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健宏,吴 越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3)
现代农业科研院所项目与学科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为例
刘健宏,吴 越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3)
项目与学科管理机制创新是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抓手之一。该文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为例,分析了其项目与学科管理建设情况与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现代农业科研院所项目与学科建设机制的建议。
现代农业;科研院所;项目;学科;管理机制;创新
农业科研院所作为我国公益类科研机构的重要部分,根据现代农业发展新需求、国家科技政策新导向、农业科技领域和层次等新形势变化,迫切需要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而新的科技管理机制是建立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的核心[1-2],项目与学科管理则是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科技管理机制创新的重要抓手。
福建省农科院作为福建省农业科研的领头羊,对其项目与学科的管理机制进行创新研究,向体制机制创新要科研“红利”,这对全面推进现代科研院所建设,达到兼顾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以及商业性,提升农业院所科研机构的综合实力以及核心竞争力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项目建设方面:2013年新增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72项,合同经费1.34亿元(比增22%)。2014年新增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94项(比增51%),合同经费1.55亿元(比增15%),进入福建省科技奖成果15项,标准奖2项,为历年最多;审(认)定新品种33个,30项农业技术入选“五新”推广名录;获得知识产权151项,转让知识产权8项,转让金额82万;发表论文608篇(比增16%),其中SCI(EI)34篇(比增70%);出版专著10部;科技报告2415份(比增30%)。其中,“采用呼吸塑料袋制作大袋蘑菇栽培种”荣获福建省专利二等奖,实现我院专利奖零的突破。18个项目申报科技部创业大赛,8个项目进入复赛。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活疫苗(CA株)获农业部批准为国家一类新兽药。同时在项目管理方面,加强规范管理,推进过程管理,着力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启动了科研人员季度研究报告工作、改善科技人员业绩系统与院数字档案系统建设。
学科建设方面:福建省农科院采取了促进学科建设与创新团队建设相结合的手段,进一步提高对福建省农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引领能力。学科整合不断向前推进,如以甘蔗所为基础,组建了院闽南分院;在原良种研究中心基础上,整合成立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在福建省蘑菇菌种研究推广站基础上整合建设食用菌研究所,将中心实验室更名为“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将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更名为“食品科学与农业工程研究所”。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开始起步。组织全省9个设区市农科所、农业院校、涉农企业等,共同建设“福建省农业科研与成果示范推广协作网”。与福建省农业厅、福建农林大学共同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农’部门协作的意见”,“三农”合作迈上新的台阶。
2.1 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2.1.1 项目力量分散化、课题小型化、行为短期化 福建省农科院这几年在项目数量,科研经费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但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大项目数量少,小项目数量多;国家级的重点和重大课题少,面上的项目多;攻关项目少,一般项目多。同时科技投入产出比例比较低。科研论文也存在数量增长,质量停滞不前的问题。
2.1.2 重项目申报、轻项目管理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科研人员首先追求的是科研经费是否到位,至于能不能完成,完成的质量好不好,却不是考虑的重点,即存在重项目申报,轻项目管理和实施的现象。这也与目前的学术评估体制有关,目前评估指标往往把是否承担和承担多少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当作学术评估中的主要衡量标准之一[3],这就会给科研管理带来了“重项目申报、轻项目管理”的错误导向。
2.1.3 项目过程管理力度不足 在农业科研项目的实施阶段进行的过程管理,直接关系到项目的完成质量,关系到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关系到能否获得突破性创新进展与取得高水平成果[4],具有重要的意义。2012年以来,福建省农科院开始建立季度研究报告制度,通过收集福建省农科院科研人员的科技下乡日记、双百研究报告等材料,在基于CSR编码体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信息管理,为展示我院学术及科技交流活动成果,促进科研成果的延伸、科技文献资源的共享,搭建了全院科技创新信息平台。该制度执行一年多来,依然存在着科研人员重视程度不够,报送时效性不强,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奖惩机制,报告呈缴执行不力等问题。
2.2 学科管理存在的问题
2.2.1 学科建设特色和重点不够突出,布局不够合理 学科建设是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建设的基础工程[6]。福建省农科院这几年的学科建设从自身条件出发,根据福建省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了一轮新的学科调整,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着诸如学科布局还比较分散,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不少;承担的科研项目、获奖成果和发表的科技论文虽然数量不少,但很多还是小型化、分散化的局部研究,缺乏福建省农科院自己的特色,所反映的学科层次和水平不够高,学科重点无法搭建。
2.2.2 学科管理模式比较陈旧 目前福建省农科院在学科管理上依然按照院—所—课题组的行政垂直管理的旧有模式,虽然对整个院的学科布局有一定的计划和考虑,但总体还是呈现分散管理,缺乏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没有明确的规划和重点扶持投入。这样容易造成人、物、财的投入没有定向到真正学科的需求,学科发展的速度缓慢,尤其是新兴学科生长点无法冒出。
