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时代文学生产的繁荣与文学教育的困境

2015-07-01 23:45:37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类图书大众文化选题

李 科 平

(渭南师范学院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语言文化研究】

大众文化时代文学生产的繁荣与文学教育的困境

李 科 平

(渭南师范学院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随着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大众化、商业化和趋时化转向,文学经典的竞争力已今非昔比。当前,文学经典危机是导致文学教育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大众文化时代,文学教育仍需坚持以文学经典为依托,传递正能量,共铸“中国梦”。

文学生产;文学消费;文学经典;文学教育

自古以来,无论是就作家作品的数量来说,还是就文学消费的规模而言,中国都是当之无愧的文学大国。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尽管有关文学危机的论争浮出了历史地表,但文学生产量与文学消费量却依然在高位运行,甚至呈增长态势。在此背景下,文学接受虽然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文学教育却面临着不少困境。

一、大众文化时代,文学生产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呈增长态势

20世纪初,随着传播媒介的更新、稿酬制度的建立、文学消费市场的成熟及知识分子身份地位的变化,不少作家曾把文学创作作为安身立命的手段,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不少海派作家。因此,“高产”曾是一些作家的重要目标之一,如当年的叶灵凤、张资平和施蛰存等人。20世纪80年代,在政治热情、人文精神及市场需求的召唤下,当时的文学生产也是一派繁荣的景象。今天,虽然有关文学衰落的哀叹不绝于耳,但我们却无法否认当今文学生产量异常庞大的事实。目前,在作品数量上,超过古代作家的当代作家大有人在。尽管当下的诗词市场比较萧条,但不管是现当代诗词创作,还是古典诗词创作,在数量上超过李白、陆游并公开出版的作家也不乏其人。虽然中国古典作家当初的作品数量可能大于其传世之作的数量,但由于只有其传世之作才有可能进入当代人的审美视野,况且,在没有任何佐证资料的情况下,我们也无法推测某位古典作家还有多少作品没有传之后世。因此,对广大读者而言,只有传世之作才有现实意义。与古代作家不同,当代作家的作品不管是纸质版还是电子版,其都有可能进入传播流通领域。在这种情况下,不管读者是否喜欢,它都是一种潜在的阅读对象。当前,中国文学创作不但规模较大,而且绝大多数作品都能公开出版。不仅如此,在既成书刊数量非常庞大的情况下,当下的文学生产非但没有停滞,反而处在高速增长之中,尤其是长篇小说。

目前,虽然我们还未能准确掌握21世纪以来中国大陆文学类图书历年的生产量及其增长率的具体变动情况,但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历年的相关权威发布及有关报道来看,我们仍有理由相信,21世纪以来,中国大陆文学的生产量是非常庞大的。2001—2012年,全国文学类图书每年的出版种数分别为11235、11199、11771、12633、13429、14812、15393、19585、24993、29958、32317、42148(种)(本文所说的“文学类图书”依据《中图分类法》及《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新闻出版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中国出版网的分类标准而定,所有原始数据均来自上述刊物或网站。另外,本文中的“全国”仅指中国大陆地区,不包含港、澳、台地区,港、澳、台的数据不在本文的统计之列。)。2001—2012年,全国文学类图书出版种数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除2002、2003年全国文学类图书出版种数是负增长之外,2004—2012年均是正增长。尤其是2007年以后,增速明显加快。2007—2012年,除2011年增幅较小之外,其余年份均呈直线式增长态势。

