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术语篇的作者身份研究是近年来语篇分析领域广受关注的话题。学术语篇的作者不仅向特定话语社区的读者传递学术信息,同时通过特定的语言策略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凸显其学术权威,构建合格的圈内人的作者身份。本文综述学术语篇作者身份研究在国内外的开展情况,分析目前研究的不足,对将来的研究提出建议。
关键词:学术语篇 作者身份 概述
一、引言
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不同文化、不同学科领域之间呈现出相互沟通、相互协商的态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彼此的差距,促进了社会文化和交际实践的发展。众多领域都朝着国际标准看齐,学术界也不例外。学者们时刻关注本学科的国际前沿研究,并努力通过学术研究与国际同行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实现这个目的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学术创作。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学术创作对推动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术语篇不仅能够向特定话语社区(discourse community)的读者传递学术信息,而且为学术语篇的创作者提供了与社区成员进行沟通和协商的广阔空间。借助学术语篇,各个学科领域的学者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同行进行学术争鸣。学者们通过特定的语言使用策略,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籍此增强自身及其研究的可信性和权威性,从而凸显自己的学术地位。
二、作者身份的界定
传统观点认为学术语篇应该保证客观、中立,避免写作者个人立场和情感的渗入(Geertz,1988)。然而,近年来的诸多研究表明,学术写作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学科规范、文化期待以及写作者的职业和經验而发生变化的(Gotti,2009)。在写作的过程中,学术语篇的作者会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不仅需要保持科学、客观的态度,还要通过特定的方式对前人的研究表明态度,做出评价,为自己“创建研究空间”(Swales,1990),从而向话语社区展示和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为自己在其特定的领域赢得“合格的圈内人”(Hyland,2000)的身份。因此,学术语篇的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语篇作者恰当地建构身份的过程。作为学术语篇研究的领军人物,Hyland(2011)将学术语篇呈现的作者身份称为学术身份(disciplinary identity)。
“身份”的概念,特别是语言与身份建构的关系一直是人们特别关注的话题。在国外,有关话语与身份的研究在社会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话语分析和修辞学等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在国内除了文学研究领域外,语言学界对此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李战子,2005)。
建构主义认为身份是一种社会行为方式,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建构的。因此,身份常常被定义为基于特定社会群体的个体特征,如Tajfel & Turner(1986)和 Benwell & Stokoe(2006)等。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建构之中。身份是一个彰显差异、杂合、迁移和离散的流动性概念。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韩礼德指出,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身份注定离不开语法。语言作为社会身份的表达手段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三、作者身份研究现状
从目前关于语言与身份的关系研究来看,主要按照以下三种路径:叙事分析、会话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这三种路径的相同点都是通过借助对机构和社会语境的解释来探究语言对于身份的构建作用。三种路径的不同在于语料选择、分析过程和研究目的。Bucholtz & Hall(2005) 主张把交际和身份研究置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合的理论框架中进行。她们在总结众多话语和身份研究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包含五条原则的研究框架,跨学科、多层次地研究语言交际中身份的建构、维持和呈现。这五条原则是凸显原则、立场原则、标示原则、关系原则和部分原则。
近年来,学术身份的研究在西方语言学界得到广泛关注(Fl?ttum,Kinn & Dahl,2006;Gotti,2009,2012;Hyland,2002,2011,2014;Kuo,1999;Martínez, 2005;Tang & John,1999)。
Ivani?(1998)是较早对学术身份进行研究的。她从学术语篇作者的角度将学术身份称为“作者身份”(writer identity)。并且指出,语篇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呈现特定的学术身份,如:自传式的自我;语篇的自我;作为作者的自我。Hyland(2002)指出,学术身份的建构就是作者在进行自我宣传,而最能实现这一目的的语言表达手段是第一人称的使用。
Tang & John(1999)认为,学术语篇中第一人称的使用表明作者的身份。他们把这些身份区分为代言人、语篇向导、语篇建筑师、研究过程的解说者、意见持有者和创新者。Fl?ttum et al.(2006)通过第一人称与动词的搭配使用,将作者角色分为研究者、写作者、辩论者和评价者。这些角色不同程度地使作者的身份得以凸显。
从社交-修辞的角度,Hyland(2011,2014)指出,学术语篇在传达意义时,还要受诸如文化、语言社区或者语篇作者个人偏好的影响。不同的文化传统对学术规范的要求是有差异的。不但如此,同一文化传统规约的学术语篇还要受制于学科差异的影响(Martínez,2005;Yakhontova,2006),这些对于学术身份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于学术身份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且研究对象主要是英语语篇中的第一人称指示语对作者身份建构的意义。另外,陈明芳(2010)研究了视角化元话语如何体现作者角色;韩金龙(2010)认为学术论文中“作者身份”的建构就是在进行自我宣传,通过分析作者身份的建构,可以全面系统地揭示自我宣传的实现过程及其所涉及的语言资源;吴格奇(2013)对比分析了英汉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论文中立场和介入语言资源对作者身份构建的影响。
综观国内外对于学术身份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目前的研究大多关注语篇中特定语言手段所建构的身份特征,如第一人称代词对呈现学术身份的意义,对其他语言资源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另外,研究者大多关注英语学术语篇,对汉语学术语篇中的作者身份鲜有涉及。除此之外,已有研究更倾向于分析学术身份的特点及赖以建构的语言手段,对于产生这样结果的原因并未进行深入的研究。
四、启示
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本文认为应该通过拓展研究视角、更新研究思路深入挖掘作者身份的构建机制。1.将建构学术身份的其他手段作为考察的目标,挖掘表达作者“声音”的隐性语言资源,从而丰富学术身份的研究内容;2.重视关注汉语语篇作者的谋篇机制,对比英汉语篇作者在身份构建中的异同,为中国作者发表国际期刊论文提供参考;3.作者身份构建依赖于一定的语言手段,但这些语言资源的使用同时受制于语篇作者的文化背景和话语社区,因此,考察影响作者身份构建的社会文化因素也是研究者需要关注的。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YJC740086]、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13WD15]及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项目编号:BSQD201204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Bhatia,V.K.& Allori,P.V.Discourse and Identity in the Professions:Legal,Corporate and Institutional Citizenship[M].Bern:Peter Lang,2011,
[2]Bucholtz,M.& Hall,K.Identity and Interaction:A Sociocultural Linguistic Approach[J].Discourse Studies, 2005,(7) .
[3]Fl?ttum,K.,Dahl,T.& Kinn,T.Academic Voices:Across Languages and Disciplines[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6.
[4]Gotti,M.Commonality and Individuality in Academic Discourse[M].Bern:Peter Lang,2009.
[5]Hall,S.The Ques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A].In S. Hall,D.Held & T.Macgrew(eds.).Modernity and Its Futures[C].Cambridge:Polity Press,1992.
[6]Halliday,M.A.K.& Martin,J.R.Writing Science: Literacy and Discourse Power[M].London:The Farmer Press, 1993.
[7]Hyland,K.Disciplinary Identities:Individuality and Community in Academic Discourse[M].Oxford:OUP,2011.
[8]Ivani?,R.Writing and Identity:The Discoursal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in Academic Writing[M].Amsterdam/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cation Company,1998.
[9]韓金龙.学术论文中的作者身份构建与自我宣传[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10]李战子.身份理论和应用语言学[J].外国语言文学,2005,(4).
[11]吴格奇.英汉学术论文中的作者身份构建对比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唐建萍 山东曲阜 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