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水体变化对鱼的生长影响

2015-06-24 11:25乔军旗刘霞
河北渔业 2015年6期
关键词:氧量溶解氧氨氮

乔军旗++刘霞

养殖水体的优劣对鱼类生存、生长起着关键性作用。掌握和了解养殖水体水质变化的特点以及水质与鱼类生长的关系,就能很好地控制水质变化,保持优良的水质,为鱼类生长创造一个舒适的生存水体环境。做到健康养殖,减少病害,提高生产效益,提升产品质量。

1养殖水体环境主要构成

鱼类养殖水体不仅有适宜鱼类生活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还有对鱼类生活有害的生化物质。判断养殖水体优劣的主要几项指标包括:水温、溶氧量、酸碱度、氨氮、水色、水透明度、亚硝酸盐、硫化氢等。

1.1水温

鱼在水中,随着水温的变化自行调节身体机能,鱼的体温与水环境温度差异应不超出0.5~1℃。水温的变化对鱼生长生有直接的影响,水温升高,鱼的新陈代谢旺盛,反之则下降。因此在养殖生产中要依据水温状况变化及时增减投饵量,进行科学合理的投饵和管理。但是各种鱼类对水温的适应性有所不同,热带鱼类,水温应控制在15~36℃间,最适宜水温是22~28℃;冷水鱼比较耐低温,但是水温高时就受到影响,应控制在0~22℃,最适宜水温12~18℃。在北方养殖的鱼类7-9月份的水温是最适宜鱼类生长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的鱼类生长最快。

1.2溶解氧

溶解氧是鱼生存的根本,水体溶氧量要求在5~8 mg/L之间,经资料查证低于1.6 mg/L时鱼吃食量减少,低于1.2 mg/L时出现严重缺氧反应,呼吸加快浮头出现。0.8 mg/L以下使鱼窒息死亡,但是鱼类品种不同临界点有所差异。溶解氧的高低还直接影响水体容纳生物的密度,因此保持水体高指标溶解氧是提高养殖鱼类生产效益的重要保障。水体溶氧的来源主要是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水面直接与空气接触溶于水中的氧和人为的增氧,如使用增氧机。一般静水封闭型水体养殖鱼类,溶解氧主要是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增氧。水体耗氧主要是生物作用的耗氧,如鱼类、浮游动物呼吸等;有机物分解耗氧,如水生生物代谢物、生物尸体、残饵等。水底有机物沉积越多,水温高的情况下耗氧量会加快加大。一般耗氧率与鱼的种类、体重、活动水平以及水体各方面环境因素有关。在正常范围值内,水体含氧量越高,鱼类摄食越旺,生长越快。水体的溶氧量不能以不浮头不死鱼为标准,必须根据鱼的种类把溶解氧提高到最适范围。对于溶解氧不足的情况应从提高溶氧量和降低耗氧量同时解决。养殖水体溶解氧低的原因主要是池塘中有机质过多,浮游动物大量繁殖,水体负载量过大水体清瘦缺肥,浮游植物偏少等因素。

1.3水色和透明度

水色和透明度是水体中浮游生物种群数量的具体表现,以藻相表现茶褐色、油绿色、绿褐色、红褐色为好,一般浮游植物量均在20 mg/L以上,浮游动物量在15 mg/L以上。透明度是鉴别水体生物、有机物多寡的标志,水体透明度大小直接影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反映水质的肥瘦度。养殖水体透明度应在25 cm上下为宜,透明度大、水体大量生长丝状藻类,主要原因是水瘦引起;水色发暗或暗绿色为鱼类不能很好利用的裸藻类引起。如果水体混浊透明度低,主要为水体悬浮物过多引起,则应施洒生石灰进行降解,保持水体的肥活嫩爽。不良水色以藻相主要分为酱油色水、灰褐色水、暗绿色水、白浊水、黄色水、土黄色水、红色水、澄清水、发光水、土皮色水,不好的水普遍表现为:溶解氧低,各类化学因子超标,鱼摄食不旺盛,生长缓慢容易发病。改善水色的措施最好使用微生物制剂针对性地进行水质调控。

