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模式

2015-06-19 10:57黄国芬
教育界·下旬 2015年3期
关键词:双语教育文化

黄国芬

【摘 要】在少数民族教育中,同时教授汉语和本民族语的双语教育是重要的教育形式。这种语言教学模式遵循儿童语言文字的习得规律,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教育质量,是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关键词】少数民族教育 双语教育 文化

双语教育作为我们国家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模式,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有56个民族,据1996年的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少数民族人口有10846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98%。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教育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关于少数民族教育的概念目前并没有完全一致的定义。广义的民族教育是一种跨文化教育;狭义的民族教育是指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对少数民族受教育者的一种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少数民族的受教育者进入主流社会,而且是要通过教育培养大批少数民族人才,通过他们来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共同繁荣昌盛。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如何发展,关系到少数民族新一代在高级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关系到各民族在未来中华民族大家庭政治结构、经济体系、文化生活中的相对地位。教育离不开交流、沟通,而语言就是桥梁。掌握语言的熟练程度决定自身在社会和文化中的地位。因此,同时教授汉语和本民族语的双语教育成为重要的教育形式。

一、在过去的60年里,我国的少数民族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相继建立了各级各类学校,采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和双语教育等措施,使每个民族的儿童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民族地区的多层次、多种类的学校,使少数民族少年儿童可以顺利接受国家规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甚至成为大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本民族语言或汉语完成整个教育过程。这确实是我们国家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可以看出双语教育在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由于少数民族的自然和人文的原因,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与内地相比明显落后,教育条件、教育方式和手段等与汉族教育还存在一段差距

一方面,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在条件艰苦、封闭落后的边远地区,信息与交通极不发达;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少数民族发展历史短,尤其具有完整民族语言、文字、宗教的少数民族,单纯民族认知感强,而且普遍缺乏开放意识,对科学文化知识和主流文化缺少认同和热情,对本民族的现代化教育不重视。朱家骅先生在《论边疆教育》一文中谈到少数民族教育时说道:“民族教育,为使民族观念扩张光大,成为国族意识之重要媒介。国族意识,必须以民族观念为基础,此与国父所示世界主义必以民族主义为基础,其理正同。职是之故,今后民族教育之方针,一方面必须尊重边地各族之历史传统、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尚习俗,以及一切文化生活方式,并择其善者发扬之,择其不善者改进之,使各族之青年学子,首先了解本族,爱护本族;另一方面,为防止单纯的民族观念可能发生之流弊,使其放大眼光,扩张胸襟,体认国族之伟大,进而爱护国族。此二方面,实为民族教育之双翼,缺其一,即无以完成民族教育之使命。”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双语教学体制之建立,就在于其适应少数民族的实际,综合了教育地域、教育层次等因素,因地制宜地促进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

三、必须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适应性,使少数民族的方方面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只有保持与社会步伐一致的观念才能保证其行为不落后

在选择语言的问题上,列宁曾经特别强调要考虑在民族问题上显得特别重要的少数族群的“心理状态”,指出“只要稍有强迫,就会玷污和损害集中制、大国制和统一语言的无可争辩的进步作用,并将这种进步作用化为乌有。但是,经济比心理状态更重要:俄国已经有了资本主义经济,它使俄罗斯语言成为必不可少的东西”。最好的例子就是,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取得独立的各原加盟共和国都兴起了“语言民族化”的运动,俄语在学校和公共场所受到排斥,这一思潮的推动力量主要是政治因素和民族主义情绪,各国把使用母语作为政治独立的一个象征。由于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与俄罗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些国家里居住着大量的俄罗斯人(有的高达总人口的37%),俄语的实际应用性并没有因为这些国家的政治独立而降低。在1997年12月13日庆祝哈萨克斯坦独立6周年大会上,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特别谈到了语言问题,针对国内存在的要限制俄语和强化哈萨克语官方地位的思潮,他明确强调在哈萨克斯坦决不应限制使用俄语,指出哈萨克人普遍掌握俄语为哈萨克人提供了接触现代化信息的机会,是哈萨克人的财富,要从正面和积极的方面来看待这一点。这就说明经济活动的需求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哈萨克人继续使用俄语。

同理,我们这么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家,真的需要正确认识民族语言和通用语言的关系。国家强盛了,作为兄弟民族的国人理应和我们一起享受国家强盛所带来的成果,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应该是包括技术、文化、意识形态和观念的全部。作为古老的多民族大国,自古以来我们的经济、贸易、科技、教育、文化等所有交流都是主要集中在我们国家的中东部和沿海的汉族省份。各民族知识分子获得现代科技和各学科知识前沿信息的主要渠道仍然是汉语资料,多媒体更是前所未有的沟通利器,而这些绝大部分是汉语语境的。而且,少数民族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教育与宗教存在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是其本民族教育内容主要是他们的教经、教义,清真寺、经院等承担了本民族教育的大部,教授者和学习者都是教徒。特别是全民信教的民族,教育离不开宗教,宗教离不开教育,二者密不可分。美国民族教育学者詹姆斯·班克斯认为,少数民族学生学业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缺乏合理的民族教育模式。民族教育模式不仅是民族教育能否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也是民族教育能否突破瓶颈、走出困境、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双语教育中其民族语系的教育部分应该主要体现在其生活和日常活动中。学校课堂中的民族语言课是必需的,这可以使民族衣钵继承者们更系统地掌握他们本民族的语言。

因此,笔者认为,在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期间,应该足够重视汉语教育,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可以熟练使用汉语。汉语在中国是应用性最强、最有发展潜力的语言。汉语是人们在日常口语交流、学校学习、专业阅读、国外各学科的翻译著作等方面所使用的主要语言,是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普遍用语。随着中国地位的提高和与中国进行商贸、文化交流需求的提高,全球学习汉语的兴趣正在不断加强。中国各少数民族应当认识到,掌握汉语是他们在未来社会竞争中争取发展机会的重要优势。从文字的现实应用性和未来发展趋势来看,汉语作为共同语的语言功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只会越来越强大。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另一种语言,进而可以熟悉另一个社会和另一种文化传统,在思考深度和比较研究能力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我国少数民族学生应该可以这样看待汉语学习,那就是普遍掌握汉语言是财富,而不是浪费或吃亏。

学习汉语,掌握现代技术能为少数民族教育带来便利。多媒体的普及使得少数民族青少年在掌握汉语知识时可以寓教于乐,在游戏和沟通软件的使用中达成语言学习的高境界,既把家庭教育的滞后性制约现代教育的发展降到最低程度,又在传统教育的宗教性与现代教育产生的冲突中找到统一,也摆脱了传统教育内容单一不利于民族全面发展的状况。

三、必须坚持把继承发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与学习国内外其他民族的文明成果相结合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不论大小,都应该习惯于取长补短,这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之所在。当前,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知识经济已经很发达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除学习使用本国、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外,努力学习使用其他民族和国家的语言文字,进而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在此,学习、使用“双语”“多语”或多种文字,既是民族进步的条件,又是民族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这对于经济、文化均处于闭塞状态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域的民众来说,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马戎.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几点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0.

[2]王玉玲.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多样化构建[J].民族教育研究,2005(5).

[3]曲木铁西.试论少数民族传统教育[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猜你喜欢
双语教育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加强督导,让“双语教育”回归本源
新疆中小学双语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浅论语言能力与文化知识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内蒙古民族院校幼师双语教育调查与反思
浅析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