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关中方言的文化意蕴探源

2015-07-01 23:45:37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先人白鹿原方言

赵 孝 悌

(西安文理学院 文学院,西安 710065)

【陈忠实研究】

《白鹿原》关中方言的文化意蕴探源

赵 孝 悌

(西安文理学院 文学院,西安 71006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中方言历史悠久,底蕴丰富,携带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远古时代的“人为万物之灵”“天人合一”的观念,农耕时代的农耕文明与西周以来的宗法思想,在关中方言中有着非常丰厚的积淀。以关中方言创作的《白鹿原》既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又展现了独特的关中文化。关中方言文化上的特点在《白鹿原》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白鹿原》;关中方言;人体词语;农耕文明;宗法观念;文化意蕴

关中平原地势险要,沃野千里,曾被誉为天府之国。周秦汉唐等多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关中方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以粗犷豪放、委婉含蓄、幽默诙谐、雅俗相济闻名于世,是关中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陈忠实先生运用关中方言创作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全面地反映了辛亥革命以来关中平原上风起云涌的政治斗争、社会变迁,尤其是以细腻的笔触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关中平原的民风民俗、世态人情等多姿多彩的乡村生活,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关中平原的风情画卷。小说的语言和小说的内容相得益彰,使小说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映射出艳丽的文化色彩。本文就《白鹿原》中所运用的具有代表性的关中方言词语,对关中方言的文化意蕴进行探讨。

一、独特的人体词语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为万物之灵”“天人合一”的观念

关中平原是早期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境内分布着众多的早期人类遗址,著名的有蓝田人、大荔人、白家人、半坡人遗址。在上古人类的观念中,“人为万物之灵”,物我不分,“天人合一”,如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就是这种观念的体现。在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他们自认为对自我身体部位非常了解,采取‘言天征于人’的‘近取诸身’的办法去体认世界,借助身体各部位对世界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让世界打上‘人’的烙印,使自然人化”[1]。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类首先是认识自己的身体,然后将这种认识通过隐喻和转喻的方式辐射到自然物上,用表现人体的词语来表现外在事物,表示对人和自然的认识和态度,以这样的方式所形成的词语便是人体词语。人体词语是上古人类“人为万物之灵”“天人合一”观念的产物。这样的词语在词汇系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关中方言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方言,其中存在着大量的人体词语。这些人体词语反映了上古人类的思想观念,使关中方言带上了一层古朴自然的色彩,产生了一种旷远神秘的韵味,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统观关中方言中的人体词语,涉及人体的各个部位和各种器官,甚至包括非常隐秘的男根和女阴。《白鹿原》大量运用关中方言中的人体词语,展现了关中方言的特色,营造了一种旷远古朴的文化氛围,收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如小说中的“模脑儿”是对人外貌的一种贬称,表达的是一种瞧不上眼的情感;“眉眼”也指人的外貌,相当于共同语的“嘴脸”,表达的是一种厌恶之情;“牙口”指说话的口气,“口声”指人们的议论,“磨牙”是多费口舌,“嘴长”是多言多语,“招嘴”指跟人说话,“弹舌”是饶舌唠叨;“卖眼”是东张西望,“亮耳”是给人放话或给人暗示等等。这些词语和民族共同语比较起来,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特点。《白鹿原》中大量地运用这样的人体词语,对于渲染环境、烘托气氛、刻画人物起到了共同语无法起到的作用。带给读者新奇的审美效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手”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生产和生活须臾不可或缺,不论是各地方言还是民族共同语都有大量以“手”为语素构成的人体词语。《白鹿原》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关中方言词语“搭手”,除了具有民族共同语中的“给人帮忙、出力”之外,还有关中方言两个所特有的义项。其中一个是“联手”,还有一个是“动手”。如第二十七章白孝文回乡探亲时对父亲说,他想把拆掉的门房盖起来,白嘉轩说:“你的用意我明白。干脆也不分谁和谁,你跟你兄弟三人搭手把门房盖起来这院子就浑全了。”这里的“搭手”就是联手。第二十一章中小翠嗔怪芒儿睡觉不烧锅,并在芒儿屁股上抽了一巴掌,芒儿讪讪笑着揉搓着被打疼了的屁股蛋子:“我还当你没搭手点火哩!”其中的“搭手”就是动手。此外,“学手”是学艺,“费手”是费事等等。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是精神和情感寄托的地方,因而汉语里有许许多多以“心”为词根构成的人体词语。关中方言也不例外,如“心长”指心胸开阔,“心短”指心胸狭隘,“心强”则是心性刚强。如第三十一章写白嘉轩去看望刚从监狱出来的鹿子霖,看到鹿子霖完全是一副看透世事的平淡神情,心里倒真诚地同情起来:“处于鹿子霖这种孤单无后的家庭境地,再心强的人也鼓不起精神来。”这些词语和民族共同语很不相同,展现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关中方言中,还有一些表示人体隐秘部位的人体词语,如“尻子”是屁股,“朘子”和“毬”是男根。这些人体词语是人类早期生殖崇拜在语言中的沉积,历史悠久,具有独有的文化意蕴和表达效果。