图1 2001—2012年全国图书出版总品种数量变化曲线图

在此形式下,全国文学类图书每年的出版量也比较大,尤其是长篇小说。“2011年,全国共出版长篇小说4300部,被业内专家称为‘文学大年’。这个数字约占世界长篇小说总量的五分之四,中国稳居长篇小说第一大国,继续领跑世界文坛。”[1]2012年,全国的原创长篇小说也在4000部左右,如果加上旧作再版及部分港台与海外作者的长篇小说,2012年登记出版的长篇小说则达到了5300部之多。[2]据《二○一三年度全国图书选题分析报告》介绍,2013年全国406家出版社报送的文学类选题达21126种,其中长篇小说2981种(原创作品1444种);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诗歌、戏剧及各类文集等文学作品合集4017种;纪实文学和人物传记、报告文学2723种;中国古典文学702种;外国文学3500种;少数民族文学和民间文学976种。[3]据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白烨介绍,2013年全国原创长篇小说则达到了4800多部。[4]从开卷官网《2014年度全国图书选题分析报告》公布的数据来看,2014年全国图书出版社共报送选题230466种。其中,文学类达30771种[5]。“从国家书号中心的统计数据看,2014年的长篇小说约有4100多部”[4]。虽然2014年长篇小说的出版量远远低于2011年,但其总量仍比较大。

其实,以上数据仅指纸质图书的选题和出版量,而不包括电子图书的选题和出版量。当前,除传统的写作方式和纸质图书之外,电脑写作已经成为广大作家的重要写作方式之一。与此相应,电子图书也正在成为文学作品非常重要的存在和呈现方式之一。在此背景下,传播流通领域中的绝大多数图书往往是纸质版与电子版并行不悖。不仅如此,不少文学作品还被改编成了影视剧。此外,随着大众文化的崛起,在新媒介的推动下,网络文学已经浮出了历史的地表。当前,网络文学尤其是网络长篇小说的层出不穷及其向纸质图书的转换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文学的一道亮丽风景,其影响力不容小觑。白烨认为:“长篇小说数量的增与减、多与少,主要为网络长篇小说转化纸质作品出版的力度所左右。我估计,属于严肃文学倾向的长篇小说,每年大致保持在1000部上下,约占总量的四分之一,而占四分之三的3000多部,多属于流传于网络的又转换为纸质的通俗类作品。”[4]其实,能够实现转换的作品仅是网络文学的冰山一角,更多的网络文学作品可能没有机会转换为纸质图书。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今天的文学创作不仅越来越便利,而且文学作品的发表门槛也已大大降低,以至电脑写作和电子图书业已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当前,一旦具备必要的条件,人人都有机会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并上传到互联网上。由于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尤其是中短篇小说、散文、诗词可能长期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而未必会正式出版,因此,这些作品往往不在选题、出版和传播等图书业态的统计项目之列。尽管如此,但它们仍然会进入公共传播流通领域,并成为人们的潜在阅读对象。故而,当今文学的生产量和流通量难免会大于图书业态的统计数据。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和文化产业迅速崛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学的生产力已得到了极大的解放——文学生产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呈增长态势。

二、大众文化时代,文学消费与大众文化消费密切相关

与生产规模相应,近年来,文学类图书的销售规模也比较大。从开卷网的公告来看,2014年2月开卷综合指数为418.35,比2014年1月上升了60.92个点,环比上升17.04%,同比上升6.55%。文学类图书零售同比增长2.29%,环比增长3.53%。[6]2015年1月,开卷综合指数为318.15,图书零售比2014年12月上升了46.6个点,环比上升了17.16%,同比下降了10.99%。其中,文学类图书零售环比上升8.32%,同比下降9.97%[7]。仅从以上两个时间点统计数据的对比分析来看,近年来,虽然文学类图书零售有升有降,并没有呈现出显明而又固定的规律,但文学类图书却一直是图书销售市场的主要类型之一,且其在总量中所占的份额也是非常可观的。从图书零售业态及众多的图书销售排行榜来看,居于销售排行榜前列的作品主要是新上市的作品及新影视剧的原著作品。尽管排行榜中也不乏传统的经典作品,但长期稳居销售排行榜前列的经典作品却并不常见。不仅如此,不少传统经典作品销售热潮的出现还往往得力于“原著作品+影视剧改编”的组合模式。受2014年12月热映电影《匆匆那年》的带动影响,继原著《匆匆那年》之后,九夜茴的新作《初恋爱》也进入了2015年1月销售排行榜前列。受热播电视剧《何以笙箫默》的影响,顾漫的同名原著小说曾强势登上了2015年1月开卷网虚构类畅销书榜榜首。新版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上映后,再度掀起了原著小说的销售热潮。从开卷网的“畅销书排行榜TOP10”来看,2015年第8周《平凡的世界》还没有进入销售排行榜前10名,但在电视剧上映当周,即2015年第9周就进入了前8名,2015年第10周已跃居第2名,电视剧的带动作用显而易见。此外,《狼图腾》再度成为畅销书与电影改编也不无关系。除影视剧改编的关联带动效应之外,青春故事类小说也是畅销图书排行榜的常客。总而言之,无论是从出版社报送的选题数量来说,还是从创作量和销售规模及其渠道的多样化来说,当今读者可供选择的阅读对象必然非常丰富,甚至越来越多。

