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爱辉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班级管理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生活和班务管理的主人。良好的班级管理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有效地展现学生各方面的潜质和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结合自己班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随时可以增减的班规制度。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给学生最大的发展空间,持久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确保学生的长远发展。
在制定班规的时候,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中国人在外国工作,第一天上班打车,在一个路口司机因为红灯而停车,其实这个交通指示灯是故障的,红灯一直亮了近30分钟。这个中国人对司机说:“路上没有其他的车辆,灯也是坏的,我们开过去不行么?”因为在中国,很多人都是这样做的。可是那个外国司机很无奈地说了一句话:“对不起,我不能那么做。没有比规则更公平的,我必须要遵守交通规则。”后来,指示灯故障修复,这个中国人终于赶到了公司,但还是迟到了,虽然说明了情况,但仍然被上司扣了工资。上司的回答与那个司机如出一辙:“我很理解你的遭遇,但是抱歉,没有比规则更公平的。”
我讲了这个故事给学生们听,然后我们共同阅读、学习班规,对其中还有欠缺的地方,我们一起进行修改,并在那以后的学习生活里,时时以班规来规范自己。
其中有一条班规是这样的: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声表达自己的思想。不搞小动作,不随便说话,不影响别人学习,不浪费时间。
当把课堂中的表现细化成规则的时候,才发现其实平时孩子们的小毛病很多,以前都因为无伤大雅得过且过了,现在有了班规,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了制度化的保障。担任班主任以来,我一直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半个学期过去了,孩子们的听课状态较之以前有了很大进步。科任老师对我说:“你们班学生纪律可好了。”我听了心里很高兴,其实我高兴的不是学生似乎被“管”住了,很听话,而是课堂上如果有良好的纪律,就说明老师讲课的时候学生是能够认真听讲的,这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前提。没有良好的课堂纪律,一切所谓学生成绩、教学质量都是妄谈。
但是,纪律、秩序、控制、服从是传统班级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在现代教育活动中,班级活动完全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既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班级活动的最终归宿。班级管理的实质是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开发。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很容易受环境的干扰,正确的导向可以使其养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老师只能充当引导者的身份,老师的言传身教会给孩子深远的影响。
记得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提到她在孤儿院的老师潭波儿小姐。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全院的孩子和老师一起去教堂,回程的路上,所有的老师都冻得瑟瑟发抖,只有潭波儿小姐热情地积极地在队伍中不断穿行给孩子们鼓励,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给孩子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那个名义上是福利院,其实孩子们深受痛苦的孤儿院里,她是孩子们的希望和阳光。
我提到这个故事是因为潭波儿小姐身上的那种毅力、坚韧,以及热情、自信,还有对待孩子们的爱和激情,都是一名好老师应具备的品格。一个老师身上如果能具备这些情感素质,那么他一定能感染他的学生。只有自信的教师才能教出自信的学生;只有充满激情的教师,他的学生才会拥有激情。而充满自信与激情的学生,必然会积极地生活、学习,也会发挥出巨大的潜力。
我所任教的学科是语文,在我心里,语文就是一门充满魅力和激情的学科。我以我的激情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成绩反而不是那么重要的东西了,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所迸发出来的思想、对待事物的看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内容。我赏识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因为“人之初,性本善”,至于孩子成年之后的经历我不能左右,但是我希望在基础教育的最初阶段,能给他们以最美好的赞赏。
教学质量提高与否,不能简单地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很多人喜欢单纯地用分数去评价、判断学生和教师是否优秀。在这样无端而片面的评价下,教师很难用平常心去对待孩子,学生更加无法用平常心去对待考试。或许我们都应该明白,考试是检验学生能力的一种手段,但是不会考试并不代表这个孩子不行,或者这个老师不行,我们教育的是孩子,不是考试的机器。抛开成绩的束缚,再看孩子,心态就会平和,就会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会更加明白教师的责任,不是教出多优秀的成绩,而是教会一个孩子怎样做人,怎样做学问,怎样处理问题,怎样把每一个孩子按照其不同的特点培养成不同的人才。我想这才是一个老师、一个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因此,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班级管理和教学,从而实现教育目标,促使学生充分地、全面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