关中方言的人体词语历史悠久,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如“尻子”一词,就演变成许多俗语、短语,像“尻子松”“舔尻子”“溜尻子”“卖尻子”“尻子客”等等。虽然这些短语里都含有“尻子”这一词语,但是这些短语的含义却相去甚远,给读者的感受也大不相同,呈现出不同的语义联想。《白鹿原》第二十五章写小娥鬼魂依附在鹿三身上,借鹿三之口说道:“族长,你跑哪达去咧?你尻子松了躲跑了!你把我整得好苦你想好活着?我要叫你活得连狗也不如,连猪也不胜!”这里的“尻子松”是害怕恐惧的意思。第三十三章鹿子霖对三娃说道:“你娃子跟谁学的这张糜子面儿乖嘴?你知道不知道我顶讨厌溜尻子的小人!你要是再说这些舔尻子挠脚心的话,我马上把你扭到联保所去,这儿正征一茬壮丁哩!”这里的“溜尻子”“舔尻子”是拍马溜须、阿谀奉承的意思。而“卖尻子”义同卖淫,如第三十三章白嘉轩和冷先生说起鹿子霖的祖德:“咱们祖先一个铜子一个麻钱攒钱哩!人家凭卖尻子一夜就发财了嘛!”而“尻子客”指“阳奉阴违阿谀奉承、能说却不能做、欺骗、善于抬高自己捉弄别人、不干正事之类的人”,如第三十三章鹿马勺对那些叫花子说:“这个人是个尻子客贱种。你们操他的尻子,操一回我给你一块大洋,谁当场操完了我立即兑现。”

关中方言中的人体词语,是上古人类对自身认识的结果。这种认识积淀在语言中,便形成了众多的关中方言人体词语。人体词语对于丰富关中方言词汇,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文学作品中,人体词语能够营造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给读者别样的艺术享受。《白鹿原》就是成功运用关中方言人体词语的代表之作。

二、关中方言展现了关中平原的农耕文明

关中平原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位于关中平原东部的西安市临潼区油槐镇内的“白家氏族聚落,距今9000至8000年,是西安地区境内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农业文化遗存”[2]4,而“距今六七千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有关农业方面的实物资料十分丰富,说明半坡氏族的原始农业已具相当规模”[2]14。传说炎帝神农就活动在关中平原西部的姜水之岸,被尊为农业之祖。《易·系辞下》:“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3]257影响最大、流传最广莫过于周族的始祖后稷,据《史记》记载:“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是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4]112邰即今关中西部武功县。《诗经·生民》中对后稷的农事活动有非常生动详细的描写。由此可见,关中平原在我国农耕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由于农业在经济生活中的基础地位,更由于始于商鞅的“奖励耕织”的变法措施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古代中国,农业的社会地位被推得很高,直到现在,关中还有这样的谚语“七十二行种庄稼为强”。在关中农村,一个种庄稼的好手,会受到人们的羡慕和尊敬。

深厚的农耕文明积淀对关中人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种深远的影响沉积在关中方言中,使关中方言带有鲜明的农耕文明的烙印。《白鹿原》不仅直接描写了关中平原男耕女织的乡村生活,而且广泛运用带有鲜明农耕文明特征的关中方言叙述故事、刻画人物,使小说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这种反映农耕文明的方言词语非常丰富,如“稀稠”“茬”“麦草”“罢场”“忙罢”“晌”等等。它们的运用早已超越了农事范围,而成为关中方言的基本词汇,具有丰富的语义特征和生动的表达效果。

