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燕茹
数字化学习环境是指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将学校的主要信息资源数字化,并实现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从而形成高度信息化的人才培养环境。它的出现无疑为现有 的教学空间及教学人间关系改革提供了机遇,创造了条件。近年来,400片平板电脑进了我校课堂,班级服务器的设置,校园网络的覆盖,学习平台的建立,为学生营造了新的学习环境。该技术为学生打开了又一扇通向外界的窗户,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交流、学习、反思、总结的空间。
一、 课前预习——新环境开创新途径
传统的课前预习是你学你的,我学我的,同伴之间并无交流,可谓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而数字化环境的创设,则将每个学生个体紧密相连成一张巨大的学习网。
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预习单,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通过网络去获取相关数据,开展自主性学习。交流朗读,可以使用“啪啪”或“QQ”软件录音,同学之间互相点评、互相点赞;学习字词,可以利用学习平台中的题库进行自我检测;搜集资料,可以自己搜索,也可以到资源库中选择阅读;分享成果,可以分门别类地将成果上传到学习平台;遇到难题,还可以到QQ群与同学共同商讨……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学习就是这么简单,交流就是这么方便。多种预习“菜单”的提供,让学生自主选择,自由探究,及时反馈,尽情分享,在传统的听说读写能力之上,还锻炼了他们合作交流、搜集资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等能力,预习效果也大大提高。
二、 课中指导——新环境引导新发现
经过充实有效的预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是带着已知去寻求未知。这个时候,教师的角色不再是“舞台上的智者”,而是“旅途中的向导”。在这个“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时代,教师大可不必面面俱到地讲述,而应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任务单来驱动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展开学习。“你对哪个问题感兴趣?你想探究什么?你得出了什么结论?还有什么疑问?”这些问题的探讨交流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而技术的支撑在小组内实现了知识的推送、交换、分析,思维火花的碰撞开出了更多智慧之花。如在口语交际《介绍世界名城》一课教学中,学生围绕以下几个任务展开学习研究:
1. 查一查。利用百度搜索,查一查还有哪些世界名城?它的雅号的由来是什么?
2. 说一说。用一句话介绍你最喜欢的世界名城,并和小组成员交流。
3. 分享。把组内最好的或是最喜欢的城市介绍发到QQ群,推荐给大家。
教师在任务单中对于学习方法和途径引导得当,学生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兴致盎然地展开学习活动。数字化环境创设的无限的知识空间,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如虎添翼的效果。
三、 课后拓展——新环境引发新交流
在数字化的环境下,学生走出课堂并不代表着学习的终止,他们还要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在丰富的资源世界里满足探究的欲望。一份课后拓展探究单,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1. 激趣,在聊天中分享。班级群空间是学生交流探讨不可或缺的一个场所,课堂上精彩的瞬间、疑难问题的研讨,都会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因此,教师也要学会做一个有心人,去留心学生探索知识的轨迹,梳理其中的闪光点,从而获得布置探究任务的灵感。如在教学口语交际《世界名城》时,我原本设计了这样的课后任务:我们的家乡常州,同样是一座独具魅力的城市,作为常州人,你准备怎样来介绍常州?围绕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自主研究,把相关介绍文字和图片制作成PPT与大家共享。
但后来,我在班级群里发现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并不是常州,而是巧克力城等世界上一些奇特的城市,可能是家乡对他们来说过于熟悉,缺乏吸引力。所以,我立即调整自己的“拓展单”,将其改为:继续探寻家乡常州或是其他感兴趣城市的独特魅力,围绕特点介绍清楚,形成一份份各具特色的调查报告,并制作成PPT和文本稿进行课堂展示。这样,学生自主探究的范围就更广了,在兴趣的驱动下,他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2. 探究,在合作中成长。课后任务往往也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组员分工负责,全员参与,共同提高。课后任务的呈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罗列表格;可以是一份调查报告;也可以将研究成果制作成PPT。如语文《水》一文教学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任务单:节约用水这是一个全世界永恒的话题,我们现在所做的还仅仅是个开始!课后,请大家小组合作去调查一下周边水污染的情况,设计一份水污染调查报告,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并把你们的成果上传到班级网站。这样的课后任务动手又动脑,不仅没有成为学生的负担,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同学们在一次次的合作交流中,能力提升了,学问增长了,团队意识也增强了。学习成果的展示让每个学生都充满了自豪感和成功感。
数字化学习,有了技术的支架和场景,使学习者成为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教学方式的变革势必让我们教师将目光从知识更多地聚焦到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和更为自主的终身学习能力上来。
(作者单位:常州市北环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