成员来源,主要有:第一,通过科举取得功名的士人,诸如杨守敬、黄遵宪等人。第二,丁忧或遭到贬谪的一些官员,他们或因为家里有事离开朝廷,或因为因事被贬,官场失意就转而走向幕后,成为张之洞的幕僚,为张之洞幕府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第三,是其以前的学生,张之洞在做官期间,一直十分重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因而兴办了一批学堂,这些学堂也必然为张之洞的幕府培养了一大批的人才。最后,留学生、新式学堂毕业生以及外籍人员也是张之洞幕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看到,李鸿章幕府人员的主要来源是以安徽籍的同乡为主的,他十分注重以血缘、地缘关系来构建纽带,其幕府也主要是淮系集团。由于幕府成员主要是同乡和亲属,所以李鸿章幕府就有着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他们视幕主为当然的领袖,并且产生了一种非常自豪的心理,这是家乡的兵、家乡的人,极大地增强了自信心,李鸿章的淮系集团就给家乡人民以强大的自豪感。相对而言,张之洞的家乡观念就比较淡薄,他是直隶人,然而却不在家乡长大,之后做官由于不断调任,其脚步遍布全国,因而也就很难养成浓厚的乡土观念。张之洞幕府的建立是以学缘关系为纽带的,张之洞重视教育,是一位官僚兼学者的人物,他的“书生意气”和“清流遗风”伴随着他的一生,而他的幕僚也主要是他通过教育事业所培养出来的一批人才,这与李鸿章幕府有着明显的区别。一个地缘,一个血缘,二者的幕僚来源有着各自明显的特点,但这二者也有着惊人的一致性,那就是无论地缘、血缘,还是学缘组成幕府,都是受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影响。地缘体现着中国自古以来的乡土观念,宗法分封的血缘联系,而学缘则体现着中国自古以来尊师重道的传统,因而也可以说,李、张幕府的形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但同样,他们两个的幕府都十分注重洋务事业的兴办,因而他们各自的幕府都招募了一些新式人才,诸如留学生、新式学堂学生、外籍人员等等。总之,他们两个幕府人员的来源组成有其各自的特点。
李鸿章幕府和张之洞幕府都有着各自与众不同的特色,这些特色对他们各自幕府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李鸿章幕府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幕府有着一些鲜明的特色。首先是他紧跟时代的步伐,敢于为人所不为。正如有学者指出:“李鸿章和冯桂芬还引人注目地偏离了自古以来,尤其宋代以来成为中国历史特征的文化自我中心主义。”[2]46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李鸿章他们尽管在文化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开明思想,但总体上是维护封建秩序的。李鸿章设立各种语言文化翻译馆,学习外国的语言文化,引进西学,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近代化人才,不仅学习了外国先进的科技,而且传播了先进的思想,此外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幕僚推崇西方的社会政治制度,同时,幕僚朱其昂、唐廷枢、徐润等更是成为中国第一批实业家,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次是李鸿章注重实用,唯才是举。李鸿章注重实用体现在其总是随着时代形势的发展更改自己招揽幕僚的主体,在镇压太平军、捻军时,其主要招募的都是一些士兵武职,以此来促使战争赢得胜利,在平静后,为了自强、求富,他又积极兴办洋务事业,从而招募了一大批为之效命的人才。注重实用,惟才是用,使幕僚能在洋务活动中充分展示才华,才使李鸿章幕府汇集了丁日昌、唐廷枢、马建忠等实用人才,从而也促进了近代化的逐步发展。李鸿章幕府的第三个特点是人才众多,中西交融。李鸿章向来注重培养自己的幕府人才,正如有学者就曾指出:“毋庸说,李鸿章和当时中国许多官员一样,是一个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且任人唯亲的总督。”[2]112因此,他的幕府中汇集了很多各式各样的人才。李鸿章注重对留学生、中国优秀人才的使用,同时对于像德璀琳这样优秀的外国人也进行了重用,他用人不问出身,吸取了大量的人才,最值得李鸿章骄傲的北洋海军就是在外国人的帮助下建成的,同时,北洋海军的各种装备很多也是来自欧美各个国家,这样就极大地加速了李鸿章幕府的膨胀,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李鸿章对于外国人的任用是很突出的,有学者就曾指出:“在19世纪中国,没有一个高级官员同外国人的联系比李鸿章更加直接和持久。”[2]119
张之洞幕府是时代特征与自身情趣爱好的完美结合。首先,张之洞幕府并不像李鸿章和曾国藩幕府那样十分重视同乡情谊,张之洞的幕府是根据学缘关系所形成的,其幕府成员大多是书生学者型的,幕府的发展也与教育办学关系密切。如:张之洞在升任两广总督时,就带着他在担任四川学政时的得意门生杨锐。他的幕府中很多人才都是其兴办教育培养起来的。其次,张之洞幕府比较全面的体现了中体西用这一原则,早在《劝学篇》中,张之洞就已经系统的阐述了中学和西学的内涵,这一原则也成为了其一生做事所遵循的一项准则。甲午战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一种流行语,“张之洞最乐道之,而举国以为至言”[4]71。最后,是张之洞不拘一格用人才。他对自己的僚属具有非常强的包容性,比如张之洞的幕僚梁鼎芬乘轿去见张之洞时,居然在轿中睡着了,张之洞没有怪罪,反而让人扶他进内室好好休息。笔者以为张之洞的这种包容性可能与其自身性格特殊也有很大的关系。张之洞幕府有着其鲜明的特色,这些特点也使得张之洞幕府能够更好地壮大。
