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鑫
摘 要:海南省城镇化建设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远落后于发达城市。本文分析了在经济新常态下,海南省如何结合自身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城镇化,并为其发展路径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海南;城镇化
一、引言
新常态首次被提出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提出的,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峰会开幕式上又全面系统的阐释的中国经济新常态。中国经济新常态最主要的特点要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的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变,增长动力的转变。在这个经济发展的新契机下,海南省也应该抓住机会,实现新常态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新型城镇化”被提到新的高度,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海南省岛屿经济特征就决定了其特色化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在新常态契机下,走出符合海南省实际情况的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
二、海南省城镇化发展的独特性
(一)海南省城镇化总体水平偏低。世界城市化起步于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到2007年世界城市化率达到49.3%,发展中国家2007年城市化率为43.8%。我国城镇化起步较晚,且发展速度呈现先慢后快的特征。194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10.6%,到1978年增长到17.9%,只提高了7.3%。到改革开放之后,城镇化才正式步入正轨。截止2013年底,中国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3.73%,达到世界平均水平。2013年,海南省常住人口895.2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57.4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1.10%。从数据上来看,海南省的城镇化发展处于一个中等水平阶段,比上海的88.02%,北京的86.30%相比是比较低,但是海南省的城镇化率属于全国中等水平,在2014年的统计中位于18名。海南省的城镇化也起不比较晚,到1953年时海南省城镇人口占比仅有6.4%,而且海南省的城镇化率一直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到2005年海南省土地开发速度加快,促进人口城镇化发展。
一般城镇化水平的大小是以都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来评定,数值越高,城镇化水平越高,所以从人口比重来看,海南省城镇化率处于全国中等水平,但是我们要求的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海南省从城镇化率来看是比较可观的,但是由于海南省经济发展滞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城区道路狭窄,供水紧张,排水设施不完善,落后的基础设施制约着小城镇对人口和产业的容纳能力,给城镇化发展带来一定的阻力。
(二)城镇化主体多元。由于海南省特殊的经济结构和地理结构,海南省城镇化主体包括城市、乡镇、农垦、第二居所等在城镇化进程中,这些主体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首先,城市是城镇化发展的传统主体。他在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的最主要的作用是通过城市就业机会、服务保障、生活品质等的引力,吸引人口在其内部聚集。在这方面海南省的城镇聚集能力有限。其次是乡镇主体。由于海南省广大的乡镇地区凭借海南独特的热带高效农业基础和土地优势,再加上进城务工的收入并没有现在务农的收入高,这就形成城镇化发展的又一制约因素,所以单纯的进行城镇化,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对海南省并不适用。另外一主体农垦在海南城镇化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2004年海南省城镇人口统计口径调整之后,农垦场部人口纳入城镇人口后,海南省城镇人口突增156.9万,城镇化率相比2003年增加了18.95个百分点。最后一个主体是第二居所。在海南岛发展国际旅游岛规划之后,更多的外地人口在海南岛发展旅游房地产行业,在城镇化进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城镇化靠外来移民推动,缺乏人才聚集效应。城镇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带来人口的城市化聚集效应,像国内的许多大城市,北京、上海、深圳,人口流动推动规模经济和城市的扩张,进一步促进城市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海南省的城镇化水平属于全国中等水平,但是海南省的特别之处在于海南省的城镇化水平是由岛外人口迁入推动的,城镇化水平的发展也并没有促进岛内人口的城市化聚集。
海南省的城镇规模普遍偏低,城市基础设施水平较低,城市产业的发展多是依靠外地人口的“嵌入式”发展推动,对当地居民的吸引力比较小,从而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比较小。另外,海南省的本地农村居民多是依靠海南独特的热带农业和土地优势发展,进程务工反而工资低,积极性不高,对推动海南省城镇化没有积极的作用。
(四)城镇化发展不均衡。海南城镇化发展不均衡比较突出,嵌入式发展明显。海南岛在规划建设的时候实行的是组团发展的路线,包括北部、南部、中部、东部、西部五个功能组团。但是以海口为中心的北部和以三亚为中心的南部城镇化率相对较高,东部、中部、西部城镇化率相对较低,不均衡现象非常明显。另外,海南省独特的核心城市“孤岛式”的发展,并没有影响周边地区,没有形成功能联系紧密的城乡网络化格局,没有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四周低平,中间山地高耸,沿海平原,使得海南岛沿海地区成为产业和城镇化的核心区,经济发展较快,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而离中心城市1小时自然距离的一些城市,经济距离却相差很大,基础设施水平低,居住人口少,教育落后,城镇化难度比较大。
