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方
摘 要:近年来,网络流行语犹如一阵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昔日诞生于BBS、QQ聊天、论坛、贴吧的网络语言,早已从网络世界传播到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颇有市场。该文分析了网络流行语“五味俱全”的特点,并独树一帜地根据构成将其为五种类型。在对812名在校大学生问卷调查汇总分析后,准确地勾勒出网络流行语在高校的使用现状。文章结合大学生常见的六种心理困惑,对如何利用网络流行语了解大学生心理特点,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大学生心理 探析 引导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c)-0215-03
1 网络流行语的定义
网络流行语是伴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网民人数的极数递增而形成的在网络世界进行交流的语言表达形式,它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方式。网络流行语不同于传统书面语的规范性、严肃性特点,通过原创、谐音、简化、拼接、改编等方式,形成具有创新性、时效性、内涵性、多元性、延展性的“口语化”语言表达形式。尽管网络流行语没有传统书面语言的“高端大气上档次”,但是却“简约时尚接地气”,一经出现便在BBS、QQ空间、网络聊天中迅速“串红”,被网民广泛传播。不仅如此,近些年网络流行语还蔓延到电视媒体、报刊媒体等传统媒体领域,“正能量”、“给力”等词频繁出现在各种新闻和报道中,通过各种社会媒体接力传递,渐渐由网络流行语演变为社会流行语。
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成长起来的,很多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接触互联网,应该说网络语言表达与书面语言表达“并驾齐驱”成为他们语言学习和应用的火车头。网络语言早已成为90后大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他们在网络时代“诠释自我、张扬个性”的特殊表达方式。可以说,对于“新生代”大学生而言,网络流行语早已不仅仅是他们在网络世界里热衷的“降龙十八掌”,更成为了现实生活中喜爱的“乾坤大挪移”。从这个意义说,网络流行语已经不单单是网络文化的再现,而是高校校园文化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和有力支撑。
2 网络流行语“五味俱全”的特点
网络流行语因其不拘一格的表现方式、简约时尚的语言风格、隽永深刻的文化内涵、大胆前卫的自我表达被青年大学生群体广泛接纳,迅速发展为一种新兴的信息载体。网络流行语可以是通过简单精练的词语形象生动地表现话语主体的动作姿态、语气语调,进而投射出心理状态和主观感受,第一时间传递情感;网络流行语也可以是某种网络行为和事件的诙谐比拟,从而为信息交流的双方提供了轻松愉快的氛围,加深彼此的第一印象;网络流行语还可以是网络主体为了尽快融入某个网络群体,借助群体内部传播广泛的网络流行语,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可以说,网络流行语已经超越了网络世界的交流,摇身一变成为现实生活中文化的传播载体。
要说网络流行语的特点,我想一句话足以概括:有品位、有气味、有韵味、有趣味、有回味,可谓“五味俱全”。
2.1 “品位”代表的是创新性,它决定了网络流行语的风度
网络流行语区别于传统语言形式的最突出特征就是它的创新性。它摒弃了传统媒体语言一成不变的规范性,无论你是社会精英还是一介草根,只要你发明的词语够独特、有个性,都能够通过网络平台传播,被广大网民熟知和运用。创新性是网络流行语的魅力所在,是其“不走寻常路”气质的自然流露,是其独有的个性化标志。
2.2 “气味”代表的是时效性,它决定了网络流行语的速度
在所有已知的味道中,“气味”是散布范围最广、感知速度最快的。毫无疑问,时效性作为网络流行语的“气味”,代表的是它與最新网络事件接轨的快慢。既然是网络流行语,它必然是在一段时间内被人们接受、喜爱、广泛使用的语言形式,它来的快去的也快,从出现、流传到消失,全过程无不体现出“速度”二字。每年年度网络流行语评选也是其时效性的具体体现。
2.3 “趣味”代表的是多元性,它决定了网络流行语的厚度
