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时忠
德育是学校教育普遍而持久的目的。华中师大教育学团队向来重视德育研究,特别是成立道德教育研究所,为德育理论研究与德育实践探索搭建了新的平台。这里编辑的一组文章,就是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在“德育论坛”的一次认识成果。此次论坛的中心议题是“多元、多面、多维的德育观”。四位博士生分别论述了“身体的德育”“生命的德育”“人性的德育”和“精神的德育”。
《呼唤关照儿童身体的德育》,指出传统德育对儿童身体的思考是消极的,要么视身体为灵魂、理性的枷锁,要么视身体为理性、国家、生产的工具。作者运用后现代哲学观念,主张身体与主体不可分离,身心融合;强调身体的社会与文化意义;强调德育要重视学生的身体体验和日常生活!
《论学校德育的生命逻辑》,批判德育对学生生命的忽视乃至扼杀,提出以生命作为德育的根本立场,揭示德育的生命属性和生命逻辑,满足人的生命成长需要,促进人的生命健康发展。为此,提出了新的德育目的观、教学观、评价观和制度观。
《个体道德建构源自人性的醒悟与自觉》,与其说是反对灌输和强制的制度规训,不如说是在强调道德建构的源、境、流。作者对人性有乐观、美好的期待,强调人性向善是个体道德建构的前提,人有自主建构的潜质和内在需求;强调个人的主体性活动、野态体验和适度、诗意的环境。究其实质,是把个体建构与社会建构融为一体。
《德育的成败以学生的精神成长为前提》一文则另辟蹊径,把道德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在初级阶段,儿童的道德发展主要受到现实生活、人际关系等外在社会因素的引导;而在高级阶段则主要受到自己的理性、信念、良心、价值观等内在精神因素的支配。道德教育要促使学生的道德水平提升到更高级的精神层面,避免长期停留在庸俗化水平;要不断促进学生精神向人类永恒价值靠拢。
以上四篇文章,出自四位年轻有为的博士生之手,尽管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其所展现的理论探索的勇气、潜心求真学问的执着以及重构学校德育的雄心,实属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