(五)工业化落后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在现行“经济新常态”下,海南省找到自身的产业优势,发挥自身优势非常重要。海南省的产业发展特征呈现的是工业化发展相对滞后,2013年海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是73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97.39亿元,而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644.14亿元,比一、二产业增加值得和还多。海南省经济不同于其他城市,他的工业化发展比较之后,主要是依靠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工业化发展落后于城镇化发展。
三、新常态下海南省特色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在经济新常态这个中国经济新的增长阶段,海南省也要找到适合自身的城镇化发展路径。经济新常态也是一个经济换档期,怎么在这样的换档期找到适合的发展路径是海南省需要思考的问题。海南省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3117.56亿元,处于全国较低水平,经济发展速度慢,工业不发达,这些因素都要求海南省在这次经济新常态下,抓住机遇,找到海南发展的优势产业,找到海南省城镇化的特色发展路径,在新常态下寻求发展突破。
(一)引导中心城市发挥集聚效应。“一带一路”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引导海口、三亚、博鳌、杨浦等城市做出了发展规划,在此背景下,发挥这些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引导人口、资金、技术等向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周边城市,带动周边城市的城镇化发展。增强海口省会城市的地位,建设满足国际旅游岛需求的商贸中心、商务中心、旅游服务,培育以海口为中心,文昌、澄迈为两翼的琼北城镇群;建设三亚为世界级热带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增强其海南交通枢纽和对外开放门户地位,培育以三亚为核心,乐东和陵水为两翼,保亭为腹地的琼南旅游城镇圈;建设博鳌为世界级国际会议中心,发挥中心城市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序推进海南省城镇化发展。
(二)发展壮大县城镇,强化城镇化主体。海南省城镇化主要是靠外来移民推动,本地农民并没有大的地域转换,城市的发展对当地农民的吸引力有限,因此我们需要探索适合海南省的特色城镇化道路。可以建设特色风情小镇,打造一批基础设施配套、文化魅力独特、农业产业支撑、人口聚集的独特风情小镇,满足适合发展国际旅游岛精品旅游路线的需要。另外加快建设县城镇,扩大规模,完善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生产要素、资源向县城镇集中,形成以县为核心的城镇化特色体系。在县城镇发展特色旅游业,发展海洋渔业,壮大县域经济,形成充满活力的城镇化体系的一部分。
(三)发展以现代农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新常态要求要有新动力,海南省的农业是海南发展的一大动力。国际旅游岛规划中也指出发挥海南热带农业优势资源,发展农业现代化。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大力发展海南特色热带水果、天然橡胶等。加快农业科技化,利用国内外的相关经验,实行农业机械化,推进农村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改变原有的分散的、小规模的生产模式,发展海南农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从而促进海南农村的城镇化发展。
(四)着重国际旅游岛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海南省发展旅游业有其独特的资源优势,而国际旅游岛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省也对国际旅游岛做了具体规划,从功能上划分临港经济区、城镇生活区、旅游休闲区、生态保护区、农业和渔业区、其他区六大区,分区域发展。打造海南岛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在此同时,完善旅游度假区配套设施建设,推广城市商贸、餐饮、文化娱乐等服务产业,吸纳更多的城乡劳动力,以旅游业促进海南城镇化发展。
四、小结
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大城市带大郊区发展模式,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模式,虽然有很多成功的发展模式,但是面对海南省特殊的地理、经济环境,仍然需要探索海南省特殊城镇化发展模式。经济新常态也给海南省城镇化发展带来新的动力。海南省要抓住经济发展新机遇,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国际旅游岛为优势,以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产业主体,发展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实现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瑞生.“新常态”思维下的城镇化发展[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4(6)
[2] 陈国权,徐璐.海南省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J].金融实务,2013(11)
[3] 刘钊军,胡木春.海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研究[J].城市规划,2012(3)
[4] 来亚红.经济新常态下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制约因素与改革建议[J].资源环境,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