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茜,黎华
(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重庆 万州404155)
甘薯是世界上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长期以来作为粮食和饲料使用,其茎尖的菜用价值却被忽略。有研究表明,甘薯茎尖富含蛋白质、脂肪、VC、VB2、高纤维素及氨基酸;同时,其矿质元素含量也很丰富,与20多种常用蔬菜相比,其钙、钾、硒、铜含量最高,磷、镁、锌的含量也位居前列[1]。近年来,甘薯茎尖作为蔬菜的食用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市场消费旺盛。茎尖是甘薯植株光合作用最为活跃的部位[2],当其被采摘后,叶片及光合面积减少,光合作用下降,积累的干物质量降低,最终表现为地下部产量下降[3]。甘薯作为无性繁殖作物,一般以薯块作种繁殖,而叶菜型甘薯地上部生长旺盛,地下部块根难以膨大或产量极低,造成种薯留种障碍,来年种源无法保证。因此,叶菜型甘薯的扩大繁殖受到限制。目前,国内对叶菜型甘薯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品种筛选和选育[4-5],研究现状[6-7]、栽培技术[8-10]、茎 尖 组织培养及营养分析[11-13]等方面,对不同节位薯苗栽插越冬留种繁殖性状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蔡章棣[14]研究发现,蔓尖越冬育苗法特别适合茎尖菜用甘薯繁育;罗晓锋等[15]对优质菜用型甘薯新品种福菜薯18号的露地越冬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郭源俊等[16-17]对甘薯藤苗越冬繁育技术进行研究认为,甘薯藤苗越冬打破了长期沿用薯块留种的传统习惯。但以上研究仅仅针对茎尖薯苗越冬技术,未对不同薯苗栽插越冬后存活及地上和地下性状进行比较。为拓宽叶菜型甘薯来年栽插的种苗来源,笔者于2013年采用叶菜型甘薯福菜薯18和鄂菜薯1号的茎尖薯苗和二节薯苗,于大棚中栽插越冬,研究其不同薯苗越冬存活情况及地上、地下部性状表现,以期为提高叶菜型甘薯的种源保障、加快其繁殖提供技术支撑。
鄂菜薯1号和福菜薯18的茎尖薯苗和二节薯苗,由三峡农科院蔬菜研究室提供。
试验设4个处理,即:A,福菜薯18 茎尖薯苗;B,福菜薯18二节薯苗;C,鄂菜薯1号茎尖薯苗;D,鄂菜薯1号二节薯苗。随机区组排列,4次重复,每个池子为1 小区(长×宽×高=3 m×1 m×0.3m),小区面积为3 m2。按0.2 m×0.25 m 栽插,即每小区栽5行,每行12苗,每个处理栽插60苗。试验地前作为空心菜,栽培土壤肥力中等,不施底肥。
1.3.1 环境监测 试验期间监测棚内气温、土壤温度和湿度,每次监测时间为9:30—10:00,棚内悬挂温度计,土壤温度和湿度用L99-TWS-1型土壤温度水分记录仪测定(杭州路格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所测土壤温度和湿度均为土层10cm 处的温度和湿度,从扣棚第2天开始监测,每隔7~10d测定1次。
1.3.2 性状调查 试验结束时调查小区越冬苗存活率、株高、分枝数、苗重、地下茎存活率和产量、柴根产量及数量。
试验在三峡农科院蔬菜园标准钢架大棚(长30m×宽8m)内进行,试验地海拔180m。试验于10月8日浇水抗旱栽插,选择苗长统一为20cm,栽插时入土2个节位;10月15日薯苗成活,11月13日扣大棚。11月15日用3%的高氯·盯虫脒防治蚜虫,1周后用12%高氯·毒死蜱防治菜青虫,2种农药交替使用,11月18日在大棚内悬挂黄色粘虫板(12个)。整个试验期间不施肥,扣棚后不浇水,试验于2014年3月11日结束,越冬薯苗生长期共154d。
采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分析,调查各指标数据均采用Duncan 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比较。
从表1看出,随着季节气温变化,整个试验期棚内气温呈由高到低再到高的趋势,棚内气温最高22℃,最低为10℃;越冬生长期间A 处理土壤温度为9.08℃~20.13℃,B 处理为9.99~21.30℃,C处理 为10.74~21.36℃,D 处 理 为10.45~21.33℃,4种处理均以2月11日监测的土温最低,11月24日监测的土温最高。越冬期间土壤湿度呈由高到低逐步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A 处理土壤湿度由扣棚时的73.20%降至3月11日收获时的5.00%,B 处 理 由61.10%降至5.30%,C 处 理 由58.90%降至3.50%,而D 处理则由65.40%降至3.40%。监测结果表明,各处理棚内生长环境趋于一致。