网络流行语通过对人们常用词句富有趣味性的改编、谐音、重组等形式,展现出颇高的趣味性与娱乐性,加之其来源的生活化,表达的口语化,对于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群体有着致命的吸引力。那么,是什么让网络流行语听者有趣,说者好玩。通过对历年网络热词的收集归纳,我们不难发现,表面上的“有意思”流行语,更深层次上说是多元文化的交融,中西语言的碰撞,奇特形式的互通,让原本平淡无奇的老词彰显出厚积薄发,焕发出勃勃生机。
2.4 “韵味”代表的是内涵性,它决定了网络流行语的深度
如果你认为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仅仅体现在趣味性上,那么你就错了。看似颠覆现代汉语的用语规范,孵化出五花八门的另类新宠,创造性地赋予陈旧古老的语言文字符号以崭新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内涵。这种内涵具有含蓄意味,它需要你超越字面意思去慢慢体味背后所传递的体验和感受。比如:“羡慕嫉妒恨”并非“羡慕”+“嫉妒”+“恨”简单组合,而是一种绝妙的修辞手法,再现出人因为不满情绪的递增而发展到不能自持的心理状态。
2.5 “回味”代表的是延展性,它决定了网络流行语的宽度
很多网络流行语绝非一笑了之的“包袱”,事后仔细想想会让你觉得越来越有回味。无论是形式搞笑也好,内容雷人也罢,都是带有明显时代烙印的某类人或是某种心态。正因如此,网络流行语已经不仅仅存在于网络虚拟世界,而是“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报刊、新闻等主流媒体中,“出其不意”地现身于寻常百姓的聊天交谈里。从网络媒体延伸到主流传统媒体,从虚拟空间延伸到现实世界,网络流行语宽阔的覆盖,正说明了其超强的延展性。
3 网络流行语的分类
3.1 中西合壁式
所谓中西合璧,就是指中文加上英文单词共同组成的一个词组或是一句话。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词拼接出别具一格的用法,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和语言冲击。例如:你OUT了,HOLD不住、中国STYLE等流行语都是典型代表。
3.2 浑然一体式
所谓浑然一体,就是指网络上盛行的各种用语方式的集合。这些方式都有固定的连接词和关键词,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所表达情感需求保留连接词,替换部分词语。例如:以“亲,亲们”为代表的淘宝体;以“本宫,真是极好的”为代表的甄嬛体;以“爱网络、爱生活、爱自由”为代表的凡客体;以“有木有、伤不起”为代表的咆哮体等等。曾几何时,“亲”早已跨越淘宝网,取代“哈喽”成为全民拉近彼此距离的不二选择。
3.3 移花接木式
所谓移花接木,就是指现代汉语中原本已有的词组,由于在某次特定的网络事件中使用后,被赋予“新鲜”的涵义后被网民广泛流传使用。例如:打酱油、山寨、土豪、元芳,你怎么看?等等。以前酱油是需要拿一个瓶子去商店买,买多少就打多少。然而,2008年广州街头的一次采访却改变了“打酱油”的命运,当路人被问到对“艳照门”事件的看法时,用“打酱油”的回答说明其不了解或是不想回答,相当于只是路过而已。从此,“打酱油”被赋予了崭新的时代意义,网民们借此表示“不谈政治,不谈敏感话题,与自己无关明哲保身”的态度。
3.4 异曲同工式
所谓异曲同工,是指利用普通话谐音、方言字词谐音、数字谐音、汉语拼音缩写、外来词组谐音等方式,将要表达的词组用谐音的另外词组替代。例如:围脖、大虾、斑竹、酱紫、鸭梨山大、神马都是浮云、5201314、PLMM、爱老虎油等等。谐音的表达方式读音没有改变,大家都能心领神会,而趣味性更强,往往是网络潮人们的首选。
3.5 斗转星移式
所谓斗转星移式,是指利用一个字代替整个词组的意思,四个字就可以代表一句话的表达方式。这种高度的概括性让网络流行语变得更加难以读懂、难以理解、难以猜透,很多词组是无法光凭字面意思准确理解的。例如:人艰不拆、不明觉厉、十动然拒、喜大普奔等等。如果初次遇见,大概谁也不会想到“喜大普奔”居然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词语的缩略形式,更不会领会它所表达的“幸灾乐祸、落井下石”的讽刺心态吧。
4 网络流行语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现状分析
为了更客观真实地了解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群体中使用的第一手资料,该研究者于2013年12月随机对三峡大学在校本科生进行了《三峡大学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问卷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812份。在对问卷数据汇总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
