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德明
总结中学语文观课评教思想,有以下两大趋势:
一、内容与方法并重
许多教育专家提出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对中学语文的观课评教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课堂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不仅是培养能力的地方,更是享受快乐和生命的地方,这就决定观课评教在注重内容的同时必须注重方法,乃至艺术,甚至需要从美学的角度来审议我们的课堂教学。下面我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可偏废的角度分析一个课例。
一位教师说课时对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富有个性的独到解读获得一致好评。然而上课却出现冷场,教师对文本解读的精彩没能转为课堂上学生解读的精彩。从她教学难点的突破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解读创意。一般人领略本文的深意多是从文本第一句获得的,即“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很多教师发现了作者在表述生活目的时匠心之所在:对三个目的追求是都很强烈,但唯独“同情心”前面加了“不可遏制的”这一修饰语。抓住这一细微区别引导学生感悟罗素的伟大之处。
这位青年教师尽管赞同本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罗素的伟大之处,但是她跳出了这一思维框框,对文本又做了创意解读,她认为可以从追求的对象、追求的强度、追求的难度、追求的信心、追求的韧性等角度来回答“罗素人生追求与一般人的追求有何不同”这个主干问题。为了进一步突破理解罗素伟人情怀的这一教学难点,实现能力和人文的双重目标,教者设计了一个对主干问题的讨论环节。应该说这个教学问题的切入是非常富有创意的,体现了教者过硬的文本解读能力。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正确无疑的。如果教学难点能像这位教师预想的那样突破下去,结尾再水到渠成地添上执教者没进行完的冰心名言朗读环节,课的确应该很美。然而这种创意解读的喜悦没能在课堂上传播开来,也就是说她的教学方法不适合教学内容,两者不匹配。
问题出在她课堂环节的设计上,细看一下,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环节有几个缺陷:
第一,主体地位没能落实。尽管执教老师想尊重学生,但是她问题的设计完全是站在教师立场上的,爱情、知识和同情心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罗素为何要在世界的边缘,俯瞰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这些问题在真实的阅读状态下,学生是不会提出的。这些问题只是教师在文本解读时以为学生只要也这样一思考,就会发现罗素伟大的教师问题。可是学生能直接提出并思考这種教师式样的问题吗?为教而设计的问题其实是伪问题,整个设计看似环环相扣,但是从教学现场看,伪问题的无效讨论却使得教与学之间产生严重的隔膜。学生在这一环节中究竟做什么?老师采取什么措施让学生去做,这些具体而微的东西都体现不出来。
第二,过程观念没有体现。语文教学需要体验,与体验密不可分的就是过程。过程能够使作者所感受到的一切也为学生所体验。语文课要让学生形成读书的基本能力。能力的形成,就离不开一个感受、体验、积累的过程。课堂展开的过程就是一个能使感情、认识渐次生发的教学过程。对于难点的突破,教师没有示范引领,学生注意力或许还没集中。总之学生大脑还未兴奋,教者就猛然抛出一个重量级问题,学生何谈积极深入文本思考。
二、专业化程度提高
语文的观课评教正走向精细化,它将对评课提出非常高的要求。我们以课堂导入为例,一般人对它的评价多是导入教学,创设情境,至于说它与教学内容究竟有多少关系,一般人多是言之不详的,或是无从谈起。如果以这样的水平显然是不能评价黄玉峰老师《世间最美丽的坟墓》课例的。
黄老师首先是用课件展示了托尔斯泰和茨威格两人的照片,接着又用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两个巨大的精神痛苦进行了下面的导入:
1890年托翁开始写自传体剧本《光在黑暗中发亮》。他写了整整20年,直到去世都没有完成!因为他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不知道路在何方!茨威格不愧是托翁的精神继承人,在托尔斯泰死后,他以托尔斯泰最后的出走为蓝本,为这个剧本写了最后一章,名曰“逃向苍天”。
学生朗读剧本的片段,紧接着,学生又表演了托尔斯泰的两个矛盾心理。一般来讲,这就要进入课文了,但是黄玉峰没有,而是进入了“继续导入”:
1910年10月28日,在夜色的隐蔽下,一辆马车载着一位83岁的老人,逃出了庄园,前面是茫茫苍天。十天后,托尔斯泰死在一个小火车站,像一个真正的流浪汉!茨威格是理解托翁的,他是托翁的知音。茨威格早就想去看看托翁的故乡,去亲眼看看用托尔斯泰所反对的暴力建立起来的新的苏维埃政权到底怎么样,早就想看一看托尔斯泰的坟墓。今天机会终于来了,他终于来到了托尔斯泰的坟墓前。那么,此时此刻,这位同样伟大的人物在想些什么?他又说了些什么?哪些话是他想说而又没有说的?他要告诉我们的到底是什么?
这样的导入是不是打破了课堂的结构?是不是超过了导入环节应该承受的重量?总而言之,这样的导入的专业性太强了,超出了非语文专业人士的承受限度,他们或许会毫不犹豫地批评这是一节不合格的课。然后,这正是这节课的高明之处,请看王荣生教授的分析:
如果像通常那样,教师三言两语“介绍背景”、“介绍作者”,或者由学生自己看下面的注释,会怎样?它能不能更适合导向核心教学内容呢?我要说的是,黄老师非同寻常地导入这一事实本身,就表明他对教学方法的运用由高度的自觉意识。很显然,黄老师是按教学内容有效实现这种用意,来选择、调配教学方法的。
王荣生是从导入引向了其与教学内容的贴近度,即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贴近度,也就是他自己强调指出的教学方法的理据方面作的评价。这样的观课评教与不关痛痒、不负责任的随口、随个人好恶评说,是不是显得正直、厚重,这正是我们新世纪语文观课评教所需要的。由教学方法需要有充足的理据出发,我们可以理解郑桂华的放录像这一导入环节为何是在学生对课文普遍没感觉之后,而不是上来就放。导入环节可以如此丰富、细腻地展开,那么我们的观课评教也得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