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蓉
【摘 要】
新课程提出:让学生的主体得到充分发展,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统一的人,作为主体,他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是自我学习与自我管理的主体,是自我改造与自我发展的主体。作为客体他即是教育者改造和塑造的对象,也是自我改造、自我塑造的对象。作为被改造和塑造的对象,他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表现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即他是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追求来选择教育影响,并內化自己的身心发展内容。这就意味着,学生是作为一个能动的个体参与到教育过程中的,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地教导,更不仅仅是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
【关键词】
主体地位 主体意识
教育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指导下,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性。当前,小学英语课在很多方面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如在目标上,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教法上,力求多样,并能从视听入手,进行听说训练,教学过程强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一定的层次性,等等。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育实践中,一方面要明确学生的客体属性,即学生是教育实践的客体,是被改造和塑造的对象,这是教育实践的规定性决定的,也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决定的。因而,教师把学生当成是自己改造和塑造的对象是对的,但不能因此忽略其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这种实践活动与其他实践活动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不仅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进行自我改造和塑造,因而他是自己改造和自我塑造的主体。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的独立的人格,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前提。
二、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给学生自信。教师尊重学生可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这种满足可以化作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欲望,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使师生的感情倍增。“亲其师”是“信其道“ 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让每个学生都相信自己能够成才,给他们一种良好的“心理定势”,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将教师的要求化为自身的学习需要,使他们能积极地主动学习;同时运用“心理互换”的原则,给学生以民主的自由发展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验,去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寻求易于接受的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讨论,以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平等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知识,体验到参与学习的乐趣。
三、用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
兴趣的培养和发展能使学生产生高昂的学习情趣,饱满的精神和旺盛的积极性。学习兴趣不仅能转化为学习动机,而且还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教师运用活动教学,创造各种有趣、直观的活动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寓教于乐”,使之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如我在汽车构造教学中,就通过生活中汽车的维护保养、汽车维修案例分析等来激发学生学习汽车的兴趣。这样,学生们会从对书本知识的兴趣转向对实际生活的兴趣,保持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为进一步学习更新层次知识奠定基础。
四、创造学习气氛,设计主体活动,激活主体意识
通过各种活动,可以给学生营造一种学习、应用的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任务型活动是更新教学观念,开创教学新局面的支撑点,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关键。课程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更是通过学生参与主体活动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精心设计主体活动,创造学习气氛,同时还要了解主体、客体、环境等方面的情况。设计好主体活动能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其中并得到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活动,启发他们的想象和创造思维能力,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
五、提供学生自由发展空间,教师当好导演
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首先,要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让学生充分发展思维活动,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同时,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对某种只是思考和再认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自己组织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要及时进行点拨和引导,对学生的大胆质疑要给于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心里充满对知识的好奇和渴望,让学生在质疑中求索,在争辩中明理,在合作中进步。
六、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即给学生创造较为宽松的学习的心理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的充分发挥,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比如,可以提供条件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课程来学习,给学生呈现应用创造性思维才能解决的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