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丽,柳俊义,黄锦文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2)
德化县特色农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陈佳丽,柳俊义,黄锦文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2)
概述了德化县发展特色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总结其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概况与发展模式,认为德化县特色农业的发展存在产品质量较低、生产规模较小、科技水平不高、市场培育程度低等问题,最后提出了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不断提高德化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培育特色农业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构建特色农业供应链,走特色农业的品牌战略道路等措施。
德化县;特色农业;农业科技;品牌战略
特色农业是对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探索,发展特色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应对国际竞争、优化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1]。德化县特色农业的发展对于改变当地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优化当地产业结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
1.1 基础条件
1.1.1 自然环境 德化县地形以山地为主,海拔均在700 m以上。拥有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的德化县,雨热同期、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在1789.0 mm左右。日照年均为1802.4 h,复杂地形导致气候变化大,气候特征明显,小气候突出,年均温在17.9℃左右。可见,德化县发展特色农业的主要优势在于气候条件优越,水热充足,无霜期长,能够满足生产的需要。但是,由于区域内以山地为主的地形,耕地所占比重低,人均耕地面积小,对特色农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限制。
1.1.2 社会经济条件 众所周知,德化县是我国三大古瓷都之一。由于“大城关”战略的发展,目前,城关内居住人口达17.77万人。科技工作成效明显,多次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荣誉称号。德化县在教育事业方面发展较好,高考本科录取率多次居于泉州市首位。此外,德化县治安、卫生、环保、民政等方面的发展也取得明显成绩。同时,工业的发展为特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一定的人口规模为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创造了市场,不断发展的教育和科技事业,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1.2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德化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同时加强和台湾合作,发展早熟德化梨、黄花菜、高山云雾茶、德化黑鸡等特色产业。其中,最具代表性是早熟德化梨、黄花菜和德化黑鸡,这3个特色农业产业正逐步成为德化特色农业的支柱性产业。德化梨1996年开始引进试种,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采取草生栽培、疏花疏果、配方施肥、人工授粉、两次套袋和生物防治病虫害等综合高新技术,试种取得成功。 德化黑鸡因原产地在德化县而命名,德化黑鸡的主要产区集中在三班镇、国宝镇、盖德镇和浔中镇,在这4个地区形成了以黑鸡原种厂为龙头的产业区。德化黑鸡是德化县自行选育的地方品种,并注册“德化黑鸡”商标。目前,德化县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运作,带动全县大力发展德化黑鸡产业。2013年饲养出栏德化黑鸡30万只,产值1500万元/年,净利润500多万元/年。德化县春美乡盛产黄花菜,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十八格”黄花菜尤为盛名。春美乡的地理位置、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宜黄花菜生长,造就了黄花菜香甜可口,风味独特,市场供不应求。2013年全县“十八格”黄花菜种植面积大约1000 hm2,鲜花和干花的产量约1400 t。
1.3 发展模式
“企业+基地+农户”生产模式是目前德化县特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成熟的模式。在初期,农户可以从合作的企业中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这对于产业初期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是一项基础性的工程,打好基础,特色农业后期的发展才可以走得更远,而且和企业的合作也为特色农业产品的出售找到了稳定的市场。但是,随着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农户自身掌握了技术和管理经验,加上有一定的资金积累和掌握一定的销售渠道,散户生产也成了德化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2.1 产品质量较低
长期粗放的生产方式,加之生产者的产品质量意识较弱,使一些特色农产品的质量相对较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劣质产品的生产,还会造成浪费,增加生产成本。如德化梨在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病害是炭疽病,主要的虫害有毛虫、红蜘蛛等,在生产过程中,很多农民由于缺乏生产技术,没有合理使用农药,使农药残余超标,达不到合格产品的要求,不符合绿色农产品的要求;还有部分农民为了追求产量,加大化肥的使用量,造成了农产品农药残余超标。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德化县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也是十分有害的。
2.2 生产规模较小
以春美乡的黄花菜生产为例,德化县特色农业的生产主要还是以家庭生产为主,散户在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上明显比专业户落后(表1)[2],进而导致生产规模较小,无法形成集聚效应,使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生产规模的限制,资金、技术、市场等生产要素无法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用。
表1 春美乡黄花菜种植散户与专业户的基本情况
注:数据来自参考文献[2]。
2.3 科技水平不高
现代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水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某一产业的发展水平。德化县特色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还处在相对较低的阶段,主要体现在对科技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一方面,当地政府虽然经常组织“科技三下乡”活动,到农村地区普及科普知识,特别是关于农业生产方面的科普知识,但是,这种活动针对性并不强,并不能为农民提供最准确的科技信息服务。同时,由于时效性的问题,活动举办完了,专家也就离开了,当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新的问题时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另一方面,一些生产者并没有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于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对科学技术持“无所谓”的态度,他们固守传统的生产经验,这种情况大量存在于特色农产品生产者的散户中。
2.4 市场培育程度低
特色农业的生产地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而特色农产品的主要消费者集中在城市地区,所以,特色农业的发展更需要培育市场,更需要对特色农业进行有效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消费者知道特色农产品的存在和特色农产品的“特色”之处。但是目前德化县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培育程度低,特色农产品销售主要还是集中在省内,特别是德化县周边地区,其他地区的市场占有率是十分低的。
2.5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
许多特色农业的生产者都是当地的农民,长期传统的农业生产让这些生产者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并不能适应特色农业生产的需要。加之许多农民本身的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更加不能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这也成为制约当地特色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之一。从表2可以看出,德化县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小学及以下程度的从业人员占了一半,而高中及高中以上的只占了6.39%。
表2 2013年德化县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结构
注:数据来自德化县统计信息网[3]。
3.1 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不断提高德化特色农产品的质量