“稀”和“稠”是两个形声字,两字的形旁均为“禾”,可见它们的意义与禾苗、庄稼有关。“稀”,《说文·禾部》:“稀,疏也。从禾,希声。”段玉裁注:“稀与穊为反对之辞,所谓立苗欲疏也。”徐灏笺:“稀之本义为禾之稀疏。”“稠”,《说文·禾部》:“稠,多也。从禾,周声。”段玉裁注:“本谓禾也,引申为凡多之称。”可见“稀”和“稠”本义指禾苗的密度。直到现在,“稀”和“稠”的本义在关中方言中还在使用。如《白鹿原》第八章写何县长邀请白嘉轩出任滋水县参议员,并宣传民主政治就是要老百姓参与政事,鼓励老百姓发表言论。白嘉轩听了,不以为然地说道:“百姓乱口纷纷,咋个说了算?听张三的,听李四的,还是听王麻子的?张三说种稠些好,李四说种稀点好,王麻子说稠了稀了随便种,你说听谁的,按谁说的下种子?古人说,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嘛!”这里用的就是“稀”和“稠”的本义。

但是,在关中方言中,更多的是运用“稀”和“稠”的引申义,即在表述农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辐射,使“稀”和“稠”的意义更加丰富,运用更加灵活,而且不论怎样变化,其农耕文明的语义特征始终是语义的核心内容。

“稀”和“稠”本指禾苗的密度,后来引申为饮食的浓度。如《白鹿原》第十八章写鹿三因为年馑在主家无活可干,要回家去,白嘉轩冷下脸说:“三哥你听着,从今往后你再不提这个话!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我吃稠的你吃稠的,我吃稀的你也吃稀的;万一有一天断顿了揭不开锅了,咱弟兄们出门要饭搭伙结个伴儿——”这里的“稀的”指稀饭,“稠的”指干饭。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稀”与“稠”的意义跟本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是从本义直接引申出来的。“稀”和“稠”连用之后,表达的意义更加丰富灵活。有时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如《白鹿原》第六章写仙草生下骡驹之后,“按照每年一个或三年两个的稀稠生过三男一女”,由禾苗的“稀稠”引申为生育频率。又可引申为人口的多少。如第二十六章写到白鹿村的人口,“白鹿村上空的冥冥苍穹之中,有一双监视的眼睛,掌握着白鹿村乃至整个白鹿原上各个村庄人口的繁衍和稀稠”。由播种时种子稀稠的把握引申为做事时分寸的拿捏。如第二十二章姜政委挖苦廖军长的话:“尿尿去了屙下屎来——连稀稠都拿不住了!这样的话怎么带兵打仗?”第二十六章田福贤说鹿子霖:“年轻人耍一回二杆子没关系,咱们有了年纪的人可得掌住稀稠不能轻狂……”这两处的“稀稠”都是“轻重”“分寸”之义,意义已经很抽象了。

“茬”指农作物收割以后留在地里的根茎。关中平原盛产麦子,“茬”在关中方言中应用非常广泛,如“麦茬地”“回茬麦子”“茬口”等等。在“茬”本义的基础上,引申出许多具有关中地域特色的方言词语。如“齐茬儿”,有“一齐”“彻底”“一下子”等意义。《白鹿原》第七章写到反正以后的中国社会:“皇帝在位时的行政机构齐茬儿废除了……”这里的“齐茬儿”是“整个”的意思。鹿子霖受训归来,鹿泰恒老汉见他的辫子不见了,鹿子霖说:“凡是受训的人,齐茬儿都铰了。”这里的“齐茬儿”是“彻底”的意思。第二十一章写芒儿由于心灵手巧受到师傅的器重,大师兄二师兄“他们好像商量过似的齐茬儿不理芒儿了”。这里的“齐茬儿”是“一齐”的意思。“茬”又可以喻为“话头”。第二十三章写鹿兆鹏来到皮货铺,为了避免引起人们的怀疑,给白灵递话说他是鹿兆海的国文老师,“白灵立即按照鹿兆鹏递过来的话茬儿往下演戏”,第二十六章鹿子霖想从田福贤那里套话,打探岳维山的态度,“鹿子霖得着话茬说”。第二十七章“鹿兆海深深吐出一口烟,没搭话茬儿回话”,第三十章“朱先生接住话茬”等等,其中的“话茬”都是“话头”之义。“接茬”表示移花接木之义。如第三十章写鹿子霖被捕以后,和岳维山有一段对话,其中有“村里有人糟践我,说我给儿媳种上了,去找儿子接茬……”这里的“接茬”就是移花接木、找人顶缸以掩人耳目的意思。“二茬子”比喻二婚女人。如第九章中黑娃要娶小娥,孙相凛然说道:“娃娃,拉光身汉也不要这号二茬子女人。”“倒茬子”比喻事理颠倒。如第二十七章写白嘉轩为营救黑娃而要见孝文,但这时父子还没有相认,“所以得先搁在书院见面,如若自个儿找到保安团就有投拜儿子的倒茬子影响”。“茬”还可以引申为一年种几次庄稼,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次”“批”等,这种用法在《白鹿原》中非常普遍。如第二十二章黑娃对鹿兆鹏说:“你看见习旅的士兵倒下一茬子涌上一茬子,再倒下一茬子再涌上一茬子的情景?”第三十一章“白嘉轩交了捐税又出了一丁,三儿子孝义是大征兵的头一茬壮丁”等等。其中的“茬”都是“次”“批”的意思。