三、大众文化时代,文学教育的困境及其精神坚守

从以上分析来看,在信息时代,随着文化产业的崛起,不仅广大读者可供选择的鉴赏对象可以用“海量”一词来形容,而且鉴赏对象的获取也越来越容易。与传统阅读活动相比,随着自媒体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今天的阅读鉴赏活动已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与此同时,包括学生在内的广大读者也更热衷于交互式阅读或影视剧鉴赏。目前,读屏与读图不仅已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式,而且还可能随时随地进行。除网络文学和影视剧及其对原著的带动作用之外,在当下的文学消费活动中,新作尤其是名家大腕的新作也广受关注。在此形势下,文学教育及其改革虽然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前,随着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大众化、商业化和趋时化转向,经典作品的竞争力已今非昔比,以至于不少学生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兴趣也有待提高。笔者曾作过多次专题调研,在当今大学校园里,没有系统读过“四大古典名著”及鲁迅、郭沫若、茅盾、田间等重要作家作品的学生大有人在。对大学生而言,之所以会遭遇读不下去或读不懂的问题,主要原因无非是一些人认为某些经典作品的可读性较差而不愿意用心去读。以“可读性”为前提选择阅读对象虽然有合理之处,但以什么因素为“可读性”的衡量指标却是有讲究的。就上述读者所说的“可读性”而言,显然是以审美愉悦为唯一准则的。

审美愉悦作为文学鉴赏的应有之义,既是文学鉴赏得以发生的重要条件和动机之一,也是文学鉴赏的价值功用之一。一般来说,在审美愉悦贫乏的情况下,自主阅读难免会成为一种艰难的事情。因此,在信息时代,随着大众文化的迅速崛起,面对海量的文学作品及影视剧,广大读者难免会以审美愉悦为目的选取鉴赏对象,以致一些难以满足当下读者审美愉悦需求的文学经典会遭遇冷落。尽管如此,但仅仅沉湎于通俗文艺而不重视经典作品的鉴赏活动与文学教育的宗旨难免存在龃龉。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虽然也是文学教育的应有之义,但与此同时,文学教育还不免要承担陶冶情操、启迪思想、塑造人格、传承文明和凝聚共识等重任。因此,文学教育对鉴赏对象的选取就不能仅仅以审美愉悦为标准,还要注重精神坚守与价值引领。读书虽可能是一种消遣方式,但消遣却不是读书的唯一目标。也就是说,审美愉悦虽然是文学鉴赏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文学鉴赏尤其是文学教育中的文学鉴赏却不是以审美愉悦为唯一目标的。因此,当审美愉悦成为选择阅读对象的决定性准则时,文学教育及其改革便难免会面临严峻的挑战。

