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桂红
[摘 要]让学生常回头“看看”可以通过以下手段达成:引导铺垫由浅入深,步步推进,温故知新;倒摄答案,让学生步步反思算理,理清解题思路;填补空白,训练学生自觉联想和快速转化的能力;亡羊补牢,给学生指点迷津,助其迷途知返,回味无穷;变式训练,促其思前想后,打破思维定式,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功效。
[关键词]中介铺垫 倒摄答案 填补空白 匡谬救失 变式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7-080
在新课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把学习新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不能一味地一“教”到底、一“学”到底,需要学生常回头“看看”。
一、中介铺垫——水到渠成
有些数学知识,由于难度大,学生直接面对时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时难以理解接受,这时就需要教师给学生“开路”、“搭桥”,让学生容易“小步子”走过,顺利从未知过渡到已知。
例如,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本,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现在图书室有多少本图书?
教学时,可设计以下问题作为铺垫:(1)1400的12%是多少?(2)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本,今年图书本数增加了12%,今年图书室增加了多少本图书?(1400×12%=168(本))(3)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本,今年图书室增加了168本,现在图书室有多少本图书?
教师的引导铺垫由浅入深,步步推进,为学生学习新知,抛好了“锚”、打好了“桩”。正所谓,小问题展示的是学生解题思路的“大”过程、大反思。
二、倒摄答案——刨根问底
在例题的后面,往往紧跟着“做一做”,这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专门设置的一类题目。学生解答时,往往会依据例题的解法而比着葫芦画瓢,模仿着作答。教师这时就要启发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倒摄答案形成的路线,达到暴露思维的目的。
例如:“学校要粉刷新教室。已知教室长8米,宽6米,高3米。扣除门窗的面积11.4平方米,如果每平方米需要花4元涂料费,粉刷这个教室需要花费多少元?在学生独立解答后,可指着综合算式“【(8×6×2+5×6×2+8×5×2)—11.4】×4”提问:
(1)这是一个怎样的数量关系? (2)中括号内表示的是一个怎样的数量关系?(3)小括号内表示的是一个怎样的数量关系?(4)①8×6×2表示什么?②5×6×2表示什么?③8×5×2表示什么?
通过这样的提问,能让学生步步反思算理,理清数量关系,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思路。
三、填补空白——各抒己见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设计一些填空题,学生填充的过程就是展示学生对这类题反思、回头看的过程。
例如,在括号里写上一句带有比的话,使它成为一道完整的比例应用题。六(2)班有女生25人,( ),男生有多少人?
这道题的填法有:男生与女生的比是多少;女生和男生的比是多少;男生与全班人数的比是多少;女生与全班人数的比是多少……
学生通过一番 “补白”,不仅强化了对“比例应用题的结构”和“单位1”表现形式的反思,而且还训练了他们自觉联想和快速转化的能力。
四、匡谬救失——亡羊补牢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失误和偏差尽管是在所难免的、正常的,但是教师的匡谬救失更要及时跟上,促使学生“亡羊补牢”。
例如, “王林要浇一块玉米地,如果用甲水泵单独浇要1 / 3天完成;用乙水泵单独浇要1 / 4天完成,现两台水泵一起浇要多少天完成?”多数学生是这样做的:“1÷(1 / 3+1 / 4)”。治病要治根,分析学生做错的原因:本题是“工作效率”的表现形式惹的祸,学生误认为“1 / 3+1 / 4”就是甲和乙的工作效率。根源找到了,就要引导学生重新审题:1 / 3表示什么?甲的工作效率怎么求?1 / 4表示什么?乙的工作效率怎么求?以此帮助学生找到错误所在。
给学生指点迷津,帮学生迷途知返,让学生回味无穷。
五、变式训练——举一反三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面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切中要害,适当插入一些变式训练。
例如:华明商店进货白糖200千克,售出3 / 5,售出多少千克?
变式1:华明商店进货白糖200千克,售出3 / 5,剩下了几分之几?还剩多少千克?
变式2:华明商店进货白糖200千克,售出一段时间后,剩下总数的1 / 5,剩下多少千克?售出多少千克?
变式3:华明商店进货一些白糖,售出3 / 5,剩下80千克,华明商店进货白糖多少千克?售出多少千克?
通过教师的精心“变式”,促使学生思前想后,思维变得活跃敏捷,不仅拓宽了知识面,而且打破了思维定式,起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功效。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