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场的实践与思考

2015-06-30 11:34:32赵瑞丹
关键词:师生文本语文

【摘  要】

“场”原是物理学概念,由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引入课堂教学。指构成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各个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影响到教学活动中师生心理和行为的一种特殊的形态和空间。“场”具有一定的能量,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场”能的积蓄、释放、共鸣和控制,以期发挥最佳效应。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  营造  教学场

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中,存在着教师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语文的情感性和人文性的现象,课堂教学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功利性教学让师生被考试牵着鼻子走,沉闷的教学氛围让师生感到窒息难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在语文课堂中,学生情智的启发,美的赋予和创造,必须依存于一个这样的“场”——教学场。“场”原是物理学概念,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课堂“心理场”的观点,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种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心理环境,营造一个使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的氛围,这是开发一个人创造力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场”是指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共处于同一时空的教师、学生、文本、教学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相吸相引、相聚相合、相融相汇、同构共振的审美时空,是影响到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心理和行为的一种特殊的形态和空间。

小学语文课堂需要营造教学的“场”,以此优化课堂教学,打造魅力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品质,让师生的精神世界与文本的生命世界交融,和谐共振,心灵沉醉,情感震撼,平等对话,放飞自由的思绪,产生无穷的创造力。

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享受知识的滋润,获得智慧的思考锻炼,达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场的效应。不同教师具有不同强弱的场效能,同一个教师在不同情境、状态下的场效能也是不同的,场效能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把握场效能特性,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场效能的发挥需要经历一些过程。我们应该发挥智慧,按照语文课堂教学规律,努力进行教学场的营造,采取适当的策略,使教学场效能达到最佳效果。

一、“场”能的积蓄

教学场虽无形,但具体可感。场有一定的能量,在利好条件下“场能”可以转化成提高教学效果的动力。学生、教师、文本和环境都具有场能。形成教学场,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各要素场能的有机叠加、对接和融合。

1.充分交流,创设轻松民主的氛围

课前真诚、自然、民主的交流互动,将会点燃学生积极思维、踊跃参与的火花。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家常课,都需要师生亲切的互动交流,这样可以避免学生被与教学无关的事物(如教学环境、教师的衣着或外貌等)吸引,消除学生紧张的感觉,增加了解、拉近师生距离,展示教师人格魅力,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像被一块磁石所吸引,彼此形成非常融洽、融合的“场”和“势”。

2.尊重学生,兼顾学生阅读的期待

不同的人对学习期待会有所不同。为了达成教学的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当老师的导向与学生的期待相同时,就会在心理上就会产生认同感,反之,就会产生排斥心理。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与学生共同商量,如何学习这一课,应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选择哪些教学内容。有的教师则由学生就课文提出问题,从无疑到设疑再释疑。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师生当场解答;而对于一些重要的或主干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抓手,来统领全文的教学。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就是以学生提出的“为什么周瑜说诸葛亮神机妙算”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巧设话题,再现课文语言的情境

创设真实可信、适用、适宜、新颖奇异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學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学生对情境的创设和操控能力,让学生在生活的语文和语文生活中获得语文知识,培养语文技能,掌握语言的运用能力。王崧舟老师执教《孔子游春》,先让学生抓住文中的词句明确孔子的身份。老师最常做的就是上课,他一定有课堂。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孔子的课堂在哪里,引出赏景一段的教学。比较孔子的课堂与我们的课堂的不同之处。接着,探究孔子和弟子们上课的教科书是什么,引出论水一节的教学。智者乐水,孔子从司空见惯的水中看出深奥的道理,而理解孔子所说的话,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结合诗文、成语、俗语和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地突破了难点,并且发现了水还有其它优点,用相同的句式丰富的课文的表达。接下来,我问学生,孔子的教学有效果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水的影子?富有诗意的课堂,点燃了学生学习热情。

4.追求陌生,增加言语形式的吸力

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艺术,“陌生化”有利于打破学生的审美定势,激发学习的动机。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解读和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打破文本叙述常规,对文本内容进行重组、整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更易增加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如教学苏教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我一开课就把学生带到那个令人伤心的时刻: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司马迁也同样泪流满面地向父亲承诺一定完成,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司马迁能不能完成父亲的重托?组织学生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所叙述的司马迁从小游学的经历,上引下连,新颖的设计让学生十分投入。

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课文“说了什么”,更应关注课文是“怎么说的”。这就要求我们,对文中的言语形式保持敏感,尤其要引导学生重视那些“陌生化”的语言。那些“陌生化”的语文,往往隐含着语言表达的规律与艺术,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与品味。如《天游峰的扫路人》的一段话:“老人朗声大笑。笑声心动了竹林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楞楞地飞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鸟“飞下来”又为何“落回原处”,学生粗读,是不大容易发现问题的,需要教师的指引。

5.借助媒介,放大教学场能的效应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对于优化情境、放大教学场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媒介的使用,要与文本情境相契合。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通过网络把学生带到网上的叶欣纪念馆里,读着观众的留言,看着叶欣的照片,学生情动而辞发,一句句动人的话语流泻到纸上。又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上投影父亲长达38小时持续挖掘废墟里的儿子的片段,此时播放成龙等为汶川地震而演唱的《生死不离》,将会使父亲爱儿子的情感深深地打动在场的学生。