关中方言将麦秸秆又称为“麦草”。在关中,“麦草”被引申以后,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意象。《白鹿原》第二十九章写鹿兆海上抗日前线前,为自己也为茹师长向朱先生求字,朱先生奋笔写下自己年轻中举时的诗句“砥柱人间是此峰”,感慨地说:“这是我写的七绝中的一句。我刚中举那阵儿,年轻气盛,南行回来登临华山诵成的。现在我明白,我连一根麦秸秆的撑劲都没有,倒是给你的师长用得上。”此处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现朱先生自认为力量微薄。这种用法是关中习见习闻的用法。与这种用法相似的还有另一种用法,第十七章中写小娥给鹿子霖尿了一脸之后,鹿子霖恼羞成怒:“给你个笑脸你就忘了自个姓啥为老几了!给你根麦草你就当拐棍拄哩!婊子!跟我说话弄事看向着!我跟你不在一杆秤杆儿上排着!”此处还是以麦草的细长柔软取喻,比喻一个人不知好歹,忘乎所以;或得意忘形,把自己真的当作人物,一般用于嘲弄挖苦。第十九章写白鹿原上舍饭场上的情景,“灶锅前拥挤着的尽是年轻人,密实到连一根麦草也插不进去”,还是以其细长进行夸张,突出舍饭场人群拥挤的程度。关中地区将麦草铡碎,作为牲口越冬的饲料。因而在关中地区,把那些道德败坏的人,常常比作吃麦草的牲畜。《白鹿原》中鹿子霖和兆鹏媳妇之间有过一场较量,就是以麦草作为武器互相攻击。第十八章中写道:“鹿子霖操起筷子搅了搅碗里的稠粥,霎时脑子里轰然爆响气血冲顶一阵天旋地转——碗底搅翻出来一窝子铡碎喂牲口的麦草。”这是兆鹏媳妇骂鹿子霖喝醉酒在自己身上动手动脚,无异于吃草的牲口。

关中平原的主要农作物是麦子。每当到了收割麦子时候,正是易发暴雨的季节,因而劳动节奏非常快,劳动强度非常大,尤其是麦子上场以后更是如此,人称“龙口夺食”。所以能将麦子顺利地碾打完毕,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关中方言中有“罢场”一词,表示打麦场上农活的结束。这是一个带有古汉语成分的关中方言词,“罢”是结束,“场”是打麦场。后来这个词语的意义有所扩大,泛指任何事情的结束、收场。《白鹿原》写白嘉轩和鹿子霖因为李家寡妇的六分水地而大打出手,最后“白赵氏和白吴氏婆媳俩颠着一双小脚跑来时,打斗刚刚罢场”。“打斗刚刚罢场”指“打斗刚刚结束”。关中方言中,还有一个与“罢场”相似的“忙罢”,义为“夏忙结束”。如第二十七章中,白孝文和父亲相认以后,回到原上探亲,谈到房子问题时,孝文对父亲说:“忙罢我想把房子盖起来。”“忙罢”之后,是指夏忙已经结束,秋庄稼还在生长这段时间。这是夏忙季节之后难得的一段相对空闲的时间,农人利用这段空闲时间走亲访友,畅谈收成,以联络感情,也用以慰劳自己半年来的辛苦。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关中极具民俗特色的“忙罢会”。《白鹿原》第十六章的开头有生动的描述:“麦子收罢新粮归仓以后,原上各个村庄的‘忙罢会’便接踵而至,每个村子都有自己过会的日子。太阳冒红时,白鹿原的官道小路上,庄稼汉男女穿着浆捶得平展硬峥的家织布白衫青裤,臂弯里挎着装有用新麦子面蒸成的各色花馍的竹提盒笼儿,乐颠颠地去走亲访友,吃了喝了谝了,于日落时分散散悠悠地回家去。”形象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田家乐的景象,展现了关中平原农耕时代的风情画卷。