这样一句话准确地描述了洋务运动,“布新而不除旧是整个洋务运动的特点”[5]109。
总之,李鸿章和张之洞幕府各有其特色,他们都能够重用各种人才,重视西学,积极进取,努力上进,从而使自己的幕府在晚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希望向西方学习,提高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然而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张之洞,他们思想中保守的成分还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对清政府效忠,并没有推翻腐朽清政府统治的想法,中体西用这样一种思想一直贯穿着他们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总想着通过局部的小修小改来挽救已经病入膏肓的清政府,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必然使他们在探索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难以走得太远。
李鸿章幕府和张之洞幕府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下面笔者将具体分析他们各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李鸿章幕府最重要的影响无非是其在兴办洋务事业以及外交事务中所做出的贡献,诸如盛宣怀、朱其昂、唐廷枢等助李鸿章创办洋务企业,马建忠、薛福成等助李鸿章处理外交事务等等,成立了一批军事和民用企业,诸如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等。正是因为有李鸿章幕府的这些人不断探索前进,积极进取,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才能够越走越远。此外,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也是其突出的一个方面,他的幕府是在镇压过程中形成发展的,而这两次起义的平定也是李鸿章幕府早期最主要的活动。李鸿章幕府虽然没有曾国藩、张之洞幕府那样集聚了大批文人学者,但在文化教育方面仍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研究外国情况,适应对外交往的需要,在上海建立的培养外语人才的新式学校—广方言馆,主要教授西方语言和自然科学知识。对近代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李鸿章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也是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因此也有很多人称之为卖国贼,但我们必须承认李鸿章在尽力做好与外国的交涉,虽然结果中国主权有所损害,也不能因此完全不承认他所付出的努力,而在他的背后也是用一大批幕僚在支撑着的。同时,李鸿章幕府也遭受着一些指责,认为其过于徇私任用亲友,关于这一点,有学者指出:“关于指责李鸿章重用亲属极其严重,甚至推及他所偏袒的同乡友好,他不能规避这些严厉的批评,他的失败有许多是由于主要靠私人关系而任用不合适或不能胜任的下属所造成。”[2]339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正如有学者所提出:“李鸿章举荐私人,属于普遍流行的惯常做法之内。纯因私人关系而受李推荐的官员违法渎职,遇有这种情况,李自然不能逃避批评。但是他也不应成为全盘指责的对象。”[2]319李鸿章的有些幕僚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可能有李鸿章识人不清的原因,但不能把错误全部归结于他一人,更不能因此否定其幕府的重要作用。
张之洞对传统幕府体制的改革所形成的影响是深远的。正如有学者曾经说过:“张之洞是传统幕府体制变革中的关键人物,被时人认为是实行传统幕府体制改革的‘始作俑’者。”[6]46首先,他招募人员实行札委、奏调制,使幕府人员走向了职官化,有了各自相应的责任;其次,他进行了书院体制改革,使行政与教育相结合,完善了教育体系。最后,幕府人员的酬金的给予也变得公开化和专业化,有专门的主管部门去支付薪金,这也是现代薪金制度的一个萌芽。同时张之洞的改革对当时的新政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张之洞所兴办的文化教育事业规模影响也是空前的,他所兴办的新式教育学堂培养了一大批的新式人才,对整个国家的近代化发展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一个重要的人才基础。有学者指出:“在督鄂和暂署两江期间,张之洞创办、倡办的大中小学堂数10所,门类有普通、师范、外语、实业、军事等,还将湖北省城原有的教吏馆改为仕学院,选送在职官员研习中西历史与时政,为清廷培训官吏。这些学校在湖北、江苏等地产生了广泛影响。”[7]260与李鸿章一样,张之洞也十分注重向外国学习,兴办了一批洋务企业,招募了一批洋务人才,也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关于张之洞及其幕府所产生的重要作用,正如有学者指出:“像一只抟摇直上的巨鸟,从学政到清流到山西巡抚到两广总督,张之洞一直奋力冲击,敢为别人不敢为之事,每到一地,每任一职,必做出令人咋舌的功绩。”[8]132可见,张之洞在近代历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
