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冰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就多媒体在激发语文课堂学习兴趣中的作用,从多媒体的集成性、交互性和协同性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集成性;交互性;协同性;学习兴趣
多媒体一词的翻译来自英文“Multmedia”,一方面指作用于感官的文本、图像、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另一方面是指能够呈现这些感官信息的多媒体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是由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教育软件等有机组成的教学系统。由于计算机具有良好的信息展示、人机交互、及时反馈等特点,可以用于为学习者提供学习信息以及为学习者创建良好的交流环境。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好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那么,课堂教学就会魅力无限。
一、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
语言贯穿语文课堂,对于语言信息的理解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集成性促进其理解能力的提高。多媒体技术是多种媒体的有机集成,是集多种媒体信息于一体,如视频、声音、文字、图像等。它们像人的感官系统一样,从眼、耳、口、鼻等多种感官通道接受信息。集成的信息可以同时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通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木兰诗》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情节。突破这一重点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内容。在这一环节中,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更直观的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把《木兰诗》的朗诵配上动画图片,木兰织布时的勤劳、代父从军踏上征途时的矫健英姿、十年征战的艰辛、还朝辞官的不慕荣华、换回女妆时的娇美以及家人团聚时的喜悦。在情感充沛的音频中和精美的图画展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专注的神情让课堂教学显得分外精彩。
二、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
媒体的交互是通过各种媒体信息,使参与各方都可以进行编辑、控制和传递,使用者对信息处理的全过程都能进行完全有效的控制,并把结果综合地表现出来。媒体技术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信息采集或生成、传输、存储、处理和展现的过程中,交互的过程可以增加对信息的注意力和理解,并且能够控制和干预信息的处理。媒体信息的多样性,不是简单的数量或功能上的增加,而是其质的变化。当交互性引入时,在信息的处理过程中会使信息转变为知识。多媒体计算机不但具备文字编辑、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作用,而且有处理、存储、随机地读取包括伴音在内的电视图像的功能,能够将多种技术、多种业务集合在一起。借助于活动转变的过程,使学习者获得更多的信息。信息载体的多样性使文本、图形和图像不再受到局限,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范围也会扩大,变得更具有人性化,也使学生获得的资源样式增多,信息面增大,学生会在大量的信息中体会语文学习的环境,感受语文不同的文化背景,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生物入侵者》这一课的导入环节中,我利用截取的一段播报“渔民捕捞破坏生态环境的水葫芦”来导入新课。学生感到很新奇,在课前预习时,我布置的内容是小组合作呈现一例有关生物入侵者的相关介绍,课堂上有两个小组把制作的课件播放给学生看,图文并茂,并配以生动的介绍,获得了全班学生的一致好评,这样的导入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他们兴趣高涨,整节课跟随教师,让课堂的氛围更加活跃。
三、多媒体技术的协同性
每一种媒体都有自身特点与运用规律,各种媒体之间必须有机地配合才能协同一致。多种媒体之间的协调以及时间、空间和内容方面的协调是多媒体的关键技术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把教学目标整合到具体的任务活动中,给学生以课前、课后一定的学习自主权,从而保持学习环境的平衡,并能够享受到多媒体带给学生听觉和视觉等方面的冲击。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自主学习的过程,都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展示出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
在讲授《出师表》一课时,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1)认识目标: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熟读并背诵全文。(2)能力目标:结合诠释并借助工具书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3)情感和价值观的目标:感悟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质。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两个活动:(1)学生查找有关诸葛亮的生平资料,并加以整理,介绍给大家。(2)针对文章的故事情节,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或一个情节,配上图文,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课堂上学生发言踊跃,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把握得很好,学生在讲故事的时候,声情并茂,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整个课堂充满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想让你的课堂充满魅力,那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课堂的教学工具,如何合理而高效地使用是值得我们每个教师去思考和研究的。“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书明,田俊.多媒体技术及教育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03.
[2]范敏.信息技术与中学学科教学整合的形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3(08).
?誗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