关中方言中有一个表示时间的“晌”字,使用频率非常高。“晌”本作“饷”。《说文·食部》:“饷,饟也,从食向声,式亮切。”饟,《说文·食部》:“饟,周人谓饷曰饟,从食襄声,人漾切。”可见“饷”和“饟”意义相同。对于“饟”字,《释名·释诂》:“馌、饟,馈也。”可见“饟”与“馌”为同义词,《说文·食部》:“馌,饷田也。从食盍声。诗曰:‘馌彼南亩。’”所以,“饷”的本义为“饷田”,即给田里劳作的人送饭。又可指饷田之人,《尚书·仲虺之诰》:“乃葛伯仇饷。”按关中人的生活习惯,一天吃三顿饭,便可据此将白天分成三个时段,所以“饷”又可以表示时间。唐韩愈《醉赠张秘书》:“虽得一饷乐,有如聚飞蚊。”唐段成式《酉阳杂组·诺皋记下》:“一饷间,张(评事)被发双袒而出,还寝床上。”后来为了分化词义,表示时间的义项写作“晌”。从这个意义上说,“饷”与“晌”是一组古今字。

农耕时代的时间观念比较粗疏,作为表示时间的“晌”字,在关中方言中被频繁地使用。前文说过,关中人一天三顿饭,将白天分为三个时段,依次是早上、晌午、后晌。“早上”应是“早晌”之误,指早饭前的时间(九十点之前),由于使用已久,积非成是,约定成俗;晌午指早饭与午饭之间的时间(九十点至二三点);后晌指午饭与晚饭之间的时间(二三点至六七点)。在关中农村,人们用“晌”表示各种各样的时间概念。《白鹿原》中运用得极为广泛。如关中人习惯用“一天三晌”强调一整天。《白鹿原》第十七章写孝文和鹿三担心刚刚伤愈的白嘉轩过于劳累,“迭声劝他干一干也该歇一歇……像这样一天三晌跟着他俩撑着干下去,迟早会出乱子的”。其中的“一天三晌”指从早到晚,时间长久。“半晌”泛指时间较长。如第七章“泰恒老汉眨巴着眼睛把他从头到脚瞅盯了半晌”。而“整晌”有时也泛指时间较长,不过强调的意味更重。如第二十一章写小翠调侃芒儿,说:“哎哟哟,试一下就对咧嘛!整晌整晌把手塞到人家腰里做啥?”这里的“整晌整晌”显然带有夸张成分。“几晌”在关中方言中则泛指一段时间,如第二十五章写鹿惠氏染病之后,根本没有放在心上,“呕吐时她没在意,拉稀时还不太在意,这是夏季里常常发生的不适,抗两天缓几晌就没事了。”“几晌”是一个模糊的时间概念,表示较长的一段时间。

关中农村依然保持者古老的农耕生活习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关中方言携带着丰富的农耕文明的信息,古雅通俗,幽默诙谐。《白鹿原》中大量运用关中方言说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读者在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透过关中方言,还会强烈地感受到浓郁的关中乡村生活的风情。

三、关中方言展现了浓厚的宗法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和带有某种血缘温情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这种社会政治结构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包括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史学文学艺术,民风民俗,甚至科学技术等等。”[5]55中国的宗法制度萌芽于商朝后期,到西周发展成最基本的社会制度。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为周公,“周公制作礼乐,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确立宗法制度,包括嫡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度”[5]57。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一种统治制度,宗法制度开始逐渐瓦解,但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却在家族统治中保留了下来,并且随着历代统治者的提倡而得到加强。关中乃宗周故地,地处西隅,宗法观念根深蒂固,宗法势力影响很大。时至今日,我们仍能强烈地感受到浓厚的宗法观念和顽强的宗族势力。陈忠实先生在《白鹿原》中为我们系统而细致地描述了关中宗法制度的方方面面和具体表现。