李鸿章和张之洞幕府对中国的近代化都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这两个幕府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先行者,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对中国实力的增强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中国的落后已经不可避免,清政府的腐败已经根深蒂固,不是少数人的力量所能改变的,李鸿章和张之洞的幕府虽然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毕竟只是杯水车薪。
李鸿章幕府和张之洞幕府都有着其各自的幕僚来源、特色以及在历史上的不同的影响,他们两个幕府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都是举足轻重的。张之洞幕府的形成要晚于李鸿章幕府,张之洞对李鸿章的感情也是矛盾的,一方面,正如有学者所指出:“他的头号对手是张之洞,是一名善用文笔的哲学家,他不相信中国无法以武力对抗西方国家。相反,他习以为常地认为这是出于李鸿章那怯弱、腐败的动机。”[9]66-67但后来他又借鉴了李鸿章幕府的一些东西,从这方面看,可以说他是李鸿章幕府的后继者,但在某些方面张之洞进行了非常深刻的改革,促使幕府制度不断地得到完善,这也是不可否认的。其实,李鸿章与张之洞幕府的比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李鸿章与张之洞二人的比较,关于他二人的比较,梁启超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十年以来,与李齐名者,则张之洞也。虽然,张何足以望李之肩背。李鸿章实践之人也,张之洞浮华之人也。李鸿章最不好名,张之洞最好名,不好名故肯任劳怨,好名故常趋巧利。之洞于交涉事件,处处与鸿章为难,要其所画之策,无一非能言不能行。鸿章尝语人云:不图香涛做官数十年,仍是书生之见。此一语可以尽其平生矣。至其虚骄狭隘,残忍苛察,较之李鸿章之有常识有大量,尤相去霄壤也。”[10]91梁启超的这段话总体来说有些扬李抑张的意思,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知道李鸿章幕府的成长与时代紧密联系,与时事密切相关,是十分注重实用性的,而相对张之洞幕府而言,张之洞是文人,他为官数十年,但仍然保留了十分浓厚的文人风气,这些都体现在其幕僚的组成中。
总之,作为晚清两大重要的幕府,李鸿章幕府和张之洞幕府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他们前后相继,李鸿章的“痞气”,张之洞的文人风气,都比较深刻的反映在这两大幕府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幕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网罗了一定的人才,但是他毕竟是分散的,只有整个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才能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王开林.裱糊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3]王天根.严复与晚清幕府[J].史学月刊,2006(9).
[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4.
[5]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6]黎仁凯.张之洞幕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7]刘平.张之洞传[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
[8]张建安.张之洞传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英]布兰德.李鸿章大传[M]. 陶艳丽,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10]梁启超.史海回眸李鸿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田丽华]
2015-01-18
邬春红(1992-),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K207;K256
A
1007-9882(2015)02-01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