表1 大棚越冬薯苗不同处理试验期棚内的温湿度Table 1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of greenhouse for different treatments of overwintering sweet potato seedlings
表2 不同处理越冬薯苗地上部的性状Table 2 Character of overground part of overwintering sweet potato seedlings
从表2可见越冬薯苗不同处理地上部的主要性状。
1)越冬薯苗的存活率。4种处理的存活率以B处理的最高,达77.50%;C 处 理 的居第 二,为74.42%。方差分析表明,各处理间(F=1.31<F0.05=3.86)、重复间(F=1.21<F0.05=3.86)差异不显著。
2)越冬存活苗的株高。4 种处理的成活苗株高以C处理的最高,达29.30cm;A 处理的居第二,为28.18cm。方差分析表明,重复间(F=0.12<F0.05=3.86)差异不显著,各处理间(F=10.66>F0.01=6.99)差异极显著,二节薯苗和茎尖薯苗间的差异明显。表明,越冬苗以茎尖薯苗的生长较快。
3)越冬薯苗的分枝数。小区平均分枝数以B处理的最多,达188.3个;D 处理的居第二,为167.3个。方差分析表明,区组间差异不显著(F=0.57<F0.05=3.86),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F=33.48>F0.01=6.99),2 个品种二节薯苗的分枝数均比茎尖薯苗的多,且差异极显著。表明,去掉顶端优势的二节薯苗对分枝发生有利。
4)越冬薯苗的产量。越冬薯苗产量以B 处理的最高,达493.34kg/667m2;D 处理的居第二,为380.00kg/667m2。方差分析表明,区组间差异不显著(F=0.50<F0.05=3.86),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F=36.92>F0.01=6.99),2个品种二节薯苗的存活苗产量均比茎尖薯苗的高,且差异极显著。表明,二节薯苗对增加越冬苗的产量有利。
从表3可见越冬薯苗不同处理地下部的主要性状。
1)地下茎的存活率。4 种处理地下茎的存活率以B处理的最高,达82.50%;D 处理的居第二,为74.42%。方差分析表明,各处理间(F=0.79<F0.05=3.86)、重复间(F=0.79<F0.05=3.86)的差异均不显著。表明,越冬地下茎的存活率以二节薯苗高于茎尖薯苗。
表3 大棚越冬薯苗不同处理地下部的性状Table 3 Character of underground part of overwintering sweet potato seedlings with different treatments
2)存活地下茎的产量。4 种处理存活地下茎的产量以A 处理的最重,达246.67kg/667m2;B处理的居第二,产量为208.89kg/667m2。方差分析表明,区组间差异不显著(F=0.09<F0.05=3.86),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F=12.8>F0.01=6.99)。从品种看,福菜薯18地下茎的产量比鄂菜薯1号的高;从越冬苗材料看,2个品种茎尖薯苗地下茎的产量均比二节薯苗的重,且差异显著。
3)柴根的产量和数量。柴根的产量以A 处理的最重,达128.89kg/667m2;C 处理的居第二,产量为124.45kg/667m2。方差分析表明,区组间差异不显著(F=0.1<F0.05=3.86),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F=10.35>F0.01=6.99)。从越冬苗材料看,2个品种茎尖苗的柴根产量均比二节薯苗的高,且差异极显著。各处理柴根平均数量的结果与柴根产量的结果一致。
1)叶菜型甘薯福菜薯18和鄂菜薯1号的茎尖薯苗和二节薯苗越冬栽培,其越冬存活率最高为77.50%,最低为66.25%;茎尖薯苗越冬苗株高最高为29.3cm,均与二节薯苗差异显著;二节薯苗分枝 数、薯苗产量最高分别为62.77个/m2和493.34kg/667m2,均显著高于茎尖薯苗;越冬地下茎存活率以二节薯苗优于茎尖薯苗,存活率在73.75%~82.50%;茎尖薯苗的产量和数量均优于二节薯苗,分别达128.89kg/667m2和16.1个/m2。选择二节薯苗栽插越冬,其薯苗分枝数、产量和地下茎存活率均比茎尖薯苗优,而选择茎尖薯苗栽插越冬,虽然增加株高、地下茎产量、柴根产量及数量,但作为种源繁殖速度方面仍不及二节薯苗。因为按照苗长20cm 的栽插要求,其增加的株高不足以增加种苗数量,但增加的分枝可作为种苗利用。该结果与郭源俊[16]越冬藤育苗比种薯育苗至少可提早出苗15d的研究结果相似。
