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的非纸化转型研究

2015-06-16 12:00王征马建喜张涌凯
桂海论丛 2015年3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互联网信息技术

王征+马建喜+张涌凯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期刊的形式已不再仅限于纸质版。非纸化学术期刊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它改变了传统学术交流的方式与期刊出版的流程,使期刊逐步脱离了纸质介质,以数字版、多媒体、移动终端等形式存在,获得了新的生命。面对期刊非纸化潮流,传统学术期刊应准确把握自身的定位和受众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尝试推行非纸化,善于“借舟出海”,实现自身、网络媒介平台以及读者三方之间的共赢。

关键词:学术期刊;互联网;信息技术;非纸化期刊;数字化媒介平台

如今,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时代”,非纸化期刊就是这种影响的产物[1]。在非纸化时代,期刊的形式已不再仅限于纸质版,以连续方式出版并通过电子媒体发行的期刊(包括各种以电子形式获得的期刊)开始大量涌现。对于学术期刊来说,非纸化的重大效能还在于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方式。期刊非纸化不仅可以使编辑业务流程更加简便、快捷,而且可以通过网络使期刊的信息在最短时间内传递给读者和作者,大大缩短了期刊传播的时间,进而有助于提升期刊影响力。

一、非纸化学术期刊的兴起及其特点

在当今的网络化时代,传统的纸质版学术期刊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学术期刊的非纸化势在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编辑出版发行模式,非纸化学术期刊使期刊逐步脱离了纸质材料介质,以数字版、多媒体、移动终端等形式存在,从而获得新的生命。目前,在内容层面各类学术期刊仍然是以纸质版期刊的编辑出版发行为基础,但是在载体形态和传播方式上正在逐步迈向数字化等非纸化形式。将来的非纸化学术期刊不仅能直接在网络上对出版内容进行编辑加工,更包括将传统纸质版的内容全部转为非纸化。

就总体而言,非纸化期刊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以载体电子化、利用网络化、馆藏多元化而显示出其显著的现代特征。第一,期刊载体电子化。作为信息体现、传播媒介的期刊载体,已从传统的纸质印刷型发展到以数字化存储和磁、光介质为载体的电子出版物,传统纸质版期刊的相当一部分正逐步被网络电子期刊所取代,呈现出纸质版印刷型期刊、电子期刊和网络期刊等多种表现形式同生共存的局面。第二,期刊利用网络化。电子期刊能够以数据库、超文本、超媒体等形式进行信息组织与存储,可以提供灵活方便的信息检索方式,读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充分利用现代阅读工具,在网上随时改变阅读检索环境和内容,重新排列组合各类资料,鉴别和检索所得信息。第三,馆藏形式多元化。随着期刊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虚拟化,网络电子期刊将成为图书馆馆藏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影响的期刊,或许仍会保留其纸质版形式作为一种品牌标志,未来的馆藏期刊将具有多样化的形式[2]。

可以说,非纸化期刊的兴起与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期刊出版模式。对于学术期刊,读者同样希望它运用起来更方便。将来非纸化学术期刊将会进一步朝着以下“四化”方向发展,即:文本数字化、流通网络化、交换电子化、信息共享化[3]。

二、纸质版与非纸化学术期刊功用的比较分析

非纸化版与纸质版各有优势,又各有不足,二者应当相互推动,相互融合,优势互补,共存共荣。可以形象地说,纸质版期刊是家“百年老店”,而非纸化期刊则是一个新生的婴儿,前者规范成熟,后者活跃有潜力。非纸化学术期刊的价值链与纸质版期刊的价值链构成其实大致相似。因为刊物的实质功能是传播信息,纸质版或者电子版都只是信息传播的不同形式而已。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仍然在于其所刊载的内容。经验表明,在各种媒体中,纸质版期刊明显地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同时,正由于它的延时性和把关严格,内容表达也往往比较理性。纸质版期刊的严谨性与非纸化期刊的轻骑兵属性二者并举,可谓是珠联璧合。尽管如此,相对于非纸化期刊这轮冉冉升起的旭日,纸质版期刊毕竟属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期刊非纸化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期刊非纸化出版以其方便快捷的论文检索方式、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传播空间,以及许多其他不同于传统出版物的功能和体验,为广大学术期刊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4]。第一,期刊非纸化为学术期刊扩大学术影响力提供了平台。期刊非纸化改变了纸质出版时代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路径,网络的开放性使期刊的传播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也不再受纸质版的发行量和发行范围的制约,甚至远在国外也能下载阅读期刊的内容。这就为学术期刊提供了广阔的传播空间,从而也为其扩大学术影响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第二,期刊非纸化对于打破现有期刊分级制度的弊端具有一定作用。在非纸化平台上,研究人员查找资料,主要是根据其研究目的,通过关键词、题目等义项检索,而不会特别在意相关论文发表在什么级别的刊物上。第三,期刊非纸化可以减少和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目前若干主要的网络出版商都为合作的期刊杂志社提供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然而从目前技术水平来看,只能对电子版稿件进行检测,纸质版稿件必须经过扫描转化成电子版。第四,网络数据库为期刊的评价数据统计研究提供了便利。这些资料的统计在传统纸质版时代是非常复杂的,有些甚至是单个期刊社所无力完成的,而利用网络数据库提供的非纸化平台来进行统计分析就比较容易。通过统计分析,可以找到期刊存在的问题,为期刊未来的发展厘清方向。第五,很多读者都有将期刊积攒成册的习惯,尤其是专业类、学术类期刊的忠实读者。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遗缺、丢失的现象,保存上也受现实条件的局限。让期刊社将历史资源再次进行印刷销售,一般来说也不现实。然而期刊社如果将数字期刊刻成光盘,或者制作成压缩文件,就可以将一年、多年甚至自创刊以来的过刊销售给读者,使期刊的品牌得到延伸。而且成本及其低廉,无需增加更多的投入,便能够带来可观的盈利[5]。

