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匀设计优化复方氟康唑凝胶基质处方*

2015-06-24 14:29:50高新富孙绍伟邢树礼宋征王滨
医药导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卡波姆三乙醇胺氟康唑

高新富,孙绍伟,邢树礼,宋征,王滨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学部,滨州 256603)

均匀设计优化复方氟康唑凝胶基质处方*

高新富,孙绍伟,邢树礼,宋征,王滨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学部,滨州 256603)

目的 利用均匀设计法优化复方氟康唑凝胶基质处方。方法 采用4因素15水平均匀设计方案,以复方氟康唑凝胶的外观性状、粒度、pH及酸碱缓冲能力、黏度为综合评价指标,对基质处方进行优化。结果 优化基质处方组成为:每100 g复方氟康唑凝胶含卡波姆-940 0.9 g,磷酸盐缓冲液(pH 7.8)10.0 g,三乙醇胺1.9 g,乙醇19.0 g。结论 按优化处方制备的复方氟康唑凝胶具有外观细腻、色泽均匀、药物稳定,适用性好的特点。

氟康唑,凝胶,复方;黄芩苷;均匀设计;基质

氟康唑为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常用于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治疗,随着临床治疗中氟康唑的频繁应用,耐氟康唑的假丝酵母菌临床分离株逐渐增多,往往导致治疗效果差甚至无效[1]。黄芩苷对假丝酵母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2],且对体外假丝酵母菌生物膜有较强的抑制作用[3],黄芩苷与氟康唑联合治疗假丝酵母菌感染具有协同作用,且能使耐氟康唑的假丝酵母菌变敏感[4]。为此笔者将氟康唑与黄芩苷配伍制成复方氟康唑凝胶,用于假丝酵母菌局限性感染的治疗。为保证复方氟康唑凝胶处方的合理性,本实验以凝胶的外观性状、粒度、pH及酸碱缓冲能力、黏度为观察指标,采用4因素15水平均匀设计法对复方氟康唑凝胶基质处方进行优化,选择最佳基质配方。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JJ-1型增力电动搅拌机(江苏省金坛市医疗仪器厂);pHS-3C型pH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制造有限公司);CX21显微镜(OLYMPUS,日本);NDJ-1型旋转黏度计(上海衡平仪器仪表厂)。

1.2 试药 氟康唑(杭州民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号:20121126),黄芩苷(成都龙泉高科天然药物有限公司,批号:20120123),卡波姆-940(青岛天力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号:20120318),三乙醇胺(四川乐康药用辅料有限公司,批号:20120924),乙醇(河北建宁药业有限公司,批号:121016)。

2 方法与结果

2.1 拟定处方 氟康唑1.5%,黄芩苷2%,卡波姆940、三乙醇胺、磷酸盐缓冲液(pH7.8)、乙醇、纯化水适量。

2.2 制备方法 A:取卡波姆-940适量,加20倍纯化水搅匀,放置24 h,充分溶胀;B:将过筛孔内径0.150 mm筛(100目)的黄芩苷、氟康唑细粉加适量乙醇及磷酸盐缓冲液(pH 7.8),再加适量纯化水溶解;将B加入A中搅匀,加入三乙醇胺适量,边加边搅拌,最后加纯化水加至处方量,搅匀即得。

2.3 评价体系的建立 以凝胶外观性状、粒度、pH及酸碱缓冲能力、黏度为单项评价指标,各项分别赋予100分。以综合评分值(4个单项评分之和)作为凝胶处方优化指标。

2.3.1 外观性状评价方法 凝胶应为淡黄色胶状半固体,色泽均匀,质地细腻[5]。取凝胶适量,分别由3位从事制药工作10年以上的技术人员分别评价得分,取其平均值。

2.3.2 粒度评价方法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ⅨE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第一法(显微镜法)测定,根据检出粒子的多少及粒径大小分别计分,粒子越多、粒径越大得分越低。

2.3.3 pH及酸碱缓冲能力评价方法 取凝胶5 g两份,分别加入50 mL煮沸放冷的纯化水,搅拌均匀,过滤,测定滤液pH,一份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1 moL·L-1)滴定,另一份用盐酸滴定液(0.1 moL·L-1)滴定,分别记录pH变化为1.0时滴定液的消耗量。pH评分(50分):取测定pH的平均值,平均在6.5最佳,离6.5距离越大得分越低。酸碱缓冲能力(50分):采用滴定液消耗量的较小值衡量凝胶的缓冲能力,较小值越大酸碱缓冲能力越强,得分越高。

