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瑛
[摘 要]生活经验是学生写作的基石。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现实生活却常常被忽视,使作文空话、套话连篇。因此,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以活用学生的生活为起点,以重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亮点,以升华学生的情感为极点,实现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生活经验 作文教学 写作基石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78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反映,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准。如何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探索的一个永恒的话题。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的作文教学理念,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世界,反对作文与学生的生活脱钩,倡导教师教学时要切入并丰富学生的生活。然而,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的现实生活常常被忽视,直接导致作文与学生的自身发展意识无法对接。新时期农村小学如何开展扎实有效的作文教学?笔者认为生活经验是学生写作的基石。
一、作文教学以活用学生的生活为起点
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教学设计忽略学生已有的生活,一切从零起点入手,那么,教与学就会脱节,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将无法展开,他们的情感与体验不能参与其中,写出的作文将假话、空话、套话连篇。如教学写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作文课时,教师严格按照“先学范文——引导开窍——提纲摘要——习作成篇”的环节进行指导,学生就会抓住吊唁屈原、吃粽子、赛龙舟等传统习俗来写,没有个性。如果教师以当地的乡风民俗为切入口,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起点,写一写自己家乡的端午节,写一写真实生活中的现代端午节,有意识地让学生回忆一下家乡的端午节,有目的地让学生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节目内容写下来,那就不一样了。
如片段一:
“端午节的前一天,外婆拎着篮子来我家送端午。篮子的最上边放着两条漂亮的新裙子,裙子下面一边放着一筒月饼、一筒麻饼、一盒绿豆糕、一盒云片糕,另一边放着十个粽子、十个咸鸭蛋。外婆看见我放学回来,连忙招手让我到她身边去,说:‘过来,试试新裙子漂不漂亮。’我一边吃着外婆送来的糕饼,一边试着裙子,心里美滋滋的。”
片段二:
“吃过午饭,爸爸用铁畚斗畚来一些白石灰在门口先画了一个圆圈。我很好奇地问爸爸画圆圈干什么,爸爸说画个符确保全家一年身体健康平安。我更奇怪了,一个什么样的符这么厉害?于是,我静静地站在一边看爸爸画,爸爸边画边解释说:‘这个圆圈再加上几条线,代表着各种害虫,你看我再在中间画一把宝剑,把害虫刺死,我们全家不就幸福安康了吗?’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
这是真实版的端午节,学生用现实生活中的端午节内容,用贴近生活实际的语言表达出来。
作文课,教师如果用很深刻、很复杂的理论去引导,对文化知识尚缺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从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切入,必然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激发起他们创作的兴趣。
总之,学生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一个必要前提和准备阶段,作文教学设计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依托,揣着生活经验练笔,在练笔中提升。
二、作文教学设计以重用学生生活经验为亮点
作文教学设计如果摒弃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作文教学最大的浪费。生活经验是学生个体在日常活动中累积起来的基石,也是学生个体观察生活、体悟生活的基石。每一个学生都带着独特的生活经验走进教室,在自己独特的感悟中读懂生活。因此,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抓手,引领学生在横向、纵向、多角度比对和感悟中重组生活经验。如指导养小动物的作文课,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你养过什么动物,你为它做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重组经验,认真推敲养小动物的细节。养小动物时的情景一一在学生的眼中浮现,生活的外延在学生的脑海中拓展,文字背后的小动物们呼之欲出。
一个学生在养蚕的生活体验中写道:“蚕宝宝给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乐趣,它们在我和爷爷奶奶的精心照料下慢慢长大。这几天,天气闷热,蚊子特别多,爷爷把养蚕的盒子拎到房间里,点上蚊香,让蚕宝宝与我们一起度过一个无蚊之夜。可是,第二天起床,我打开盒盖子一看,傻眼了,蚕宝宝们已经僵硬了,它们的身边留有许多淡绿色的液体。我赶紧拎着盒子去问科学老师怎么回事。科学老师说:‘蚕宝宝们中毒身亡了,蚊香是有毒的,我们人类体型较大,一圈蚊香的毒性对我们的伤害不大,但对蚕宝宝来说,等于中了毒气弹。’我流下了悲痛的泪水,由于我的无知,蚕宝宝们都死了,但我也增长了知识——养蚕的房间不能点蚊香,也不能喷洒灭虫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需自营的、生活所必须的教育,作文教学绝不能纸上谈兵而要躬行,要有亲身经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让体验成为习作的源泉。
总之,重视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一定要让学生走进生活,以感受、思考、探究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建构生活的本质意义,获得体验,切不可以教师模式化的讲授代替学生个性化的感悟,将学生锻造成毫无生活经验的“写作加工厂”。
三、作文教学设计以升华学生的情感为极点
学生学写作文的过程,也是他们自身生活经验的镜头回放过程,这种有意识的发展使得学生的每一次书面表达不同于现实生活。教师所要追寻的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课堂教学中,克服学生情感的不确定性,坚守情感升华的开放性,坚信习作主体的发展性。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赏识个体生命的成长,这应成为作文教学设计的极点。
如指导学生写以家乡为话题的作文时,在调用旧有情感,走进家乡,感受到家乡的博大、无私、美丽之后,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必然丰富起来。但这还不够,教师应当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引导学生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自主表达与实物景观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为梯子,降低难度,打开学生表达的窗口。这样,既能激发学生表达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家乡美景,又教给了学生梳理感受,物化思想,升华情感的方式。事实证明,此时的学生下笔如有神,真实、朴素的文字背后是一片壮观、美丽的山水自然景象,而在这种壮观、美丽的山水自然景象中,站立着深深热爱着它的学生。学生用这样的文字写下了美丽的家乡:
“我的家乡是山区,这里景色优美,空气清新,百姓安居乐业,人民幸福安康。不信,我带你去看看!
春天,家乡小河的水满起来了,春姑娘带着微笑给河边的柳树梳头。燕子也活跃起来,带着它的剪刀为柳树剪出嫩绿的枝条。鸭子和鱼在河里自由自在地嬉戏着。春天,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家乡。
夏天,天气炎热,人们在柳树下谈天说地、下棋、玩扑克,小孩子们也在柳树下追逐。夏天,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家乡。
秋天,黄澄澄的橘子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在绿叶下遮遮掩掩,红红的柿子像一盏盏小灯笼挂满枝头。漫山遍野的板栗与田野里黄澄澄的稻子为家乡构成了一幅金色的画。秋天,是一个瓜果飘香的家乡。
冬天,雪纷纷扬扬地从天空中飘下,山上白了,地上白了,房子、树上、小河,一眼望去,都变成雪白色的。我们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开心了。冬天,是一个银装素裹的家乡。
家乡一年四季风景如画,我为家乡骄傲和自豪!”
学生的语言是稚嫩的,但情感是真挚的,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在与自己的家乡对话,在对话中升华了自己的情感,加深了对作文的理解。
总之,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的作文教学,是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原始的写作兴趣的,即使勉强写出一堆文字,也是干巴巴的,毫无血肉情感,没有生活意义。要想让学生的作文获得发展,就应实现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现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成长。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