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启示

2015-07-01 23:46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0期
关键词: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精品

杨 方 琦

(渭南师范学院 传媒工程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启示

杨 方 琦

(渭南师范学院 传媒工程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要在解决原国家精品课程布局不合理、可用性不够、有效性不高、示范性不强、影响力不大和参与度较低等现实问题的基础上转型升级,依据课程建设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新标准与新要求,加强课程设计、推广和评估,逐渐形成多学科、多层次和多类型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体系格局。

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策略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深入广泛的应用,为世界各国推进教育信息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由此产生的知识开放、共享和全球化理念正日益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开放教育资源已经成为现阶段国内外教育技术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此背景下,2003年4月,教育部宣布启动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该项目既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也是探索国家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有效途径。

为进一步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教育部于2011年10月宣布启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设1 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 00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1]教育部文件明确规定,精品资源共享课是指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2]。该文件还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作了具体要求: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基本覆盖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为目标,通过共享系统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以政府主导,高等学校自主建设,专家、高校师生和社会力量参与评价遴选为建设模式,创新机制,以原国家精品课程为基础,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多级联动、共建共享。[2]由此可见,教育部实施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既是为了应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外在需求,也是“十一五”期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趋势。基于此,以原国家精品课程为基础转型升级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要依据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新标准与新要求,在充分吸取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与策略,稳步推进,科学发展。

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八年多的努力,2003—2010年间我国各高等院校累计获准立项建设各类国家精品课程3 910门,其中本科教育类课程2 515门,高职高专类课程1 043门,网络教育类课程209门和军队院校类课程143门。不难看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本科教育类课程是核心,高职高专类课程是重点,网络教育和军队院校类课程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文将研究对象聚焦到2 515门本科教育类国家精品课程,其逐年立项建设情况见表1。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稳健发展阶段(2003—2006年)、快速发展阶段(2007—2010年)和调整转型阶段(2011—2013年)。其中,2007年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史上特殊而重要的一年,2003—2006年间以及2007—2010年间获准立项建设的本科教育类国家精品课程数量对应为866门和1 649门,后四年的课程建设数量比前四年差不多翻了一番。究其原因,教育部和财政部在2007年联合发文《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是重要推进器,该文件要求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遴选3 000门左右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由此可见,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立项,与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等相关部委关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政策的调整与变化息息相关。

表1 本科教育类国家精品课程立项建设逐年分布情况统计

整体来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形成了多学科、多层次和多类型的精品课程体系格局,在拓展教学时空、丰富教学内容、共享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活动、变革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和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影响和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布局不合理

国家精品课程布局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学科分布、区域分布和高校分布三个方面。

一是学科布局不合理。参照《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本科)分类体系》对2 515门本科教育类国家精品课程的学科分布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详见表2。排在前四位的学科是工学、理学、医学和文学,课程数量对应为802门、408门、287门和236门;排在后四位的学科依次为哲学、历史学、两课和文化素质课,课程数量对应为28门、34门、45门和47门。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立项,虽然充分考虑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现状,但是缺少对学科整体规划布局和均衡发展的系统化思考,从而导致国家精品课程的学科布局不合理。具体到某一特定的学科,国家精品课程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现象更加严重。以教育学二级学科教育技术学为例,2003—2010年间我国各高校累计立项建设国家精品课程17门,其中公共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3门,专业课教育技术学导论、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和教学设计课程各2门。与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4年规定的8门专业主干课程对比可知,还有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教育信息处理、信息技术与教育和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等4门专业主干课程没有获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立项,更不用提其他的专业基础课程。

表2 本科教育类国家精品课程的学科分布情况统计

二是区域布局不合理。基于七大地理区划对国家精品课程立项建设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详见表3。表3结果表明,我国七大地理区划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和发展水平处于失衡状态,课程的区域布局也明显不合理。具体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失衡、布局不合理现象则显得更加突出,北京市以478门国家精品课程高居榜首,遥遥领先其他省份,而课程数量低于5门的省份有青海、贵州、海南、宁夏和西藏5省区,课程门数分别对应为4门、2门、2门、1门和1门。毫无疑问,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在东中西部之间以及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确实存在客观明显的差距,但是如此立项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只会进一步扩大“马太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加剧我国各高等学校课程建设的东中西部差距,造成更加严重的高等教育发展失衡。

