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艺术职校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2015-06-22 06:37:47符蓉
教育界·上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学制留守儿童儿童

符蓉

中等职业艺术学校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艺术专业学校,学生毕业属中专学历,原则上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和具有与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三年。但由于一些艺术表演专业的特殊性,招生年龄放宽,学制也适当延长。例如杂技专业,招生年龄为10—14岁,学制五年;舞蹈专业,分为三年学制、四年学制、五年学制,三年学制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四年学制和五年学制招生对象为初中和小学阶段的适龄儿童。根据笔者对广西某艺术学校招生情况的调查,分布在杂技、舞蹈、戏曲等专业的年龄在10—14岁阶段的学生,其中原来就是留守儿童的占了50%以上。笔者曾在广西某艺术学校招生办工作,与送孩子来报名读书的家长接触较多,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得知,送年幼的孩子来这里读书,很多家长看中的是学校全封闭寄宿制管理模式。因为家长要外出打工,孩子在老家的学校也不好好读书,家中老人也管不了,干脆送来全封闭寄宿制管理的艺校,孩子在全封闭管理的学校里不能瞎折腾;学校采取“半天专业课、半天文化课”的教学模式,能满足这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况且低年龄段的杂技专业每个班还配有专门的生活老师,比在老家好多了。由于近几年中职招生困难,有些年甚至达不到规定的招生数量,对于此种生源,学校能择优挑选的空间很小,基本照单全收。这些学生进入学校后,在群体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既保留了留守儿童的共性,又有进了艺校之后不同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性,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了难题。

一、存在的现状

1.留守儿童的特点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自己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在学校里,这些孩子很多在老家时就已是留守儿童。以笔者担任班主任的四年制舞蹈班为例,全班28人,进校时留守儿童有15人,占了50%以上。这些孩子存在着留守儿童所具有的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亲情缺失、性格极端、冲动易怒、感情脆弱、自暴自弃、行为偏差等。有位来自柳州某地区的A女生,进校后一直与宿舍里的同学相处不好,有一次在与同宿舍的一位女生拌了几句嘴后,冲动地拿起水果刀欲割脉自杀。幸好宿舍里的同学及时制止,才避免了灾难的发生。当笔者开解这位女生时,她向老师抱怨很多。一开始是说与宿舍里的同学难以相处,慢慢地说到家里情况,父母带着妹妹到广东打工去了,她一直住在乡下外婆家,她十二岁了,在记忆里父母只回来过一两次,从未见过妹妹。当问起她对父母的印象时,她说对父母几乎没有印象,也不知道他们在广东做什么,眼里流露的是对亲情的淡漠。

2.艺术职校留守儿童的特殊性

这些留守儿童进到艺校之后,又具有艺校生个性突出、纪律松散、喜欢标新立异、活泼好动、组织观念薄弱、逆反心理严重、生活散漫、讨厌文化课等问题。他们跟三年学制年龄稍大的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具有强烈的模仿意识。年龄大的学生骂粗口、奇装异服、谈恋爱,女生抽烟、化浓妆;他们也跟着这样做。A女生过了不久谈恋爱了,对象是本校另一个班的男生。A女生喜欢化着浓妆来上课,穿着时髦,在宿舍里抽烟,喜欢跟男朋友在校园里搂搂抱抱。对于她的早恋,笔者多次找她谈心,她的说法是:大家都这么做啊,化浓妆、抽烟,这才有个性又时髦;至于谈恋爱,有个人关心自己,感觉很好嘛!

像A女生这样的情况,在艺校里并不少见。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是情感、性格、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价值观尚未形成,思想就像海绵,对好和坏、精华和糟粕没有分辨能力,无论是对他人、对事、对物、对金钱、对自我,他们都还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偏差现象的根源,是父母亲情长期缺失导致的。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后与孩子的交流很少,对孩子的关心一般只停留在物质层面上,常常采用“物质+金钱+放任”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精神层面的需求,如孩子的困惑、交往、兴趣等关注得很少;加之他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不知道如何与孩子进行精神上的交流,更不懂如何引导与教育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健全和健康的人格。这些孩子进到中职艺术学校后,学校原有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根本无法适应这样的实际情况。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1.转变教师角色,由“教师”向“亲人”转变

学生进入中职艺术学校后,学校实行的是全封闭寄宿制的教学管理模式,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有时为了排练演出节目,专业老师会一整天都跟学生在一起。目前专业老师关心的是如何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对学生的其他方面情况基本不管。班主任的关注点则侧重于学生遵守纪律情况和各科的学习情况,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和生活关心还只是停留在较浅层次上,对那些心理有问题的留守儿童,经反复教育无效后没有更好的解决途径。教师应及时转换角色,由单纯的施教者转变为代理“家长”“父母”,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纪律情况,而是由单纯的学习上的指导者和管理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问题的“亲人”。学校可以安排每位教师负责3—4名学生,让负责的教师时时留心这些学生的思想变化、生活状态和学习情况,对他们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给予相应的关注,经常与他们交流,给他们精神上、知识上的解答;保持定期与他们的家长沟通,并做好相应的沟通记录;周末可以把孩子接到自己家中,辅导学习,交心谈心,给予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

2.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目前,一个中职学校一般只配备一名心理教师。在广西某艺术学校,唯一的一名心理教师还要兼职做行政工作,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学校应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室真正发挥作用。同时,要对生活老师、班主任及相关的教师进行培训,送他们去学习心理学课程,让他们具备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对在校的留守儿童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增加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教育内容。可以开设“知音热线”“知音信箱”等形式,让性格内向的孩子有倾诉的途径。教师对他们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矫正和疏导,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加强家长、学校的沟通联系,形成联系档案记录制度

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学校应加强与学生父母的联系,形成联系档案记录制度。目前在中职艺校学校,家校联系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以广西某艺术学校为例,10—14岁的孩子在校学习时间为四或五年,这期间学校从未召开过家长会,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处于一种松散的状态,联不联系、联系多少,完全取决于班主任个人。这对于学生在校的成长十分不利。学校应在学生入学时,详细记录他们的家庭基本情况及父母联系方式,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并做好相关的沟通联系记录。经常保持与家长联系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以便与教师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和方法,让孩子能在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环境下成长。学校应充分利用开学初家长送孩子回校或期末接孩子回家时的机会,召开家长会、座谈会,与家长沟通交流。通过这些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学校内外对孩子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中职艺术学校里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需要不断摸索的过程,更是一个需要家长、教师、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用爱去浇灌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让他们在学校里能成长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拥有一技之长的“德艺双馨”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2]段宝霞.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5).

[3]范先佐.流动子女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5(4).

猜你喜欢
学制留守儿童儿童
基于情感需求的农村留守儿童产品设计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浅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目前的状况成因及策略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15:37
“癸卯学制”与晚清女子教育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儿童
中国近代的学制流变
新校长(2016年6期)2016-01-15 06:31:53
长学制医学生全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探讨
大学推出“弹性学制”值得期待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