4.1 网络流行语在高校的使用频率较高
被调查大学生中网龄超五年的有61.8%,98.7%的受访者在网络交流中使用过网络流行语。数据显示:网络流行语早已“润物细无声”地成为90后大学生网络交流的习惯用法并被广泛传播。
4.2 网络流行语教育价值挖掘不够
调查中,有79.9%的人仅仅在网络聊天时使用流行语,而且有57%的人对其价值的认识仅停留在“诙谐幽默”层面,46.3%的学生认为网络流行语出现的原因是“追求新奇、崇尚创新”的猎奇心理。这说明,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多半是出于“好玩”,当做玩具。如何利用好这种流行语言,挖掘其深层次的教育内涵,把它变成做学生工作的“利器”,值得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们好好思考。
4.3 网络流行语有融入现实生活的发展趋势
在问及“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时,有61.9%的学生认为会融入日常生活,42.2%的学生觉得是对传统语言的丰富,75%的人认可网络流行具有拉近人际交往距离,活跃气氛的积极作用。79.1%的大学生期待通过网络流行语与老师进行交流的良好体验。综上所述,网络语言与现实对话的交融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既然教育对象喜欢这种诙谐幽默的表达方式,我们教育主体就应该主动创新有效利用网络流行语为高校“育人”中心工作服务的方式方法,在做学生心理问题疏导时,巧妙地運用时尚流行语,用轻松的方式传递严肃的精神,拉近师生交流距离,提升心理引导效果。
5 巧妙运用网络流行语引导大学生心理管理
5.1 人生价值观引导
“屌丝”与“高富帅”“白富美”——论人生目标规划很重要。
“屌丝”最初是指对外形具有矮、胖、锉等特征且表现出雷人行为和想法的一类人的轻视和嘲讽。后来多用于自嘲,隐喻因为自身客观原因和家境背景而无法实现梦想的无奈与抱怨,不甘于平庸又只能用自嘲来自我宽慰。大学校园很多大学生习惯以“屌丝”自居,他们既渴望获得社会的价值认同,又不知道该如何实现心中的梦想,既没有目标又缺乏激情,每天都过的浑浑噩噩。与之对应的“高富帅”和“白富美”,原本是指身材高大、长相帅气、有钱的男生和皮肤白皙、面容秀美、富有的女生。“高富帅”和“白富美”日趋成为高校无数学子的心中偶像,这体现出部分大学生重外在、轻内在,功利浮躁的不良心态。
其实,“屌丝”文化说到底无非就是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缺位、理想信念缺失的真实写照。如果你不知道要去哪里,那么你最终哪里也去不了。大学阶段没有目标不行,目标太多不行,有了目标不去付诸实践同样也不行。学生工作者应该从现象中探寻本质,从心理层面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学会在客观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人生,坚持在脚踏实地的态度上认真践行目标。我们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框架下赋予“高富帅”“白富美”全新的内涵,告诉大学生真正的“高富帅”应该是高在学识、富在思想、帅在实践;真正的“白富美”应该是白在品格、富在内涵、美在创新。
5.2 学习心理引导
“土豪”与“学霸”——显魅力修养内涵很重要。
“土豪”在现代汉语中原本是指地方乡村中有钱有势的人或是为富一方的恶霸,在网络语言中代表没文化、爱炫富的乡下有钱人。“土豪”通常无理想、无知识、无品位,它是“屌丝”变成了暴发户,虽然有钱,却时常因为内涵粗俗被人们鄙视。“学霸”可谓大学校园里的风云人物,他的显著特征不外乎两点:肯学习、会学习。肯学习是指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程度刻苦;会学习是指学习方法得当,学习效果显著。读死书、死读书是书呆子的做法,活学活用、锐意创新才是学霸的真谛。相信在大学生眼中“土豪”只是他们相互调侃的用语,没有谁愿意把它作为自己的代名词,因为一个人的魅力来源于内涵和修养,外在的阔绰或许能短时间夺人眼球,却始终无法掩饰内心的空洞与贫乏。