1.4pH值

鱼类对pH值忍受范围在5~9之间,以7~8之间值为最好。pH值通常随着日出逐渐上升,下午达到最大值,接着开始持续下降,直至翌日日出前降到最小值,如此反复进行。日正常变化范围为1~2,水体pH值过高过低或变化幅度过大都会影响水生生物生长。pH值过低下降幅度过大通常是水质变坏、溶解氧降低、硫化物等综合有害物质的体现。pH值过低下降过快直接造成鱼血液载氧量能力降低,也会降低水体中磷酸盐的溶解度,导致浮游植物繁殖减弱,有机物分解速度降低,在酸性的水体中鱼类容易感染寄生虫病。pH值变化主要与硬度和碱度有关,一般硬度高水体pH值较稳定,硬度低水体pH值变化大。提高pH值的主要措施有排掉老水,注入新水反复1~2次;泼洒生石灰,调节水体酸碱度;充分提高溶氧量,控制有害物质生产和及时进行新藻相培育。降低pH值的主要措施有多施有机肥,以肥调碱或以滑石粉1.5~2.5 g/m3全池泼洒。pH值下降过快或过低可应急使用小苏打稀释后进行少量多次均匀泼洒,并及时测定pH值确定效果;pH值过高或上升过快会造成水体氨氮转化为分子氨毒性增加,pH值高的水体容易形成蓝绿藻水华,过高pH值水体也会导致营养物质和能量循环减弱。pH值过高或上升太快,可应急使用醋酸适量泼洒,以中和pH值防止碱中毒或氨中毒。

1.5氨氮

正常养殖水体氨氮一般在0.2 mg/L以下,过高会影响鱼类的摄食或造成中毒甚至死亡。养殖水体氨氮过高通常是由于投饵量过大、水产动物排泄物的积累、过高的养殖密度以及过度施肥造成的。要注意养殖初期严格进行水体底部清淤消毒处理,减少氮存量;控制好有机肥的使用量;综合考虑水体承载力,控制好养殖密度;养殖中后期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进行降解有机物调水。

1.6亚硝酸盐

正常养殖水体亚硝酸盐一般以不超过0.1 mg/L为宜,超过就会造成鱼类长期处在应急性慢性中毒中,鱼类摄食量降低,鳃组织受到侵害,呼吸困难反应迟钝,严重时会有鱼类爆发性死亡。一般投饵养殖水体到养殖中后期普遍存在亚硝酸盐偏高现象,与养殖中后期投饵量增加有关。要注意针对性地提高水体溶解氧含量,保持稳定的pH值,使用微生物制剂如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光合细菌等活菌制剂加快亚硝酸盐的分解转化。

1.7硫化氢

硫化氢是水体缺氧条件下产生的矿化产物,由于水体缺氧出现无氧分解而产生。养殖水体中硫化氢来源主要是残饵、水生动物尸体和淤泥等由厌氧微生物分解而成,对鱼类有较强的毒性,在养殖水体中严格控制在0.1 mg/L以下。

2水质主要改善措施

2.1注排水

注排水是改善水质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注水能快速增加溶氧量。养殖水体达到不可调控时,最好的方法就是排掉底层水,加注含氧量足、无污染的新水。排水要注意水位的下限,以不影响鱼的活动和缺氧为好,排水达到预期水位时,要马上进行注水。一般当水质变混,透明度在25 cm以下时,应判断水质变坏,及时加注新水。

2.2定期使用生石灰

生石灰可澄清水质,提高水的总硬度。而且生石灰遇水转化为碳酸钙。碳酸钙能使水底部淤泥成疏松结构,改善水底的通气条件,生石灰还有中和酸性、稳定水体的pH值的作用。

2.3增加水体含氧量

控制好鱼类以外的耗氧生物存量,培育水体优质的浮游植物存量,增强光合作用。对水底部有机质物质进行清除,有条件的养殖水体晴天时开动增氧机,使水体上下层水进行交换,促进水体底部有机物的转化,降低水体夜间耗氧量。

2.4施用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可有效改善水中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净化水体,防治疾病,促进鱼类生长。

2.5清塘

每年对养殖水体底部进行清理,消毒。水体底部沉积着鱼的粪便、死亡的生物尸体、残饵和有机物质,这些物质的存在是促进水体变坏的直接因素,必须进行清除和转化。

猜你喜欢
氧量溶解氧氨氮
生活饮用水氨氮的检测
次氯酸钠去除电镀废水中氨氮的研究
浅析水中溶解氧的测定
运用手持技术测定“蓝瓶子”实验中溶解氧浓度的变化
鱼能否在水以外的液体中生存
生活饮用水氨氮的检测
提高跑步成绩看最大摄氧量
环境条件对上海蕴藻浜水体沉积物Ni释放影响的研究
660MW机组锅炉氧量测点安装位置对正确测量的影响分析
天然沙粒对氨氮吸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