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美珍
【摘要】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双边活动,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无疑应该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对话,对话的目的应该围绕着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从课堂教学大赛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师生对话的艺术。有的老师循循善诱,课堂如向东流的一江春水舒缓顺畅;有的老师顺水推舟,放弃预设即兴设计,过程如轻舟过万重山;有的老师以退为进,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一次一次柳暗花明;有的老师推波助澜,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犹如万紫千红的春天。
【关键词】课堂教学 对话教学 艺术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79-01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永远是教与学相结合统一的活动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提高和发展的过程。这意味着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相互依存,互相对话、平等交流,这就是“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就是教师、学生、和作为文本的教材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通过两者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教师、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目的。“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时代精神,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理念被引进课堂,被广大语文教师所关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许多交往都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对话,是师生交往的重要方式和内容。师生对话也是一种教学艺术,一门技巧,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巧妙地运用好这门艺术,是我们有效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的关键。
一、一江春水向东流——“循循善诱”的艺术
《论语》里这样说,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孔子,万师师表也,他教育艺术的精髓就在于“循循善诱”。反思许多名师从教多年的心得体会,教育艺术的至高境界也是“循循善诱”。“循循”是有步骤、有顺序,体现教育的智慧。“善诱”指善于启发,擅长诱导,体现教学艺术之境。
聆听陈丹老师执教《方山子传》一课时,如沐春风。感受她与学生零距离的愉快沟通,感受她沉稳大气、收放自如的教学风采,感受她巧妙精当的教学设计。我认为,这节课恰到好处的体现了“循循善诱”的教学艺术。课堂上,陈老师讲得少,却讲得精当,讲在该讲之处;问得少,却问得神妙,问在该问之处。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陈老师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既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促使了不同程度的学生获得了不同发展,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维绽放的天空!
我们都应该追求“循循善诱”的教育境界,课堂上不喧宾夺主,不自我展示,不浮躁跟风,不花拳绣腿,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我们的课堂会更加生动活泼,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
二、轻舟已过万重山——“顺水推舟”的艺术
世间万事万物纷繁芜杂,受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许多问题绝非一种答案,有时甚至不能肯定哪一种理解是最正确的,对一文一章、一句一词的理解也是如此。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是自尊心极强,气可鼓不可泄,而且,他们的思维也很活跃。这些都告诫我们不能在教学中死死抱住一个答案不放,否则,不仅会伤害许多学生的自尊心,更有可能使学生的思维渐趋僵化,从而对思索与回答产生畏惧与忧烦的心理情绪。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合乎情理地“顺水推舟”,教者会受到多方启发,有可能进一步丰富、完善甚至纠正自己预想的答案,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上课并不像先量好、缝制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就在于:我们工作的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的心灵和精神的。我由衷地赞赏张磊老师,他没有用预想的答案去扼杀学生那纯真而丰富的思想,并且顺着学生的新鲜思路,用生动的答案和颗颗“真”心一同进入至善至美的境界。
教师若想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就必须具有引领学生、让学生叹服的思维。课堂上高中生一旦活跃起来,几个人的思维接续下去,有时可能是连贯的,有时可能是断裂的,有时还可能出岔子,这时就要求教者能及时归拢与提炼,或逆水行舟或顺水推舟,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更高的台阶或更广阔的空间。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以退为进”的艺术
高中生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就是对来自家长、师长的责备异常敏感,防护心理极强;他们很希望得到尊重、认可,生怕被人“小瞧了”,特别是重点高中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初中的学习尖子,都是被“宠”被“捧”出来的,心理自视较高,也较脆弱,教师强硬的口气,往往会使课堂变成“审讯室”,让师生产生隔膜,让学生对老师、对这门功课产生反感。如果我们将责问的口气换成商量、征询的口吻,效果可能就好多了。例如,“你同意我这种看法吗?”“你希望我给你一点提示吗?”“你觉得我这个问题表述得清楚吗?”“你看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换个什么角度说呢?”……使用这类语言进行引导,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这时,教者实际上是用“以退为进”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不因问题有难度就放弃思考,养成积极与老师同步思索的习惯,努力证明自己是颇有见地的,主动帮助老师化解疑难。
马玉娥老师在执教《相信未来》时,给予了学生以充分的肯定莫大的鼓励,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对话,低调地看待自己的位置,这样就很容易得到学生的回应,在课堂上学生更以积极的态度接应老师的询问时,他们的思绪更是因为老师的赞赏而荡漾。由此,我想到著名新闻工作者赵忠祥先生的一句心里话:“新闻采访提问要像迷路时问路,不能像公堂上审贼。”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四、万紫千红总是春——“推波助澜”的艺术
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应该既是“发球手”(提问者)、“扣球手”(解疑者),更应是优秀的“二传手”,准确地接应突如其来的各式各样的“球”——学生回答中暴露的弱点或遗留的问题,而后巧妙地进行处理,传给其他“主攻手”、“助攻手”。这个环节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及时把握肯綮,将各种纠结理出一个绪,以便让问题顺理成章地得到解决。这要比认定一个答案,对一个人甚至全班人紧逼硬攻好得多,它会让每一个发言的人都觉得自己是尽了力的,问题的最终解决是有自己的一份贡献在里面的,因而人人都有成就感和收获的自豪感,人人都能够证实自己的实力,也会让未发言的人跃跃欲试,争相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
章磊老师在上《走近文学大师》时,就如一位高明的球手,又似一名出色的导演,他运筹帷幄,调动并调节着全体“球员”(学生)的情感,步步深入又分寸准确地体验并演绎着文本丰富的深层信息。置身情感的磁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相互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悄然流淌,共同走向高潮。整个教学呈现一种规律性的变化,构成了美妙的节奏感。既有舒缓的“慢打”,又有激奋的“快打”,叫人全身心沉浸。这种无意识状态下的全力投入正是我们要努力寻觅的课堂生活!
对话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的对话者。对话的过程是师生、生生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话的结果是师生认知、思想情感的渐进与提升。在对话过程中,要求教师既要重视对话的设计,更要关注课堂生成,善于倾听,积极回应,引发交流,使对话及其过程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的,真正实现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对话”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