2)叶菜型甘薯薯苗越冬试验是以越冬保证种苗持续供应为目标,越冬薯苗存活率、越冬薯苗产量、株高、分枝数、地下茎(苕鼻子)存活率和产量、柴根产量和数量等8项性状指标都直接或间接影响来年种源数量或质量,而水分和温度是保证越冬苗安全成活的关键。因此,选择最高气温15℃,土壤水分60%时扣棚,及时提高薯苗生长温度,维持土壤水分,保证最低棚温,对薯苗生长十分有效。与罗晓锋等[15]菜用甘薯没有明显的生育期,因而可以周年生产,但当气温低于15℃时其茎叶生长停滞,低于6~8℃则呈萎蔫状,与经霜则枯死的观点一致。
3)越冬薯苗、地下茎和柴根均是来年叶菜型甘薯的主要种源。该试验结果表明,来年利用越冬薯苗栽插作种,其生长速度快于地下茎萌发作种,首次采苗时间可提前7d。与蔡章棣[14]的研究结果一致;而利用柴根做种,其首次采苗时间比地下茎延后10d,但后期地下茎和柴根萌发苗数较薯苗多,主要是其腋芽数量多的缘故。
4)茎尖薯苗栽插越冬具有生长快的特性,其地下部性状优于二节薯苗栽插越冬。该结果与万海清等[18]的研究结果一致。
5)试验仅选用2个品种的茎尖薯苗和二节薯苗,关于选择栽插茎尖薯苗越冬,采取摘心栽插技术是否能有效地提高存活率、增加分枝,提高薯苗的产量及地下茎存活率,还需进一步研究。
[1]任秀娟,欧行奇,杨 梅.甘薯茎尖营养成分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2):2306,2349.
[2]史春余,王振林,余松烈.甘薯光合产物的积累分配及其影响因素[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1,32(1):90-94.
[3]赵 波,张晓宇,张 青,等.菜用甘薯品种产量性状比较及评价[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0,25(2):8-10.
[4]陈胜勇,李观康,何霭如,等.南方地区菜用型甘薯品种选育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10):33-36.
[5]杨新笋,雷 剑,苏文瑾,等.菜用型甘薯鄂菜薯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8):1823-1825,1830.
[6]王庆南,戎新祥,赵荷娟,等.菜用甘薯研究进展及开发利用前景[J].南京农专学报,2003,19(1):20-23.
[7]曹清河,刘义峰,李 强,等.菜用甘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蔬菜,2007(10):41-43.
[8]邢凤武.茎尖菜用甘薯丰产高效栽培技术[J].杂粮作物,2008,28(6):380-381.
[9]余文慧,张富仙.叶菜型甘薯无公害高效栽培技术[J].蔬菜,2011(6):201.
[10]吴巧玉,何天久,夏锦慧.叶面肥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叶菜型甘薯茎尖产量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10):60-63.
[11]周 杰,曹清河,周志林,等.菜用型甘薯不同品种组织培养差异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60-60,62.
[12]赵 波,张 青,张晓宇,等.茎尖菜用甘薯品种产量及品质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1,26(1):1-3.
[13]宋吉轩,雷尊国,李 云,等.甘薯茎尖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初报[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1):44-45.
[14]蔡章棣.叶菜型甘薯品种福薯10 号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08(11):55.
[15]罗晓锋,涂前程,乔 锋,等.优质菜用型甘薯新品种“福菜薯18 号”露地越冬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4(7):44-45.
[16]郭源俊.甘薯藤苗越冬繁育技术[J].江西农业科技,2004(7):24-25.
[17]张保华,张仕刚.利用甘薯藤越冬繁苗技术[J].安徽农业,2002(12):19.
[18]万海清,肖先立,李子辉.不同薯蔓栽插对甘薯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作物研究,2000(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