2.3.4 黏度评价方法 用NDJ-1 型旋转黏度计测定凝胶的黏度,测定温度36.8 ℃,分别测定转速为6,12 r·min-1的黏度,转速6 r·min-1的黏度越大且12 r·min-1的黏度越小,得分越高。

根据实验结果综合考量,确定复方氟康唑凝胶的最佳基质处方组成为:每100 g成品含卡波姆-940 0.9 g,磷酸盐缓冲液(pH 7.8)10.0 g,三乙醇胺1.9 g,乙醇19.0 g,将以上数值带入回归方程预期综合评分为393,与最大值相近。

2.6 验证性实验 按确定的最佳处方制备3批凝胶样品,按“2.3”项下方法进行单项评分并计算综合评分。结果综合评分与方程预期最大值均相近,表明均匀设计优选的因素水平可靠,处方合理。见表2。

2.7 稳定性实验 参照文献[7-8]建立含量测定方法(另文表述),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ⅩⅨ C原料药与药物制剂稳定性实验指导原则的药物制剂加速实验,取复方氟康唑凝胶3批,置避光、温度(30±2) ℃、相对湿度(65±5)%的条件下放置6个月,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末取样照凝胶剂项下的重点考察项目监测,结果符合规定要求。说明产品在室温、避光条件下6个月质量稳定,确定最终有效期的长期实验因时间关系还未完成。

2.8 体外释药实验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ⅩC溶出度测定法第三法小杯法进行体外释药实验(另文表述),以磷酸盐缓冲液(pH6.8)为溶出介质,结果氟康唑与黄芩苷的释放符合药动学一级方程,氟康唑与黄芩苷在12 h释放率分别为87.6%,80.03%,显示药物的释放度良好。

3 讨论

凝胶剂氟康唑质量比一般为1%~2%[9-10],由于氟康唑在水中微溶,在乙醇中溶解,为保证疗效及药物均匀性,选择氟康唑药物浓度为1.5%。黄芩苷浓度参照文献定为2%[11]。

黄芩苷难溶于乙醇、甲醇、丙酮,微溶于三氯甲烷和硝基苯,几乎不溶于水[12]。由于黄芩苷难溶解,因此选择磷酸缓冲液(pH 7.8)溶解,磷酸缓冲液不但能使黄芩苷溶解,还能使制成的凝胶具有酸碱缓冲能力,增强了黄芩苷在凝胶中的稳定性。氟康唑在水中微溶,在乙醇中溶解,因此处方中加入适量乙醇增溶。

表1 因素水平分布及评分表 分

X1:卡波姆-940;X2:磷酸盐缓冲液;X3:三乙醇胺;X4:乙醇;括号中为100 g凝胶中的各成分加入量

表2 验证性实验结果 分

黄芩苷的稳定性受酸碱度影响较大,水溶液最稳定pH在4.28左右,pH控制在7.0以下为宜[13],卡波姆制备的凝胶pH在5~11之间较稳定,在pH6~12时最为黏稠[14],为兼顾凝胶的黏稠性与黄芩苷的稳定性,凝胶的pH定为6.5最佳。

各因素水平范围经预实验确定,根据经验初步确定各因素的量,改变各因素的用量制备产品,至出现严重影响产品质量的现象时(黏度变小、出现不溶物、颜色变深等),确定各因素用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卡波姆-940常用浓度0.2%~1.5%[12],因凝胶的用药部位涉及口腔,唾液的分泌会导致凝胶的黏附力下降,需要适当增大凝胶的黏度,当卡波姆小于0.5%时黏度太小,当卡波姆大于1.9%时出现不溶物,因此卡波姆-940的范围定为0.5%~1.9%。磷酸盐缓冲液既要对黄芩苷起到增溶作用,又要发挥酸碱缓冲作用,根据预实验磷酸盐缓冲液用量在5%时刚好溶解黄芩苷,当超过19%时使凝胶黏度显著下降。三乙醇胺的范围根据处方中不加磷酸盐缓冲液时预实验结果,卡波姆的胶凝尽量依靠三乙醇胺的碱化完成,不消耗磷酸盐缓冲液的酸碱缓冲能力,使缓冲液能充分发挥酸碱缓冲作用,三乙醇胺小于1.2%时黏度太小,当大于2.6%时产品颜色明显加深(黄芩苷碱性条件下分解加快导致)。乙醇的用量既要使氟康唑溶解,但又不能浓度太高,因为凝胶的使用范围包括阴道及阴茎冠状沟,不能有太强的刺激性,氟康唑单品当乙醇用量15%时刚好溶解,由于产品中其他组分的影响,用量需增加,为减小刺激性,用量设置为不超过30%。各因素根据确定的范围进行实验,若最终经回归方程求得的某一因素的用量在设定的范围边缘,则需将此因素的范围扩大后重新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规定只有混悬型凝胶才检查粒度,复方氟康唑凝胶不属于混悬