表3 本科教育类国家精品课程的区域分布情况统计

三是高校布局不合理。表3数据显示,2 515门本科教育类国家精品课程分布在354所高校,占2013年全国879所具有本科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总量的比例为40.3%,其中有“985工程”高校39所、“211工程”高校78所和普通地方高校237所,对应课程门数分别为1 256门、639门和620门,校均课程门数对应为32.2门、8.2门和2.6门,具体分布情况详见表4,获准建设立项的国家精品课程主要集中在“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在39所“985工程”高校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位居前三位,课程数量对应为92门、83门和71门,而数量最少的中央民族大学仅有1门国家精品课程。在78所“211工程”高校中,华中农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位居前三位,课程数量分别为32门、29门和27门,只有1门国家精品课程的高校有8所。在237所普通地方高校中,课程数量位居前三位的是首都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和黑龙江大学,课程门数对应为12门、11门和10门,只有1门国家精品课程的普通地方高校有100所。由此可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立项,不但在“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和普通地方高校等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高校之间存在严重的布局不合理,而且在同层次和同类型的高校内部也存在严重的布局不合理。

表4 本科教育类国家精品课程的高校分布情况统计

2.可用性不够

著名的网站可用性专家杰各布·尼尔森将可用性定义为“评价用户界面易于使用的质量属性”,认为可用性由易学性、交互效率、可记忆性、出错频率和严重性、用户满意度等5个要素构成[3]。夏洪文等人通过对88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可用性调查发现:课程资源形式多样,重复性大,可用性不强;课程内容过分保护,共享性不强;课程缺乏引导,容易造成学生迷航;教学评价方式多样,评价体系有待完善。[4]王佑镁等人依据可学习性评估指标体系对12 863门高校精品课程采用分层抽样方式进行资源可学习性评估,研究结果认为:从可学习性角度来看,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在界面设计、导航直观性、链接有效性等方面能够基本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但却不能保证学习者进行顺利使用资源并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一定的愉快感或者满足感,从而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效果。[5]由此可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资源,虽然基本上达到了教育部规定的最低标准与要求,但资源可用性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资源可用性仍然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必须重点关注和高度重视的问题。

3.有效性不高

丁兴富等人认为,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教学有效性包括有效获取、有效设计、有效应用和有效影响四个方面的内容。[6]王佑镁等人通过对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有效性的问卷调查发现:在有效获取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与障碍,在有效设计方面缺少教学上的整合和技术上的支持,在有效应用方面缺少支持深层学习的学习活动支持和教学模式开发,在有效影响上没有发挥信息化教学资源对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7]在此基础上,王佑镁进一步提出了六条提高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有效性的对策:一是增加国家精品课程评估体系在教学应用维度的引导性,二是强化精品课程网络化应用的建设思路,三是提高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标准化与结构化,四是积极推进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与常规教学的整合教学模式创新,五是积极推进高校混合式教学与学习活动的研究与实践,六是采取差异化的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以强化教学有效性。[8]由此可知,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有效性也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需要展开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

4.示范性不强

精品课程主要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就教学内容和教材而言,绝大多数国家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够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前沿,还能够广泛吸收和积极整合优秀的教学改革成果,在此过程中编写和出版了一大批与国家精品课程配套的优秀教材,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除此之外,国家精品课程在教师队伍、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三方面的示范性均不强。具体到教师队伍,绝大多数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都具有教授职称,基本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学缘、学历结构合理和教学经验丰富的课程教学团队,但课程主讲教师的“上镜率”和“出勤率”太低,课程提供的示范教学视频太少且非常不系统,因此很难发挥一流教师队伍的教学示范和专业引领作用。具体到教学方法,绝大多数课程主讲教师能够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也能够借助网络课程平台充分利用共享的优质课程资源实施教学活动,但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能力亟待优化和提高,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教学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具体到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薄弱环节,有关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活动组织、教师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少,国家精品课程管理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5.影响力不大

造成国家精品课程社会影响力不大和认知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高校自身的社会知名度不高和影响力不大。虽然国家重点建设的39所“985工程”高校和78所“211工程”高校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其知名度和影响力甚微,就更不用说普通地方院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了。因此,国家精品课程的影响力,也无法与世界一流大学提供的优质开放课程教学资源的影响力相提并论。二是国家精品课程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社会知晓度低。整体来看,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学校和精品课程负责人往往只注重课程建设和申报工作,而忽视课程宣传推广和普及应用等后续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既没有颁布明确的课程宣传推广和普及应用的政策与措施,各高等学校也没有制定具体的课程宣传推广和普及应用的机制与策略,同时课程负责人和教学团队也很少主动宣传推广课程,从而导致国家精品课程的社会影响力不大和社会知晓度低。

