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语文课的学习效率

2015-06-23 21:30:38汪平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6期
关键词:项羽语文课笔者

从教十几年,笔者非常遗憾地发现,许多积极向上、勤于学习的同学对语文这一课程学得一塌糊涂。这可能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比如读课文。对一些重要篇章笔者会要求同学们在课堂阅读,有些同学读得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对文章中的精彩内容或会心一笑,或动手批注,总之是能沉潜其中,思索玩味。而有的同学象征性地浏览完毕,毫无感触。

时至今日,前一类同学少之又少,后一类同学在阅读上依然止步不前,四班同学本学期在这个问题上更为突出。讓笔者左右为难的是,一面是课本选文难度大,内容多,另一方面是很多学生的阅读水平惨不忍睹,且积重难返。很多同学缺乏读书习惯,没有较宽广的智力背景,个别同学的自动化阅读都未形成,更不用说对文章的宏观把握、精准概括了。所以,笔者觉得有必要对同学们的阅读方法作以指导。

阅读课文不同于消遣性阅读,它应以获取知识和增进理解为目标,就是说它带有强烈的目的性。这就需要读者在读书时全神贯注,心无旁骛。一个拿起书本就打瞌睡的人永远无法领略到阅读之美,永远是读书的门外汉;一个与书籍不发生碰撞的头颅永远是苍白的。

在全神贯注的前提下还需讲求方法,正如上文所言,要有强烈的目的性和求知欲。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若无强烈的求知的渴望,再好的方法也于事无补。

根据同学们的学习实际,笔者制定了两条阅读的自我省察标准:一是读准,二是读懂。

对“读准”的问题,笔者归纳了两个方面:

第一,环境性错误。生活在如此偏远的农村,没有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如果还要求大家读准每个字的音,包括声调、前后鼻音等,这就太不现实了。再说,我县各乡镇的语言差异还很大,有的同学n、l不分,有的同学d、j不分,sh、f不分等,能纠正的要尽量纠正,不然将来和人沟通就有问题,还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知识性错误。这一类包括生字、文下注释和多音字。有些同学认为高中不再是识字阶段,对这些都不重视。诚然,常用字对同学们来说已不是什么问题,但在具体学习中,笔者发现部分同学的识字量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样的同学对识字不可掉以轻心。多音多义字的准确识读也能体现对文章的理解,如古汉语中的“为”,如刚学过的课文的句子“为(阳平,动词)国者无使为(去声,介词)积威之所劫哉”,如果不理解课文,就有可能读错字音。

对“读懂”的问题,笔者也提出两个标准,供同学们自我检验,即读出问题,读出自我。

第一,读出问题。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篇文章,如果读过之后无任何感触,也提不出任何有价值的问题,那只能说明读者未进入文本与作者形成共鸣,也就是没读懂。

对一篇典范之作(课本选文基本都是),读不出味道的现象是可悲的。如《项羽之死》,霸王别姬时曾慷慨悲歌,作了一首《垓下歌》,该诗豪气盖天,朗朗上口,同学们一读便可成诵。但是,如果不能从该诗中窥见项羽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那就不能算读懂。“力拔山兮气盖世”,若出自别人之口,则是表达对于这个盖世英雄的崇敬、赞美,但是出于项羽自己之口,则是自视甚高。再加上第二句中的“时不利兮”和后文他反复感叹“天之亡我”,可知他将失败归咎于天命,言外之意就很明显:我如此英雄了得,若非天意,谁又能拿我怎么样呢?项羽的极端自负,就通过层层叩问挖掘出来了。

三、四句“时不利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面对宝马爱姬无可奈何,一筹莫展之态跃然纸上,所谓言为心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流露出的项羽这个末路英雄自负与无奈交织的复杂的内心世界。

再如《阿房宫赋》中,杜牧的观点: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据历史知识,我们知道六国破灭是因秦的强大;秦之覆灭,是天下之人群起攻之。杜牧反其意行之,到底有何依据?细读课文,发现六国“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更是荒淫无度,暴殄天物。杜牧认为,秦和六国一样,都是因为自身的穷奢极欲,最后导致了灭亡。再借助背景材料: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那么,文章借古讽今之意就十分明显了。

第二,读出自我。这一点,更明确的说法就是语文学习要联系生活。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笔者中午回家,发现上幼儿园的孩子得了一个小红花,笔者问其原因。孩子说老师问我们:“春天到了,你闻到了什么?”孩子回答说:“花香。”老师问:“你听到了什么?”孩子回答说:“小鸟在歌唱。”相信各位读者也知道我们这个季节的特征和幼儿园的那个环境,笔者就问她:“你闻到花香了吗?”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老师让这么说。”

笔者不敢对幼儿园的教育妄加评论,甚至认为自己孩子的回答充满美好的想象力。但笔者由此想到现行教育一个无法回避的缺陷,即教育与生活的严重脱离。从小到大,我们学习了那么多优秀的文章,却未能有效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笔者想,若能在课堂上有效指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与自己内心世界、与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那将有效促进语文课的魅力。

下面,笔者就以普遍认为脱离生活的古诗文为例作以说明。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笔者就是那“种豆南山下”的农夫,水平实在有限,故“草盛豆苗稀”。但笔者依然在辛苦地奔波,早出晚归,“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工作中还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有时甚至是举步维艰,“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但笔者还是义无返顾,不能计较太多,因为笔者要实现一个普通教师的教育梦想,“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样,笔者就从陶诗中读出了自己的处境、坚持和梦想。

再如,《阿房宫赋》,能不能和“光盘行动”“反腐倡廉”联系起来,以此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入地思考?项羽“不肯过江东”的精神,能不能与昆明车站惨案中纷纷奔逃的缺乏血性的男儿联系起来,以此对国民性格作更深入的思考?

如此以来,语文课就不再是工具性训练的一种手段,不再是我们学习生活中可有可无的点缀;如此,语文学习的疲沓现状才有可能得以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1]干国祥.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干国祥语文课堂教学实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2]干国祥.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3]李镇西.与青春同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汪平  甘肃省岷县岷州中学  748400)

猜你喜欢
项羽语文课笔者
可怕的语文课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学生天地(2020年25期)2020-06-01 02:16:28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9:26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05
梦遇项羽
小说月刊(2015年1期)2015-04-19 02:04:26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
性能相差达32%
微型计算机(2009年3期)2009-01-22 02:24:22
像用QQ一样用MS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