型凝胶,但是由于黄芩苷与氟康唑的溶解度均较小,在制备过程中由于处方比例不合理,常导致二者析出,影响凝胶的质量与治疗效果,三乙醇胺用量过多或过少也可使卡波姆成颗粒状,因此在评价体系加入对粒度的检查。加入过多的乙醇会增加凝胶的刺激性,但由于因素水平设定时乙醇的最大量设置为29%以下,所以未将凝胶刺激性作为评价指标。黏度计转子的转速增加,凝胶的黏度下降,这种剪切变稀的流变学性质有利于凝胶的填装和给药[15]。黏度测定采用两个转速评价,主要考虑凝胶不但要黏度大,而且要易制备与使用。

[1] 冯丽娟,陈伟,万喆,等.耐氟康唑的白念珠菌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检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23(4):193-195,198.

[2] 熊英,傅颖媛,况南珍,等.黄芩苷抗白念珠菌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20(12):1404-1407.

[3] 汪长中,程惠娟,徐颖,等.黄芩苷体外抗白念珠菌生物膜作用的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8):78-80.

[4] 马晓丽.氟康唑和黄芩苷联合对耐氟康唑的白念珠菌ABC转运蛋白的影响[D].昆明:昆明医科大学,2013:3-25.

[5]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附录:19.

[6] 方开泰.均匀设计与均匀设计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74.

[7] 张诚贤,徐陆忠,朱佳茜,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荨麻疹丸中黄芩苷的含量[J].医药导报,2013,32(12):1649-1651.

[8] 梁巧楣,林丽薇.氟康唑阴道泡腾片的制备与质量控制[J].医药导报,2004,23(6):409-410.

[9] 卢文芸,邹豪,蒋雪涛.氟康唑粘附凝胶的研制[J].中国药房,2003,14(10):597-598.

[10] 仇有禄,丁文玲,朱述玲.复方氟康唑凝胶剂的制备与临床应用[J].西北药学杂志,2005,20(6):264-265.

[11] 朱铁梁,胡霞,张莉,等.黄芩苷温敏凝胶的处方筛选及体外释放研究[J].中草药,2012,43(11):2164-2167.

[12] 王雪,王学艳,周雪琴,等.黄芩苷在不同溶媒中的稳定性研究[J].中国药师,2006,9(2):129-131.

[13] 覃树先.黄芩苷水溶液稳定性研究[J].广西医学,2000,22(4):920-922.

[14] 王淑华,林永强.水性凝胶剂的制备及常用辅料[J].食品与药品,2006,8(2):55-57.

[15] 汪卫军,董英杰,金一.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的制备及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8,43(17):1322-1326.

DOI 10.3870/yydb.2015.08.024

2014-05-12

2014-08-18

*滨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4ZC0141)

高新富(1973-),男,山东莱芜人,主管药师,硕士,研究方向:药品检验与临床药学。电话:0543-3256750,E-mail:bzbyfygxf@163.com。

王滨(1975-),男,山东滨州人,主管药师,学士,研究方向:医院制剂。电话:0543-3256584,E-mail:1563767535@qq.com。

R978.5; TQ460.6

B

1004-0781(2015)08-1078-03

猜你喜欢
卡波姆三乙醇胺氟康唑
电镀液中三乙醇胺含量的紫外分析测定
辽宁化工(2023年2期)2023-03-09 03:36:10
三乙醇胺的电化学降解研究
黄原胶和卡波姆复配体系的流变性研究
三乙醇胺复合聚羧酸减水剂对水泥性能的影响
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低功率激光治疗外耳道真菌病106例
西南军医(2016年1期)2016-01-23 02:22:24
三乙醇胺乳膏阴道灌洗治疗放射性阴道炎40例的有效性观察
伊曲康唑与氟康唑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临床疗效观察
伏立康唑与氟康唑治疗肝移植患者术后真菌感染的安全性比较
山东医药(2015年13期)2016-01-12 00:39:39
卡波姆980流变学性质及影响因素初探
伊曲康唑与氟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