6.参与度较低

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应用,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课程负责人、课程教学团队、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和广泛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程利用效率,更好地发挥课程的建设效益。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相关的各个主体参与度不高,既有主观层面的原因,也有客观层面的原因。主观层面的原因表现为:一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参与度不高,缺乏对精品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全局安排,对获准立项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没有继续跟进后续评估和推广工作,导致很多课程在获准立项建设后就束之高阁,很难真正应用于课程教学;二是课程负责人和教学团队的参与度不高,他们对课程建设缺乏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既不积极推广和主动应用精品课程资源来支持课程教学,也不热心课程资源拓展和内容更新工作;三是学生参与度不高,由于绝大多数高校学生还没有完全转变学习理念和方式,习惯于接受传统课堂讲授式的被动学习,不善于借助网络利用丰富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来主动学习。客观层面的原因表现为:一是国家精品课程网站的运行效果不甚理想,导致国家精品课程网站的访问人数普遍偏少;二是国家精品课程的资源质量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学习者通过精品课程资源学习,完全体会不到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的优势,从而导致对课程失去信心;三是精品课程设计的学习活动不够科学,缺少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能够有效激发学习者学习参与性、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学习活动设计。由于多方主体的参与度不高,导致国家精品课程的使用人数少,从而进一步导致国家精品课程的利用效率低和效果差。

三、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启示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实施,为现阶段实施和推进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总结了大量的问题与教训。因此,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要针对原国家精品课程布局不合理、可用性不够、有效性不高、示范性不强、影响力不大和参与度较低等突出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在此基础上转型升级原国家精品课程,加强课程布局、设计、推广和评估,逐渐形成多学科、多层次和多类型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体系格局。

1.加强顶层设计,增强课程布局的科学合理性

国家精品课程在学科分布、区域分布和高校分布三个方面存在严重的布局不合理问题,如果将原国家精品课程直接转型升级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容易造成新的更严重的布局不合理和生态位失衡。因此,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切实增强课程布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要充分发挥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组织职能和专家智慧,依据《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对5 000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进行统筹规划。教指委宏观上可以依据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微观上可以依据各专业课程建设的紧迫性、重要性和优先级,制定各学科门类不同专业公共课、基础课、主干课和方向课等不同类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路线图,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统一发布,并将其作为课程建设、评审和立项的重要依据。这样做,既可以避免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学科失衡,又可以避免学科内部课程的重复建设,还有利于整体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同时,教育部在评审立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时,在名额分配上应该向地处西部、边远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国家重点高校、省属重点高校和普通地方高校适度倾斜,同等条件下要优先保证这三类地区高校申报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立项。另外,高等教育发达地区的高校可以通过“传、帮、带”方式“一对一”对口支援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合作共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这样既有利于加快提高欠发达地区高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有利于快速转变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提升高校教师的教研能力,还有利于促进高校间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2.加强课程设计,提高课程的可用性和有效性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要切实加强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和课程活动三方面内容的设计,以此来提高课程的可用性和有效性。

课程内容设计是课程设计的核心,必须以实现课程目标为出发点去选择和组合,它并不一定要拘泥于某一特定的专业领域和知识范围,而是要基于具体的学习任务,使其充分体现学习过程中需要的各种技能[9]36-38。课程内容的优化设计,既要遵循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基本原则,也要涵盖课程所涉及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和热点问题等具体内容。首先要制定和设计切实可行的课程目标,其次要选择和组织符合目标的课程内容,最后要设计和组织符合目标的教学活动。

课程资源既是课程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数字化优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成为信息时代促进教育变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10]4-6。开发由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两部分组成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紧密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以服务课程教学与学习活动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基本要求,以课程资源丰富和开放共享为基本目标,同时要注重课程资源的先进性、适用性和易用性。此外还要重视生成性学习资源的培育和开发。

教学活动是指教育者为实现特定教学目标,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和策略,通过恰当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传授、技能锻炼、智慧启迪、情感培养和价值引导的师生相互作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11]368-400。现阶段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采用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讲授、演示、互动、协作和作业任务等五种基本类型,其中讲授、演示和互动活动主要应用于传统课堂教学环节,协作和作业任务活动主要应用于网络远程教学环节。因此,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要全面考虑和充分体现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远程教学的特点,力求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和协调发展。

3.加强课程推广,提高课程的示范性和影响力

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与策略,不断加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宣传推广力度,快速扩大课程影响力,显著提升课程知名度,这样才能确保课程建设效率、效果和效益目标的全面实现。

一是要创新课程的推广策略。精品资源共享课作为高等学校开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一种新形态,在推广、实施和应用过程中受到诸多直接或间接因素的影响与限制。可以借鉴和运用创新推广理论的原理与方法,从创新特征、个体创新精神、变革代表和决策过程四个方面来指导课程的推广实践工作[12]142-148。

