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勇
【摘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接受与反馈、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创设思维的情境,使教学过程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低年级 教学例谈 情境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34-01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把思维过程“融”于情境中,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动力。
1.xx年xx月参加区级xx类型教学竞赛执教《圆的认识》教学一课,虽然此次活动为教学竞赛,不评课,但我孜孜以求请教评委老师,恳请他们对我指点迷津,恰逢我校与其余三校即将开展教学联谊活动,区镇领导要求我进行第三次磨课,使我收获匪浅。
2.结合xx级集体课题研究《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有效性的研究》开展教学实践与反思。
【案例描述】
课前激趣、感受圆的形成
师:同学们平时你们喜欢玩什么游戏?喜欢玩套圈吗?
师:如果有四名小朋友玩套圈游戏,怎样站位比较公平?(多媒体展示)
生1:站成一条直线(教师抓住问题展示多媒体动画)
生2:站成一个正方形,桩放在中心(教师出示图示)
生3:像这样站(生边说边用手指划)前后左右各站一人,我相当于中心。
师:你同意哪位同学的想法?
生1:我认为应站成正方形,这样每个人离桩(中心)同样远(其余学生也不时点头同意,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展示)。
生2:如果站成一条直线,中间的同学站的近,两边的同学站的远(还不时比划着,教师动画展示线段长度)。
生3:我觉得第三位同学的前后左右不就是站成正方形吗?(你看,该生还比划着,全班不时响起掌声)。
师:如果再来四名学生该这样站比较公平?
生1:站在每两名同学中间。
生2:我要补充一下xx同学的说法,中间的同学离桩(中心)要和其他同学一样远。
生3:其实也很简单,只要将原来四名学生转动一下(该生还用手势比划一下)
师:只要满足什么条件就可以了?
生1:大家离中心距离相等。
生2:有点像八边形(其他同学瞧了瞧了他,不一会儿笑了,老师也点点了头)
生3:(插嘴)好像是圆形哎!(顿时,全班雅雀无声,部分学生点头同意)
师:如果全班同学一起参加这个套圈游戏该怎样站呢?
生1:大家围成一个圈啊!(其实他已经体验到“圆”,只是表述问题而已)
生2:我认为只要围成圆形就行了
结合多媒体展示:(板书:圆)(动画演示连点画圆)
教师相机根据学生发言出示了书上画图的步骤图
【反思一:】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才更有利于学习
(2011版)数学课标修订版所说: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可见,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一、能突出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二、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已有经验,三、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有忽然开朗的感受。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圆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平面图形,也是教学的惟一一个曲线图形。
本节课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学习的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基于这样的思考,本人在知识的巩固与应用中设计两项解决实际问题,一是套圈游戏的解释,通过设计问题,即圈放在什么位置?人与圈的距离就是圆的什么?主要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课前问题,同时也让本节课首尾遥相呼应,更重要的突出圆的“一中同长也”。
【反思二:】组织什么样的活动最有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版(2011版)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可见,有效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在自主的学习活动,应让学生在探究、交流、反思、提炼、发现,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培养科学探究的方法、态度和习惯等等。本节课充分利用讲学稿,让学生经历圆形物体——圆形图形——圆形物体画圆——工具画圆过程,让学生在在自主画圆、交流反馈、比较感受中经历具体到抽象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训练基本技能,领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供了丰富感性材料,特别是让学生通过不同工具画圆方法不仅初步感受了圆的“一中,同长也”的本质特征,也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圆的特征,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了良好的数学习惯,也培养了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这不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吗?
总结,整节课紧紧围绕学生认知规律,教学要求,合理组织教材,精心预设情境、合理优化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多向交流,选择最佳学习方式,讲究探究实效,不断培养学生的素养,我想这样的数学课堂是学生喜欢的,也是我不断追求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弗赖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