从中国的诗教传统来看,文学教育主要以严肃文学为依托。故而,长期以来,赏析文学经典常常是文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当前,尽管大众文化的崛起和广大读者鉴赏趣味的变化使文学教育面临诸多困境,但文学教育却不能因此而丢弃自己的优良传统或旁落自己的重大使命。为此,当前的文学教育仍然要坚持以赏析文学经典为主。文学经典往往是一个时代的扛鼎之作,其价值不仅体现在艺术成就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对那个时代民族精神的阐释、国民性的哲思、民族国家前途命运的探寻等方面,如鲁迅、郭沫若、茅盾、田间等现代作家的代表作。想当年,鲁迅、郭沫若的作品曾唤醒了无数沉睡中的中国人,并激励他们探寻民族国家的未来,因而,在国民性改造和民族精神培育方面这些作品功不可没;茅盾不仅以文学创作全景式地记录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而且在探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同时,对民族国家的前程也不无思索;田间的诗作在艺术上虽然有些粗糙,但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数无热血男儿是吟着田间的诗歌走上战场的。因此,在通俗文艺甚嚣尘上的今天,我们绝对不能因为可读性差而冷落鲁迅、郭沫若、茅盾和田间等人的作品,因为他们及其作品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脊梁,更何况“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8]1。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在文学教育中,我们既要兼顾当前文学生产的现状与大众阅读的喜好,又要确保文学经典的正宗地位,传递正能量,共铸“中国梦”。

[1] 陈鲁民.文学“大年”之忧[N].福建日报,2012-03-23(11).

[2] 张英.“文学的改变需要每个人往前跨上一步”:2012年中国长篇小说微观察[N].南方周末,2013-03-28(副刊).

[3] 二○一三年度图书选题分析小组.二○一三年度全国图书选题分析报告[EB/OL].(2013-03-18)[2015-03-06].http://www.chinaxwcb.com/2013-03/18/content_265330.htm.

[4] 何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白烨谈2014年长篇小说——依流平进中“眼前一亮”[N].羊城晚报,2015-03-15(B02).

[5] 涂桂林.2014年度全国图书选题分析报告出炉[EB/OL].(2014-03-19)[2015-03-06].http://www.openbook.com.cn/Information/1100/2969_0.html.

[6] 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14年2月开卷全国图书零售市场成长性分析[EB/OL].(2014-03-19)[2015-03-06].http://www.openbook.com.cn/Information/2210/2978_0.html.

[7] 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15年1月开卷全国图书零售市场成长性分析[EB/OL].(2015-02-08)[2015-03-06].http://www.openbook.com.cn/Information/2210/3405_0.html.

[8]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M].郭绍虞,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 朱正平】

The Prosperity of Literature Production and Dilemma of Literary Education in the Popular Culture Age

LI Ke-p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With the appearance of popularization, commercialization and fashion-followed of literatur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literary classics competitiveness has changed. At present, the crisis of literary classic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which lead to dilemma of literary education. Therefore, in the popular culture age, literature education still adheres to the base on literary classics, transferring positive energy and creating the “China Dream”.

literature production; literature consumption; literary classics; literature education

2015-03-20

陕西省教育教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经典危机语境下高校文学教育创新机制研究(SGH13225);渭南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网络语境下《中国现代文学》研讨式教学模式及其实践策略研究(JG201322);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重点项目:协同创新背景下师范生技能培养机制研究(2014JYKX001)

李科平(1979—),女,湖南邵阳人,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儿童文学和文化研究。

I023

A

1009-5128(2015)09-0080-04

猜你喜欢
类图书大众文化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时代邮刊(2019年24期)2019-12-17 11:49:30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谈诗词的选题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时代邮刊(2019年16期)2019-07-30 08:02:06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时代邮刊(2019年18期)2019-07-29 08:49:12
新形势下教育类图书编辑如何全面提升编辑素质
新闻传播(2018年2期)2018-12-07 00:56:02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航天类图书的出版现状与选题策划研究
新闻传播(2015年4期)2015-07-18 11: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