二是要明确课程的推广主体。教育行政部门包括国家教育部和各省市自治区教育厅、教育委员会是宣传推广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第一责任主体,各高等学校和以课程负责人为核心的课程教学团队是宣传推广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第二责任主体,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群体也是宣传推广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重要力量。另外,各学科领域的专业学术期刊、学术团体、学术组织和专业协会也是宣传推广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三是要拓展课程的推广渠道。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基于网络传播实现共建共享,因此互联网平台是最重要的推广渠道。除了教育部在“爱课程”网站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提供统一的资源汇聚平台和课程访问接口外,还可以在新浪、腾讯、百度、搜狐、网易、中国网络电视台等综合门户网站建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资源平台镜像和网络访问接口,利用这些大型综合门户网站的影响力、访问量和点击率来拓展课程的传播渠道和应用空间。同时,还要面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移动学习终端开发课程客户端,满足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随时随地和无处不在的学习需求。

4.加强课程评估,提高课程的参与度和利用率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13]3-10。通过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评价,一是可以在拟定课程计划前了解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群体的现实需求,二是可以在制定课程计划过程中发现课程计划的优缺点及其成因并进行及时的修订和完善,三是可以对不同课程方案的目标设置、内容组织、计划实施和效果检验等方面的内容从整体上进行价值判断和最优化方案选择,四是可以在课程实施后对课程实施的目标实现程度和整体实现成效进行判断和评定,切实提高课程的利用效率和建设效益。

教育部虽然已经正式出台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评审指标体系,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是,从课程建设效果和应用现状来看,课程评审指标体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加强和优化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评价工作,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改进课程评价方法,强调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增强课程评价体系的可信度和可操作性;二是优化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国内外有关网络开放课程评价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国内网络开放课程的建设现状,设计和开发权威性和认可度高且能够促进课程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三是确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指标权重,在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之后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计算来确定评审指标的权重系数,以降低不同评价手段和方法带来的误差,从而有效提高评审指标权重系数的信度和效度;四是优化评价主体组成结构,突破传统的学科专家评审模式,组建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和技术专家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主体,甚至可以将高校教师和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吸纳为课程评价主体;五是强调课程评价的动态过程性,既要注重课程建设申报时的前期评价,也要注重课程发展应用时的阶段性评价,通过动态过程评价,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资源建设,也可以不断提升学习支持服务水平与能力;六是注重学习效果的评价,通过学习者学习方法、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等方面的变化,来检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学应用效果,在此基础上促进课程评价体系的改进和完善。

四、总结与思考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是“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对转变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近年来,虽然我国高等学校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国外先进的网络开放课程相比,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与应用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希望本研究提出的课程建设策略,能够优化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与应用,能够有效促进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更好更快的发展。

[1]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2011]8号.

[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教高厅[2012]2号.

[3] Nielsen J. Usability Engineering. San Diego[M].CA: Academic Press, 1993.

[4] 夏洪文,郑哲,李巧丹.国家精品课程的可用性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103-107.

[5] 王佑镁.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可学习性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1):59-63.

[6] 丁兴富,王龙,冯立国,等.北京市精品课程网上资源运行情况专题调研及主要结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6,(5):22-25.

[7] 王佑镁.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有效性的调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0,(5):83-87.

[8] 王佑镁.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0,(8):80-84.

[9] 谢幼如.信息时代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0] 余胜泉.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

[11]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12] Rogers E.Diffusion of Innovations[M].fifth edition.New York: Free Press, 2003.

[13] 李雁冰,钟启泉.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曹 静】

Revelation of National Excellent Course Construction toSharing Course of National Excellent Resource

YANG Fang-qi

(School of Media Engineering,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Sharing course of national excellent resource must be upgraded and transformed from the original national excellent courses after resolving the problems such as unreasonable layout, insufficient availability, low efficiency, weak demonstration, small influence and low participation. According to the new ideas, new methods, new technology, new standards and new requirem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sharing course of national excellent resource must enhance curriculum design, promotion and evaluation, and gradually form a national excellent open course syste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multi-discipline, multi-level and multi-type.

national excellent course; sharing course of national excellent resource; major issue; construction strategy

G64

A

1009-5128(2015)20-0045-07

渭南师范学院特色学科项目:西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14TSXK09);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面向体验学习的未来课堂设计研究(2014JYKX014);渭南师范学院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双向网络支持的卓越职前教师协同学习研究——以渭南市为例(15SKYB13);渭南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校MOOC教学影响力评估及应用策略研究(JG201517)

杨方琦(1982—),男,湖北通城人,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工程学院讲师,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研究。

投稿日期:2014-11-16

猜你喜欢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精品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福建省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心经精品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中职学校“汽车空调”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探索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高职高专院校护理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