2.2.3 学科规划欠缺,可操作性不强 学科规划是学科建设的依据与蓝图,是科研院所根据社会、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结合自己单位特色与优势而制定出的学科建设总体发展目标。目前福建省农科院存在着学科规划与学科建设相脱节的现象,部分学科规划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无法付诸实施,部分学科规划缺乏整体眼光和局部特色,造成学科建设收效甚微。孤立地进行学科规划与建设,脱离科研院所自身的传统、特色和能力,脱离本区域经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或简单照搬、盲目模仿一些国家级相关科研院所的经验和做法,将很难促进学科卓有成效地发展,也无助于学科的建设。
3.1 项目管理机制创新
科研项目是推动科研院所可持续发展的总抓手,是科研院所创新能力的体现。项目管理机制创新应从项目生命周期结构入手,从项目立项、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和项目经费管理、项目结题验收管理等环节强化机制建设。结合福建省农科院项目管理的不足,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
3.1.1 建立科研项目的科技报告制度 强化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从规范化、长效化、标准化等方面入手,建立科研项目的科技报告制度。科技报告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科技资源,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同时科技报告也是科技人员的科研初级产品,科研管理的重要手段,科技人员业绩考核的基本依据之一,是推动国家科技资源持续积累和完整保存、增强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举措。
福建省农科院作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承担大量科研项目,形成了不少科技报告。对这些科技报告进行适时收集、保存、利用,有助于科技人员及时了解全国现有的项目开展情况,避免课题重复申请;通过科技报告共享服务工作的开展,有助于开展同行评价;通过科技报告中公开的部分数据方法,可以加速科研进展,避免就某个已有方法和数据进行更多重复研究;通过部分报告内容,有助于向公众普及相关知识,在宣传科技成果的同时,得到社会更多的支持。因此,应加快建立科技报告组织管理体系、收藏服务体系、规范编码制度、呈缴制度、审核制度、借阅制度、存档制度及相应的配套激励制度,在此基础上,要求科研人员撰写月度科技报告,对实验日志、科技下乡日记、双百行动报告、科研会议交流等材料进行报告总结,并通过编码,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标准体系管理;设立相应的配套奖惩机制和监督机制,对每个科研项目的科技报告执行情况按月度进行跟踪反馈;建立科技报告共享平台,面向全院提供查询服务,组织各研究所科研管理科开展加工、资源整合等工作;同时按照“国家支持的科研活动获得的科技信息资料,能公开的要尽量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总原则,为展示院学术及科技交流活动成果,促进科研成果的延伸、科技文献资源的共享,搭建院科技创新信息平台。
3.1.2 建立科研项目的全程管理制度 针对“重项目申报、轻项目管理”的现象,福建省农科院可考虑建立科研项目全程管理制度,以项目负责人制为基础,以申报阶段管理为关键,立项课题管理为核心,后期管理为重点,根据每一阶段的任务与要求,追踪、检测课题进度和完成情况。从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开展全程管理,全程和全方位跟踪每个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展,进行痕迹化管理,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做好三表工作(科研计划项目表、科研项目进展表、科研项目总结表),如实记录指南编制、专家评审、立项及资金安排等核心环节信息,对视频与会议评审等关键环节录音录像,项目管理的全过程要“可申诉、可查询、可追溯”。狠抓到期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进一步提高科研项目结题率。
3.1.3 建立科研项目大数据管理平台 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福建省农科院科研人员在开展各自学科的学术活动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科研信息资源,而各研究部门都存在着把一些项目数据当成自己的、放在那里既不使用也不肯提供给研究者使用的现象。农业科研大数据需要共享,需要数据开放,集成平台利用。可考虑以科技项目的基本信息、发表论文信息、关键词、负责人信息和承担机构等科研项目要素构建基础数据管理库,同时建立院科技报告共享平台、学术会议论文共享平台,科研仪器共享平台、种质资源共享平台等,利用多源信息整合方法构建科技项目的大数据管理平台,为今后科研人员及项目管理者在科研目标凝练、科研方向遴选、科研伙伴分析、资源匹配、资讯聚合、绩效评估等多方面运用大数据资源优势获得决策数据,为科研项目管理服务。
3.2 学科管理机制创新
学科管理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前瞻性和长期性的建设工作。学科管理应该结合四个方面来综合考虑科研院所学科的科技创新规划,一是本单位已有的科研条件与特色,二是针对福建省农科院学科布局比较分散、缺乏特色以及学科层次和水平不够高等特点,应该从加强学科集中管理、紧密联系市场发展学科,加大扶持力度等方面着手。
3.2.1 建立学科群管理模式 学科群是学科综合化发展的新趋势,是以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和组织行为理论为指导,它是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高度整合的产物,而非简单的学科组合,其对学科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对福建省农科院建设现代农业学科体系,促进学科发展、加强人才培养以及提升院所的核心竞争力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福建省农科院的现状来看,学科群建设可以选择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同时这个科技问题应该是一个科研综合体,需要多个子学科协调攻关,共同参与解决。例如水稻,可以整合常规水稻育种、杂交水稻育种、水稻分子设计、水稻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克隆等已比较成熟的学科方向,从中选出精干的科研力量,以学科群的组织形式,重新组建水稻学科群实验室。这样的运作模式,有利于加强整合福建省农科院水稻各学科方向的组织与管理,整个水稻学科群在上游有高水平的水稻分子设计、基因克隆等作为源头,形成支撑,下游有常规水稻育种、杂交水稻育种试验和产业化基地,实现技术转移,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够有效地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有自我发展能力的学科群体性。
同时,在学科群管理模式下,可以有效地避开行政管理、命令式的简单管理形式。在学科群团队建设上,对外可设置国内外学术顾问、客座研究人员等学术岗位,团队成员也应积极走出去进行学术交流,加大学科群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和合作,既可拓宽学科群的视野,扩大学科群的对外开放度,有利于学科群紧跟现代农业发展的学科前沿,选准高水平的研究方向。学科群内部绕开上下级的命令式的行政管理办法,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青年科研人员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内部积极培养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团队成员,加强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团队内成员相互尊重、宽容,鼓励学术争鸣,保护不同意见。
