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古代有三个老人碰到一起,有人问他们有多大年纪。其中一人回答说:“每当海水变成桑田的时候,我就存入一根筹码,以此计算我的年龄。自那以后,我的筹码已经放满了十间屋子。”后来画家们便以此传说为题作画:画海中一神山仙岛,上有楼台殿阁,白鹤祥云,下有碧波万顷的海水,题为“海屋添寿”,以此祝贺老人的长生不老。
古人对广阔无垠、波涛汹涌的大海既向往,又畏惧,还幻想出各种海神加以顶礼膜拜。如《庄子·逍遥游》中的北海之神叫海若。秦汉以后,海神又被人格化了。历代统治者在民间信仰的基础上,对海神进行加封。据《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八载,唐玄宗于天宝十年(715年)诏封海神为王:封东海为广德王,南海为广利王,西海为广润王,北海为广泽王。宋元以后,随着海运和海上渔业的发展,对海神的祭祀活动日趋活跃。而在清代的官服上,常绣有海浪模样的花纹,上面还绣有各类宝物,以此来表现四海升平、江山万代的景象。
“海”字最早见于金文,其左边的部首为水的象形字,引申为“江河”。右边的部首为“每”字。“每”字本义是指戴有头饰的妇女,即为母亲。因此,有的人便将“海”字理解为“水的母亲”。小篆的“海”保持了金文的结构。《说文解字·水部》对“海”是这样解释的:“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所谓纳百川,是指由许多河流汇集而成,即为“水的母亲”。由于“海”能“纳百川”,所以才能引申出“极大”“极多”之意。如“学海”“曲海”“歌海”“人海”“云海”“辞海”“麦海”等。
但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海”还可以用来表示“从国外引进来”的意思。与此相应,“海内”便指中国之内,“海外”指中国境外,“海关”则是设在国境上的国家行政监督机关。显然,“海”的这种用法表明人们似乎已把“海”看成了中国与外国的分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