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松林
【摘 要】
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实践活动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践活动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创新。
【关键词】
实践 活动 体验 学习 快乐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课程标准给我们的第一条建议,可见,体验的过程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体验学习能使学生的学习进入生命领域,调用各种器官去体验、去感受,能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之间架起一道无形的桥梁,是知情合一的学习。这就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倡体验学习。
一、在实践中进行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当数学与孩子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我们力求做到数学源于实践,并用于实践,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引导学生发现实践中的数学美
数学教学如果仅就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是相当乏味的,只有把所要教的数学内容融入实践生活,让学生有真正的实践体验,数学的美才能显现其动人的色彩。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发现实践生活中的数学美,使其感受到实践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美。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欣赏了探索“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和理解“对称轴”所需要的三个图形:天安门、奖杯和飞机,在教学完轴对称图形后,本人还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欣赏了我国的国粹——京剧的脸谱艺术,民间艺术——窗花的展示,以及世界各国著名建筑物的图片展示,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以及这种美在实践中的普遍应用,从而激发他们运用这种美去创造美好事物的愿望。
2.利用学生已有的实践经验,解决数学问
新的数学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在课堂中,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现象:(1)树上有12只鸟,飞走了5只,还剩多少只?答案是17只。(2)王奶奶家养了15只鸭子,8只公鸡,32只母鸡,王奶奶家共有多少只鸡?学生的算式时15+8+32等等。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实践经验,从实践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在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让学习融入自主实践活动,体验学习的快乐
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更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求欲望,更要善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发展自我。
1.在实践活动中导入学习内容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比较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之前,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收集生活中相应的素材,为教学提供感性认识。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数学实践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上《高矮长短》这课时,我在黑板上端贴了一只可爱的小花猫,并且说只要你能把它拿下来,它就愿意同大家一起做游戏。一年级的孩子最喜欢小动物了,都纷纷推选班上个头最高的一位同学去拿,结果真的拿了下来,大家一阵欢呼。于是我及时问问他们为什么自己不上来,接着导入课题“高矮”。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表现,让他们感受到原来学数学是这么快乐的事,而他们通过实践感悟后获得的知识也是最清晰和最深刻的。
2.在自我探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改革全面推开的今天,必须乘着课改的东风,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同桌两人为一组,每桌准备10个扣子。先由一位同学随手抓上几个,请另一位同学看着桌上剩余的扣子,快速猜出手里抓了几个。还可变换规则:如让猜者闭上眼睛猜猜对方抓了几个,猜对后算算桌上有几个,并且写出相应的算式。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猜想验证获得了正确的,闪烁着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原来学习数学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体验,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3.在讨论交流的实践活动中反思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正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通过合作交流,就能促使学生不断反思不断探索,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在听了一位北师大版教材实验教师的一节课中有下面两道题目:
a.小鸡们排了2队,一队有5只,一共有几只?
b.小鸭们排了2队,一排有4只,另一排有5只,一共有几只小鸭?
同学们都懂得前一道用乘法计算:5×2=10(只);后一道用加法计算:4+5=9(只),老师对他们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时,下面一位同学小声说后一题还可以用乘法算。老师马上鼓励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4×2=8(只),8+1=9(只)。老师向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看到自己的答案得到了认可,他高兴极了。接着同学们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于是又出现了:5×2=10(只),10-1=9(只)。尽管他们的方法不是最简便的,但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敢于标新立异,这不正是我们当前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吗?
教师要把学生从后台推向前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学习数学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学生定会获得自我探索、自我创造、自我成功、自我快乐的深刻体验。这样的课堂也定将融知识、技能、思维、情感、创造于一体,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实践活动学来的数学才真的富有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