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翠华等
摘要:制定弹性导师制有利于促进本科生从被动到主动学习的角色转换,强化引导学生主动合理选课并指导学生构建合理的学习框架,更好地实施学分制。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模式;弹性导师制
一、导师制研究的背景
目前,在全国普通高校均实行了学分制管理,该模式可以让学生在选课上有一定自主权,也便于学校网络管理。然而,学分制管理模式的复杂性,让刚刚经历高中学习方式步入大学的新生无所适从,对学分制管理模式、人才培养、专业、课程的要求不够了解,从而产生盲目性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很好地适应学分制管理,很有必要在学分制背景下引入专业导师制。
在本科院校设置导师制,可为在校生进行较好的专业引导、稳定专业思想,帮助他们尽早识别中学学习与大学学习的异同,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探索能力和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科生学习过程中采用导师指导学习的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几所闻名于世的大学。20世纪50年代的《罗宾斯报告》指出,在英国1名大学教师对应8名全日制学生,法国是30名,西德是35名,荷兰是14名,瑞典是12名,美国是12名。20年后,苏塞克斯的大学依旧被认为:永久地维持着导师教学的优点,并且随着学生数量的增长和教学师资的相对稳定,形成了类似导师制教学的小组教学。牛津大学本科生中相当多的人已达到美国和德国研究生的层次,牛津大学无论办学理念还是人才培养模式都有其独到之处,最显著的特点是与学院制相配套的导师制,由此实现课堂教学与个别教学的结合。我国的导师制最早用于研究生培养,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专业导师制开始运用到本科生中。2005年,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在2004、2005级工商管理等7个专业本科学生中实行导师制,每个班配备两名导师,主要针对学生在课程、专业及教学上的问题提供指导,特别是选修课程及职业规划等方面,成效明显。作为普通地方院校,存在导师资源不足、激励机制不全等问题,提出利用导师制用于教育教学管理,对提升教学能力以及了解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弹性导师制模式的构建
制定导师制有利于引导本科生合理选课。辅导员和导师协调工作,各有侧重。辅导员专注于学生思想、心理、学习和生活的日常管理。导师则侧重对学生专业学习、专业技能、理想抱负、人生追求等方面的引导和培养,导师结合自己的求学生涯与学生分享。立足学校实际的本科生导师制必须摒弃导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指导的状态,构建出本科生导师制指导方向的主体框架。为更好地推行学分制的需要,可以从知识结构、教学内容、学生管理、师资队伍等方面构建新型教学运行模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采用导师制开展实践教学尤为必要。最近几年,基于信息化背景,特别是新的培养方案修订以后,增加了实践(训)课程的学时分配。同时,我院为各专业增(开)设了大量专业选修课,内容丰富、专业方向明确,人数由原来的全年级必选,转变为各专业课学生根据爱好、专业方向进行选择,但仍有相当部分学生仅为学分而来。上课时,缺乏积极、主动性,缺乏探索能力,认知能力不够。现阶段,在学分制成熟的条件下,完全可以加入导师制模式,从而构建更合理的教学运行模式,如图1。
在低年级阶段(1、2年级)有助于实行弹性导师制。即入学第一年选择导师,到了第二年还可以选择其他导师。在低年级,导师至少每周集中指导一次,课时至少2个学时,指导学生专业学习方法、怎么听课,在丰富的视频资源下如何学习。导师会将自己的学习经验与学生分享。到了大三,导师所指导的学生确定下来,有针对性地作指导。在高年级,导师至少每两周集中指导一次,课时至少3个学时,作专业方向性的引导。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提供机会让他们与研究生一起交流学习。重要的是,要养成将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是单纯地教,而是思考某一问题背后隐藏的内容。在这几个阶段中将作大量调查,实行导师制与传统教学模式下,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不断完善和优化专业导师指导学生的教学模式。
三、弹性导师制的应用
通过专业导师指导,让学生尽早适应大学学习,明确学习目的,不至于产生盲目性。特别是大一新生,通过早期引导,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所学专业及其前沿热点,弥补任课教师与学生课外交流时间较短的不足。让学生为自己的未来职业进行规划并为之努力,有利于将来更好地择业、更快地适应社会。让学生尽早做好考研打算,科学合理地选择考研的专业方向。
第一阶段:导师确定,学习指导。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问题涉及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考试成绩、学生选课方案、专业课学习指导、学习时间(含专业课、公共课、实践技能课)分配、考研期望、对专业前沿的了解、对未来职业的判断与期望等9方面内容,根据需求量选择导师,对其实施相关指导,见调查表1。结果显示,大学第一年的学生,更多希望对专业课及学习方法作指导,如地图学与现代测量,理论48学时,实践16学时 ,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多表现出学习盲目、无所适从、学习困难等状况,期望教师作专业课及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分配等指导。
第二阶段:弹性选择,专业指导。对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问题涉及学生的选课方案、专业课学习指导、学习时间(含专业课、公共课、实践技能课)分配、考研期望、对专业前沿的了解、对未来职业的判断与期望等6方面内容,根据第一阶段的指导反馈意见选择导师,对其实施专业指导,见调查表1。结果显示,进入大学第三年,更多学生期望教师对未来职业及学科专业前沿作指导,而不是学习时间及方法的引导。
第三阶段:模式优化,学术指导。进入大学最后两年,更多的是信息反馈,师生探索,导师意见及评价。大学第四年即第七学期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师范生技能实习及非师范生专业实习,第八学期学生毕业论文及考研指导。
从我院近两年开展导师制的实际情况来看,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比较困难,一方面是学生缺乏选导师的自主性,还不够积极主动,没有充分利用好导师这一资源,有的学生认为导师可有可无;另一方面,可能对现有导师赋予太多内涵,学生对导师的职责不清,有的学生是无所不问,认为导师万能。实施弹性导师制有利于避免上述弱点,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何对优秀的专业导师进行定位,如何筛选专业导师,如何对专业导师开展的工作进行评价是关键的问题,也关系到好的导师制能否顺利开展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导师数量不足的情况,特别是优秀导师。接下来,应通过班主任、辅导员、学生民意等多渠道调查,根据本科生的意愿,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把我院本科生导师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单位:1.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637009);2.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校(6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