3.2.2 建立重点学科创新发展机制 重点学科是农业科研院所发展的龙头,对重点学科建设实施有效管理,创新重点学科管理,构建长效机制,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科建设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全面实现。对于福建省农科院的重点学科发展机制来说,首先应结合并把握院所现状,建立学科综合试验区管理模式,积极探索新的学科建设思路,例如可设立食用菌重点学科综合试验区,围绕双孢蘑菇、绣球菌工厂化生产专用品种选育及其配套的工厂化制种、栽培和加工关键技术设置研究方向,采取超常规措施,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建设成国内乃至国际一流的食用菌学科,实现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异军突起,并以此带动院内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与此同时,对重点学科综合试验区,实行宽松的激励机制与严肃的约束机制并行的管理模式,在人、财、物、制度上给予充分保障,实现重点学科综合试验区建设的全过程管理,及时解决机制运行矛盾,确保重点学科综合试验区建设目标的实现。
3.2.3 建立分学科个性化知识服务管理模式 随着现代农业建设的不断推进,农业信息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农业信息网络化更是极大地推动了信息的生产与流通。农业科研人员已经不再为信息的缺乏而担心,转而关心如何从农业信息的海洋中找寻自己需要的信息与知识,如何有效地管理和运用知识成为一个难题。在这样的数字化环境背景下,可在全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化环境下农业分学科知识个性化定制服务,建成“农业分学科知识一站式服务”。如可先选择福建省农科院有特色研究的学科,进行子专题案例实践分析,由专人带领团队进行个性化服务。研究用户需求,通过文献组织、提炼、定制、推送、记录等知识传播的方法,结合学科网页,学科简报、专业信息资源导航、专业论坛、专业咨询频道等学科信息资源与服务,为该学科用户提供权威和可靠的学科信息导航和一站式服务。这种新型的知识服务模式对满足农业科研人员的学习、科研的高层次信息需求,做好信息后勤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通过对农业科研院所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可使农业学科馆员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成为知识管理者和专家,并通过农业分学科个性化知识服务平台,促进知识共享、知识创新,提高知识服务水平,真正做好农业科研人员的信息“保姆”。
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科技管理机制创新的目的就是要以现代农业为准绳,不断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向体制机制创新要科研“红利”,全面推进现代科研院所建设,达到兼顾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以及商业性。统筹科研院所学科领域布局,明确研究所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凝练优化学科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点学科领域及研究方向从项目、学科管理角度进行机制创新,对引导农业科研院所更好更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吴昌华,孙火喜. 现代农业科研院所“五位一体”科技管理制度的探讨[J]. 农业科技管理,2011,30(3):20-23.
[2] 陆建中. 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的内涵及其建设与管理[J]. 农业科技管理,2013(2):1-3.
[3] 覃希仲. 论重点学科管理机制的创新[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4):102-104.
[4] 唐宝莲,宋峥嵘,张肖会. 科技报告制度建设探析[J]. 江苏科技信息,2014(18):1-2.
[5] 刘军,邱俊荣,梅盈洁. 提高农业科研单位项目过程管理水平的思考[J]. 科技管理研究,2011,31(17):119-122.
[6] 袁卫. 抓好学科规划与建设 创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J]. 中国高教研究,2006(9):1-4.
Research on Mechanism Innovation of Project and Disciplinary Management in Modern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Taking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s an Example
LIU Jian-hong, WU Yue
(InstituteofAgriculturalEconomicsandInformation,Fujian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Fuzhou,Fujian350003,China)
The mechanism innovation of project and disciplinary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s on the innovation of sci-tech management system in modern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This paper takes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ject and disciplinary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e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innovate the construction mechanism of project and disciplinary management in modern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modern agri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s; project; subject; management mechanism; innovation
2015-06-19
刘健宏(1978-),男,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农业信息研究. E-mail:16999705@qq.com
吴越(1981-),女,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研究. E-mail:82441999@qq.com
福建省农科院科技重大专项(zdzx-130109);福建省科技厅公益科研院所重大专项(2014R1016-1)
10.16006/j.cnki.twnt.2015.04.015
G311
A
1637-5617(2015)04-006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