二、“场”能的释放

语文课堂上“场能”的释放,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阅读期待为动力,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课堂各教学要素场能的汇聚、发酵、膨胀,形成“场”巨大的张力,需要通过一些渠道释放。

1.对话教学,实施灵魂参与的教学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不同于一般欣赏性阅读,它是在师、生、文本、教材编者之间,通过对话和交流实现的。这个过程,不是单向的传播,也不是学生的被动的接受,而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所传达的学习点,激励学生主动质疑,共同探究,解决疑问,在自由的空气里,活跃氛围中达到“智慧的相通”。人的灵魂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这漫游之旅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

师生面对文本,进行了解、思考、证实,作者通过文本把知识传达给学生,传达给老师,或同时传达给师生,或由老师传达给学生,或在师生之间,通过交流和对话达到共识。对某一个内容,作者的见解和师生的见解在交流与对话中不谋而合时,语文课堂上就形成一种教学磁场,深深吸引每一个人。

知识在交流与对话中默默传递,思想在交流与对话中慢慢成熟,智慧之花在交流与对话中次第绽放。在对知识追求和对疑问的思考中,师生享受到了共同释疑的愉悦。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文本中潜在的知识含义,老师所理解的含义,以及学生理解的含义,会在特定的情景中达到契合,作为教与学的主题,师与生会努力寻求共识,找到与文本作者的意图相契合的点。当然,可能找不到这个点,即便是找到了,也并非一成不变。然而寻找这三者的契合点的过程远比寻找的结果更有意义。因为在寻找的过程中已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开启了学生的心智,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创造思维的能力,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强调参与,呈现语文学科的魅力

教育是一种展示,展示形象之美。展示思维之美,展示气度之美,展示人性之美。教师要充分解放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仅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从以学生展示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做起,营造快乐的展示教学场。从而让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占领课堂,真正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对赏识学生,对学生的展示进行适当评价。当学生出现一些不足时,要宽容学生的失误,还可以采取小组竞争、计时抢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场”的共鸣

俗话说,心有灵犀一点通。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教学场内,语文意义上的对话和交流成为课堂常态,学生的注意力被文本所深深吸引,教师的提问吸引学生主动去思考和探究,学生思考的结果能够得到教师、学生的认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美感在课堂各要素之间传递、融通,听课教师都情不自禁地被课堂教学所吸引。这时,语文课堂教学场就悄然形成。师生依据文本文字,思接千载,思绪不受限制地纵横驰骋,师生情感与文本情感高度契合、共鸣,形成具体可感的心理场,形成一种幸福的体验,形成一种独特的魅力。教师、学生的心灵凝聚到作品中,从字里行间折射出的心灵之光,彼此感受到一种愉悦、一种震动,这也许就是教学场的魅力所在。

有了这种共鸣,学生才会思教师之所思,好教师之所好,爱教师之所爱,憎教师之所憎。师生才会身心完全沉浸其中,情感被强烈震撼着,心灵被深深陶醉,思绪超越了現实中的一切,进入到无限广阔的时空。正是由于这种共鸣,学生才会感受到词人纳兰性德身心分离的痛苦,才会领略到身处异国的外祖父那颗坚贞不移、拳拳的思念祖国之心,才会深切地感受到圆明园的毁灭给我们带来的巨大耻辱,增加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场”的控制

语文课堂教学审美场的建构,不仅要善于激发审美场活力因子,还要把握和控制各种“场流”的节奏,让“场流”按照教学目的精彩而完美地运行。

1.控制情感,形成情感节奏的波澜

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教学亦然。以师情感染学生情绪,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感氛围、以情传情、以情激情、以情育情;善于抓住课文的关键词语、情节的高潮部分,寻找情感的爆发点,以形成波澜起伏的情感节奏。师生的感情随着课堂教学场的变化而发生着起伏。

2.锤炼语言,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

教学语言必须经过锤炼,优美的语言悦耳动听,学生兴趣盎然,入耳入心。优美的语言诉之于听觉,应当音量适度,语速恰当,语调和谐,应该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学气息浓一点。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或委婉曲折,娓娓而谈;或淋漓尽致、愤慨激昂;或平和舒缓、或婉转生动;或简洁有力或动人心扉。多种语调交替使用,富于变化,节奏鲜明。

3.把握节奏,展现教学结构的起伏

从整体着眼,局部打磨,突出教学内容的整体性,表现教学结构的层递和灵活多变,环环相扣,起伏有致,呈现教学结构的节奏美。学习活动要动静结合,既让学生有机会自由发言,纵横驰骋,积极“对话”,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营造紧张兴奋的氛围;也要根据教学需要,营造一个静静思考的“场”,给学生相对松弛的时间,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展开遐想。

【参考文献】

【1】梁长春,李国清.语文教学场论【J】.天中学刊,2001(8)

【2】吴凌云.语文课堂教学审美场的美学属性【J】.现代语文,2009(10)

本文为宿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营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场的实践研究”(批准号SQ2013GH165  主持人赵瑞丹)的成果

猜你喜欢
师生文本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6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2014年1期)2014-02-28 21:59:13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中国火炬(2011年12期)2011-07-24 14:21:44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