宗法观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而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和文化的载体,势必打上鲜明的宗法观念的印记。

宗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血缘为纽带,将同一宗族的人联系在起来;同时又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将族人分为尊卑有别的等级,既温情脉脉,又等级森严。在关中方言中,这一点表现得非常突出。《白鹿原》在写到白、鹿两姓的宗族关系时,多次出现诸如“长门”“本门”“门中”“门族”“门人”“门子”“亲门”“近门子”“远门子”“单门独户”等表现亲疏关系的关中方言词语。这些带有亲疏关系的关中方言词语表现了浓厚的宗法观念,是宗法观念在关中方言中的典型体现。

《白鹿原》第五章写白、鹿两姓的来历,“改为白姓的老大和改为鹿姓的老二在修建祠堂的当初就立下规矩,族长由长门白姓的子孙承袭下来。原是仿效宫廷里皇帝传位的铁的法则,属天经地义不容置疑。”第十章写白嘉轩教训白孝文时说道:“你要是连炕上那一点豪狠都使不出来,我就敢断定你一辈子成不了一件大事。你得明白,你在这院子里是——长子!”第十七章写白嘉轩分家时,作者写道:“按说长子应占厅房东屋,但那需得双亲谢世以后,白嘉轩健在白赵氏也健在,白嘉轩尚不能住进厅房东屋而只能居住西屋。”这里的“长门”“长子”以及分家时的关于“厅房东屋”的习俗,是宗法制度长子继承制的直接反映。而关中方言中的“近门子”“远门子”“亲门”“门中”等表现亲疏关系的词语,实际上是宗法制度中的“大宗”“小宗”观念在关中方言中的演变和发展。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这样写道:“西周统治者划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天子的嫡长子继承天子之位为大宗,其余庶子被分封为诸侯为小宗;诸侯的嫡长子继承诸侯之位,为大宗,其余庶子被封为大夫,为小宗;卿大夫之嫡长子继承卿大夫之位,为大宗,其余庶子成为士,为小宗。”[5]57由此可见,关中方言中的“近门子”“远门子”之类的方言词语是西周宗法制度的反映。《白鹿原》中大量运用这类方言用语营造出浓郁的宗法文化的氛围,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宗法社会的特点。

宗法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宗庙祭祀制度。宗庙祭祀是祖先崇拜观念的反映。祖先崇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已经渗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与祭祖密切相关,如清明节的扫墓、中元节的超度亡灵、十月一日的送寒衣、大年三十的上坟等等,可见祖先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增广贤文》中的“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正是人们祖先崇拜的心理反映。《白鹿原》多次写到在祠堂祭祀祖先的场面。强烈的祖先崇拜观念映射在语言上,使得语言带有明显的祖先崇拜的痕迹。如第三十章写鹿子霖入狱后,鹿贺氏请白嘉轩搭救鹿子霖,鹿贺氏说:“我来寻你就为这事。哥呀,我知道你为人心长。”白嘉轩鼻腔里不在意地吭了一声,摆摆头说:“在一尊香炉里烧香哩!再心短的人也不能不管。”“在一尊香炉里烧香哩”是祭祀祖先的真实写照,是祖先崇拜在语言里的直接反映。它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同宗同族的血缘亲情,增强了族人之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正如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里说:“宗庙祭祀制度就是为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手段。”[5]58这种手段使人们注重亲情和乡谊,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曾经起到过积极的作用。

关中方言把祖先称作“先人”。这一称呼使用频率非常高,直到现在,在关中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听到。《白鹿原》中多次出现“先人”一词。如第十七章在是否惩治孝文的问题上,白嘉轩和家人尤其是和他的母亲意见相左,为了反驳母亲的意见,深受礼法思想影响的白嘉轩只好请出“先人”。小说这样写道:“直到第三天孝武和鹿三从山里回来,白嘉轩把全体家庭成员叫到上房正厅,在祭桌前发蜡焚香,然后征求大家的意见:‘有话对着先人的面说。’”在决定重大家庭事务时请出先人,可见先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白赵氏不甘心地反驳:“先人都是通人性的好先人,谁也没有你这样心硬!”白嘉轩沉静地说:“先人里头没出过这号瞎事。”在当时宗法观念盛行的社会环境下,这可能是白嘉轩唯一能够违抗母命的借口了,可见“先人”在人们观念中的权威性了。