为了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减少农产品在生产、加工、运输环节中的污染,德化县特色农业在未来必须走绿色产业化的道路。绿色食品生产过程就是使用绿色生产资料和绿色生产技术,使生物、环境、化学因素处于受控状态[4]。因此,德化县的特色农业应该在发展初期就开始注重对绿色生产资料和绿色生产技术的建设。从产品的选种、饲养(种植)、化肥使用、包装等各个方面严把“绿色关”,生产真正符合“绿色标准”的产品,这也是德化县特色农业品牌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最重要的是改变过去粗放的生产方式,用一种全新的“生态经济模式”取代。“生态经济模式”就是要把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态的发展结合起来,把社会和生态的发展纳入到经济发展中去,改变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发展思想,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归入经济效益指标中去。德化县特色农业的主要产区是集中在广大农村地区,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难免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这就更需要生产者在发展过程中把握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持两者之间的关系,要在二者之间保持平衡,就需要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指导生产。
3.2 培育特色农业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
针对德化县特色农业生产规模较小的问题,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一方面是培育特色农业的“龙头”企业。现代产业的发展壮大,需要更加先进的科技,更加高效的管理,更多的资金支持,更畅通的物流作为保障和支持。然而,当前德化县特色农业的发展,还主要是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的,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欠缺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和特色农业的“龙头”企业进行合作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些初具规模的企业,包括德化县戴云黑鸡养殖有限公司、德化县绿源农产品公司、鑫春美(泉州)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等。另一方面是充分发挥特色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为了解决德化县特色农业农户生产分散、生产效率较低、无法发挥规模效应的弊端,在特色农业产业相对集中的地区,由当地农户建立特色农业的合作组织是一种有效提高特色农业农户竞争力的手段和方式。农业合作社的建立,还应依托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适应当前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以建立专业性的农业合作社为主。
3.3 构建特色农业供应链,走特色农业的品牌战略道路
培育德化县特色农产品市场,不断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对策,主要集中在供应链和品牌建设两方面:第一,建立一体化的特色农业供应链,通过一体化供应链的建立,把农户和企业紧密联系起来,企业能够为农户提供技术资金方面的支持,而农户能够为企业提供高质稳定的生产原料,双方各取所需,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以达到共赢的结果;第二,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主要竞争在于品牌的竞争,一个产品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去,除了需要自身强大的资金、技术支持外,品牌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市场中树立起自己的品牌,才能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才能取得自主发展的机会。
3.4 以农业科技创新来带动特色农业发展,培育“新型农民”
在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但是,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如果没能充分发挥它们作用的人,这些技术是没有生产力的。所以,在特色农业产区,培育“新型农民”是十分必要的。
在培育“新型农民”这项工作上,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应该定期进行培训工作,培养一批专门的培训人员,深入到基层去为农户培训,把科技知识真正带到基层,带到农民的身边;另一方面,应该加大对“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理念的宣传,让农民切身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提高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在培训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农民在日常的生产进行实践,使农民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总结,能够不断创新、能够举一反三,为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不断努力。
[1] 王文涛. 我国特色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 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6):81-84.
[2] 刘振铭. 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参与主体的利益分配研究——以福建德化县春美乡黄花菜产品为例[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0.
[3] 德化县统计信息网. 德化县2013年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结构[EB/OL]. (2014-03-20) [2014-05-18]. http://www.qzdhtj.gov.cn/infopublish/show.asp?id=397.
[4] 田宗轩,黄昀,红兵. 山区特色农业发展鲜活绿色农产品技术[J]. 安全生产技术,2012(2):65-67.
The Issue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Dehua County
CHEN Jia-li, LIU Jun-yi, HUANG Jin-wen
(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002,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natural and social economic condi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n Dehua, and then summarized its general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al models.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re existed some problem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n Dehua, such as the low product quality, the small production scale, the low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evel, the low market cultivation degree, etc.Meanwhile, som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including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ehua’s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ntinually by the idea of "gree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veloping the leading enterprises on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putting the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into fullplay, building the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going on the road of the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brand strategy and so on.
Dehua County;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rand strategy
2015-03-25
陈佳丽(1989-),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发展. E-mail:1107874395@qq.com
黄锦文(1967-),女,教授,研究方向:农村区域发展及作物栽培与分子生态学.E-mail:958331362@qq.com
10.16006/j.cnki.twnt.2015.04.010
F327
A
1637-5617(2015)04-004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