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贵州铜仁土家族民歌历史悠久,歌曲和演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本文对该地区流传的几种代表性土家族民歌作了概述,并对土家族民歌的创新发展进行了叫深入地研究。
关键词;贵州铜仁;土家族:民歌:概述:创新
土家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个民族,世居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区,在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排名第七位,仅次于壮族、回族、满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土家族北支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州,张家界市以及湖北省恩施州、宜昌市的五峰、长阳,渝东南,贵州黔东北地区,他们自称"毕兹卡、毕基卡、密基卡等等"。南支土家族仅分布于湖南湘西州泸溪县内的几个村落。自称"孟兹",南支土家语与北部土家语不能通话,现只有泸溪的九百余人使用。1956年10月,国家民委通过民族识别,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土家人是巴人演变而来,是巴人的主体后裔。巴人是中国西南的远古民族,形成和得名于夏商之际,活动于商代后期到南北朝。在此之前,巴人中某一核心民族可能出自东方部族。现今,贵州省铜仁地区的土家族主要集中在铜仁市的沿河、思南、德江、印江、石阡等五个县,这里地处武陵山脉南端的山区中,山高坡陡,河谷众多,由于受交通条件的影响,他们与外界的联系不多,交流相对较少,因而在民风、民俗、民歌上保持了较完整的原生态特征,特别是传统的土家民歌具有鲜明的土家族特色。
一、贵州铜仁几种主要民歌的概述
贵州铜仁土家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情感交流中创作了十分丰富的土家民歌,其内容形式多样,生动朴实,易于传唱,流传较广泛有以下四种。
1、山歌:山歌种类较多,内容十分丰富,有砍柴歌、采茶歌、赶马调、翻山调、望牛歌、盘歌、情歌对唱等。其代表性山歌有:《望牛山歌》》、《这山没得那山高》、《太阳出来照白》、《大雨落来细雨飘》《采茶歌》、《赶马调》等。山歌低音区较多地用喊唱方法,俗称“莽声”,该唱法声音结实、冲击力强,声带阻力大,主要运用口腔和胸腔的共鸣发声,咬字吐字较靠前。土家族人生性豪放,唱到高兴时会情不自禁地喊起来,表现出情与歌、唱与喊的状态。高声区则用“尖声”唱法。这种唱法类似于我国传统民族唱法中的“假声”唱法,运用胸式呼吸,强调头腔共鸣和“脑后音”的运用,挂位较高。泛音宽广。“莽声”唱法与“尖声”唱法交替运用中,在中低音区用“莽声”演唱,在高音区则用“尖声”演唱。
2、号子:贵州铜仁土家族号子有乌江船工号子、石工号子、打夯号子、搬运号子等,在演唱中体现一领众合的表演形式,旋律节奏与歌词语言节奏同步,节奏简短,整齐统一。歌唱中他们往往把周边的景物,劳动中中发生的趣事作为素材随口呼出,领唱与齐唱交替进行,有领有合,乐趣无穷。
(3)薅草锣鼓:贵州铜仁薅草锣鼓又称薅草歌或打闹歌,、薅草锣鼓内容十分丰富,题材内容较广泛,涉及土家人生活趣事、民间故事等。他们在演唱内容上有“请神号”、“出工号”、“下田号”、“舒怀号”、“收工号”等。每到农忙时候,他们要在田间地头闹上一阵,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同时,通过这一形式自娱自乐、消除疲劳,在演唱中采用一唱众合的形式,往往是歌班和围观的群众齐声帮唱,场面十分活跃。
4、哭嫁歌;贵州铜仁土家族“哭嫁”有着悠久的历史,清代已有准确的文字记载。该地区的“哭嫁”程序因地域不同略有变化,一般说来,其程序有 “哭主宗”、“哭爹娘”、“哭哥嫂”、“哭亲友”、哭上轿”等。哭嫁开声由父母开始,出嫁姑娘跟随母亲哭,在贵州铜仁市的沿河、思南、德江、石阡一带有“骂媒人”的习俗。他们在自家的堂屋和院坝唱“堂会”,一般亲友中的女性都要前来贺喜并参与哭嫁活动,哭嫁活动由单哭、对哭发展到群哭,直到把新娘送出家门,哭嫁仪式才告结束。
二、贵州铜仁土家族民歌的创新
为了使贵州铜仁土家族民歌演唱更具有时代性、艺术性和欣赏性,更好地服务于当地旅游文化的发展,当地的宣传部门和专家学者们,在土家族民歌的音乐创作和演唱的创新上作出了新的定位,即是在创新发展中保持土家民歌的风格特点不变,同时也要在歌词内容、曲式结构、演唱方法上有新的突破,使贵州铜仁土家族民歌在歌曲和演唱更具有时代性、艺术性和欣赏性,为实现这一目标,本人通过长期的探索学习,现就贵州铜仁土家族民歌的创新谈几点意见。
1、建立贵州铜仁土家族民歌的创新基地。地方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地方高校音乐学院的人才和设备资源优势,把民间歌手、文化宣传部门和音乐学院的演唱、创造人才集中起来,以地方音乐学院为依托,创建本土民歌的创新基地,在贵州铜仁土家族民歌的收集整理、词曲创编、创新唱法上狠下功夫,把贵州铜仁土家族民歌引入高效的课堂教学,把教学与实地采风集合起来,把教学与科研集合起来,这样,贵州铜仁土家族民歌的创新才能有新的突破。
2、把民歌与戏曲的唱腔集合起来,在贵州铜仁土家族民歌演唱的路子走出新路。贵州铜仁土家族地区流传的戏曲较多,既有当地的花灯戏、傩堂戏和高台戏,又有外来的川戏和辰河戏,把这些戏曲唱腔中的气息、共鸣、润腔、咬字等技巧引入贵州铜仁土家族民歌的唱腔之中,,可以极大地丰富民歌演唱的方法,为贵州铜仁土家族民歌演唱的创新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多年的研究实践证明,这些戏曲在用气、共鸣、咬字吐字和表演上都有各自的艺术特点,贵州铜仁土家族民歌民如能在上述几个方面加以提炼吸收一定会给贵州铜仁土家族民歌赋予出新的韵味,演唱会更加动人,它既能保留贵州铜仁土家族民歌演唱中朴实、豪放、优美的歌唱性,又体现出戏曲抑、扬、顿、挫的说唱性,这些正是贵州铜仁土家族民歌突出地域特色,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3、把学院派民族唱法和原生态民族唱法结合起来,走出创新发展的新路子。多年来,本人在民族唱法的教学中,就我国传统民族唱法与本土民族唱法的融合发展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将传统学院派民族唱法的科学方法与当地原生态民歌唱法的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说,目前在土家族民歌演唱上也初步走出了一条新路,这种唱法既解决了本地土家族民族唱法音域拓展困难的问题,又改变了学院派民族唱法唱本地土家族民歌中咬字吐字不清的问题,其唱法使歌唱者在高、中、低三个声区都运用混合共鸣,歌唱体现出音域宽广,音色统一的特点,同时,这种唱法在语言、润腔、、音色上保留了原生态民歌的风格特点,教学实践证明,该演唱深受当地专家学者和广大听众的喜爱。
参考文献:
[1]邬小中,《四川戏剧》,2008年第一期
[2]卢朝栋,《思南苗族高台戏》,贵州民委文教处,1991年6月
[3]吴永德,《印江文史资料》,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委编,198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