当“土豪”还是做“学霸”,绝不是简单的两种身份的选择,从心理学层面上来说是“财富有用论”与“知识有用论”两种价值观的PK。如果我们在学生工作中,能够组织学生进行“土豪”与“学霸”大讨论,在过程中巧妙地引入两种价值观的内涵,引导学生澄清自己的价值取向,因势利导的将“学习动力”这一枯燥的话题交流的更具趣味性。我们要告诉学生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腹有诗书气自华,每个人的气质魅力都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只有多学习多积累,重效率讲方法,才能丰富内涵,提升魅力。
5.3 自我认识心理引导
“有型”与“Style”——学做人坚持个性很重要。
“个性化”是90后大学生的最显著特征,他们个性张扬、爱表现自我、不走寻常路。我们经常听到辅导员老师抱怨“90后孩子不听话、不好管”,而作为学生工作者,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主动思考两个问题:说什么学生才肯听?怎么说学生才愿意听?90后大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更强、自我表达更加迫切,这是时代的进步。我们要鼓励他们在制度允许的框架下充分挖掘自我潜力,在成熟成长的过程中逐步拥有独一无二的“Style”,成为一个“有型”的人。
5.4 人际交往心理引导
“羡慕嫉妒恨”与“神马都是浮云”——交朋友做好自己很重要。
据调查显示,大学生面临的所有心理问题中,由人际交往引发的心理问题最为常见。从云大本科生马加爵杀人到复旦硕士林森浩投毒,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危机为我们一次次敲醒了警钟,良好地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尤其重要。以“羡慕嫉妒恨”为代表的自负心理和以“神马都是浮云”为代表的自卑心理是大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两种不良心理倾向。高校教师要学会挖掘两种心态的积极意义,由攀比导致的嫉妒心理太常见了,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过类似体验,关键问题是大部分学生都不为别人的成功找方法,只为自己的平庸找理由。如果在羡慕之余学会找找差距,想想不足,定能成为“羡慕努力强”;由自卑导致的目空一切的态度,是凡事不主动争取的放任,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这种“豁达超脱”是成就梦想的拦路虎,要知道“梦想不是浮云”,发现自己的不足是为了迎头赶超,成就最好的自己。
5.5 情绪管理引导
“正能量”与“亚历山大”——想幸福摆正心态很重要。
小学,幸福是一根棒棒糖,得到了就会幸福;中学,幸福是一次年级第一,实现了就会幸福;大学,幸福是一种心态,领悟了就能幸福。大学生要面对来自家庭、社会、学习、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加之心理尚未成熟,正确的情绪管理和压力疏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辅导员老师要善于给学生传递“正能量”,教会学生如何管理个人情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何释放压力,变“鸭梨”为“冻梨”,在挫折中磨砺一颗平常心。“心态”就是让心变得“大一点”,幸福就变得容易许多。
5.6 恋爱心理引导
“在一起”与“伤不起”——谈感情尊重包容很重要。
爱情,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始终是一道难题,有多少象牙塔里的爱情以“在一起”开始,又以“伤不起”结束。作为老师,我们与其高高在上地为学生解读“恋爱观”,倒不如设身处地地幫学生们找找失败的原因,从分分合合的表象中剖析出爱的真谛。为什么看似甜蜜浪漫的开始却走向了破裂分手的结局?因为真正的爱情里一定有尊重、理解与包容。90后大学生们缺乏的是一种爱的能力,是用对方所需要的方式去爱,去尊重、去理解、去包容,而不是一味的让他满足自己的需求,只愿索取不谈付出。相信通过这样的引导,能教会学生更加理性地思考,更加用心地经营好一份感情。
参考文献
[1] 张晓洪,袁国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途径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2-116.
[2] 史向军,张琼.“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2-75.
[3] 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