祖先崇拜的具体表现就是光宗耀祖,这是子孙后代责无旁贷的义务。如果子孙事业无成,或者做出有辱门风的事情,便是祖先的不肖子孙。关中方言将这样的人称为“先人害”,义为“祸害先人的人”。在关中方言中,有一个非常富有特色的短语“羞先人”,便是这种文化心理的反映。“羞先人”义为“使先人蒙羞”,在关中使用频率很高。《白鹿原》中有几处使用这一短语,使得小说的地域特色异常鲜明。第十四章写鹿子霖因为儿子鹿兆鹏通共被田福贤冷落,情绪消沉,他的父亲鹿泰恒嘲弄地说:“啥叫羞了先人了?这就叫羞了先人了!把先人羞得在阴司呲牙哩!”生动地反映了鹿泰恒对孙子鹿兆鹏参加共产党搞农运致使鹿子霖处境艰难的“不肖”行为的气恼和无奈。第十七章当鹿三得知孝文和小娥私通而致使白嘉轩气昏后,气得抽了孝文两巴掌,骂道:“羞了先人了……啥叫羞了先人了?这就叫羞了先人了!黑娃羞了先人你也羞了先人了……”鹿三虽然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但他有浓厚的宗法思想,在他看来,和一个“婊子”一样的女人上床,抹黑了祖先的门面,使祖先蒙羞,就是祖先的不肖子孙。在关中,最恶毒的咒骂对方的话莫过于“日你先人”或“先人亏了人了”等,这样的话极具杀伤力,极具侮辱性,因为关中人无法容忍对自己祖先的羞辱。

宗法制度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已随着社会的发展早已土崩瓦解,但是宗法观念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关中依然根深蒂固。仲尼曰:“礼失而求诸野。”关中的民风民俗和方言中存在着丰富的宗法文化的信息。小说《白鹿原》大量运用带有宗法观念的关中方言,丰富了小说的文化内涵,凸显了关中的社会特点,给小说抹上了宗法文化的色彩。

综上所述,小说《白鹿原》在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的同时,全方位地展现了关中平原上古老的文化景观,尤其是小说所运用的关中方言携带着大量的文化信息,诸如早期人类的“人为万物之灵”观念、农耕文明、宗法制度等等都沉积在关中方言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去的时代渐行渐远,但是欣赏《白鹿原》,给人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使人仿佛来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呼吸了那个时代的空气,把握了那个时代的脉搏,感受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从这个意义而言,《白鹿原》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具有认识价值,它给读者复活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已经逝去的世界。

[1] 黄碧蓉.人体词语语义范畴跨界探源[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20-125.

[2] 陈正奇.长安农事拾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3] 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

[4]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马 俊】

Exploring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Guanzhong Dialect inWhiteDeerPlain

ZHAO Xiao-ti

(School of Art, Xi’an University, Xi’an 710065, China)

Language is not only a carrier of culture, but also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ulture. Guanzhong dialect has a long history with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messages. The notion “Man is the lord of creation”,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of ancient times, agriculture civilization and the patriarchal ideology are all reflected in Guanzhong dialect.WhiteDeerPlaincontains large amount of Guanzhong dialect which shows the local rural flavor and presents the unique culture of Guanzhong area. The cultural features of Guanzhong dialect are fully shown in the novel.

WhiteDeerPlain; Guanzhong dialect; body words; agriculture civilization; patriarchal ideology; cultural implication

2014-11-15

赵孝悌(1963—),男,陕西白水人,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语言学研究。

H172

A

1009-5128(2015)09-0034-07

猜你喜欢
先人白鹿原方言
方严的方言
东方少年(2022年28期)2022-11-23 07:09:46
WANG Xiaoping.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Renaissance or Rehabilitation?
方言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1-26 03:30:27
留住方言
说说方言
辽金时期的达斡尔族先人——“达鲁古”
从门缝掬接月光
扬子江(2019年1期)2019-03-08 02:52:34
《祭语风中》与《白鹿原》之比较
阿来研究(2019年2期)2019-03-03 13:35:08
先 人
诗选刊(2016年9期)2016-11-26 13:47:43
未曾谋面的先人
牡丹(2016年3期)2016-04-29 03:2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