相对于传统的纸质版期刊而言,非纸化期刊已经成为未来期刊业发展的方向,它包括非纸化写作、非纸化编辑、非纸化发行和非纸化阅读等方面。对于学术期刊而言,也是好处众多。第一,学术期刊非纸化为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有了这个开放的环境,编者、作者、读者可以在开放的环境下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第二,学术期刊非纸化为刊物编辑发掘新选题提供了有效的手段,能够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无可比拟的方便快捷方式成为学术期刊编辑发现新选题的得力工具。第三,学术期刊非纸化促进了编辑部与外界之间的信息反馈。利用数字化手段处理稿件,不仅便于按学科分类检索,还可不受时空限制,扩大筛选面;不仅可以“按图索骥”,为各种来稿找到合适的审稿人,还可以凭此组织起一支实力雄厚的审稿人队伍。在非纸化办刊条件下,网上投稿率大大增加,编辑部与审稿人、作者的联系不但省去了以往稿件邮寄花费在路途上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节约了邮资经费,降低了刊物运行成本。第四,学术期刊非纸化有利于提高编校质量。如今学术期刊大都实现了非纸化排版、校对,通过电子文档对论文来稿直接进行编排,在人工校对的基础上,辅以校对软件进行校对,大大提高了校对的速度和质量。第五,学术期刊非纸化有利于加快刊物出版发行周期,拓宽发行渠道,而且非纸化杂志基本上可实现即时出版更新,这为学术研究人员和广大读者获取最新学术资讯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渠道[6]。endprint

三、目前学术期刊非纸化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目前学术期刊的非纸化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术期刊非纸化程度较低,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还不够熟练;大部分学术期刊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程度,但真正有条件全面实现非纸化学术期刊还不是太多;可喜的是,已有大批学术期刊正在向非纸化办刊方向大步迈进。但从总体上看,学术期刊要想全面实现非纸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目前诸多学术期刊都顺势推出了数字化期刊,各个大型数据库也都在与学术期刊展开合作,但是纯粹的数字化文本期刊和在线出版期刊还不是太多,大多数学术期刊没有一定的实力来维持一个网络平台的运营,我们应当认清,学术期刊在非纸化办刊道路上现今所达到的水平还不是太高。

学术期刊通常发行量小、受众面窄,而且发行范围往往针对的是特定人群,有些期刊由于专业划分过细,针对的更是一个行业的一小部分,这样往往容易导致刊物编发周期较长,稿件内容时效性较差,这与非纸化新媒体相比,自然是相形见绌。虽然学术期刊在时效性方面不占优势,但其知识含量却是最吸引广大读者尤其是专业研究人员的。当前学术期刊向非纸化发展的趋势明显,但期刊自动化管理水平较低,系统稳定性差,运作状况不良,服务器正常运行难以保证,系统的维护也缺乏专人管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发达国家期刊文献的数字化己经颇具规模,许多出版社纷纷推出印刷型期刊的电子版,出版代理商以及大型联机数据库系统都能提供内容丰富的电子期刊资源,电子期刊不仅在学术交流,而且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发展前景来看,期刊非纸化已经体现出这样一些势头:第一,学术期刊出版正逐步脱离纸质介质,开始实现从源头的论文写作到作品加工授权,以及传播渠道、终端应用等全过程的数字化,非纸化使学术期刊出版走上了低成本高效率的良性轨道。第二,移动终端将成为重要的阅读平台。在一体化发展模式下,电子阅读终端凭借着丰富的内容资源和便捷的阅读体验,在阅读终端市场占领了重要地位,其便携性、移动性具有传统阅读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正在成为不可忽视的阅读终端,故此应用于移动终端的出版物将会成为期刊园地里的一枝新秀。第三,学术期刊的期、卷等概念日趋淡化。个性化与即时出版、在线交流等形式将使出版周期极尽压缩,而代之以通过移动网络进行实时和同步传输,实现实时发布。第四,网络终端性能融合多样化,阅读超越时空限制。在三网融合、4G网络的背景下,数字终端的网络化和多功能化以及终端性能融合成为趋势。与网络相连,植入无线共享功能的样品,使其获取的信息资源可以即时网上传送,即时分享。第五,阅读终端带来愈加绚丽的感受。技术推动终端产品不断走向智能化,交互式设计不断深入,终端的存在形态逐步向人工智能领域深入拓展,阅读将不必再正襟危坐地进行[7]。

期刊非纸化对学术期刊带来的发展机遇是明显的,但期刊非纸化带来的挑战也是巨大和全方位的。第一,期刊非纸化对学术期刊的质量要求更苛刻,它对所发文章的学术质量、期刊的编校质量、编辑从业人员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非纸化期刊改变了传统期刊的传播形式,比纸质版期刊有着更为便捷的传播方式和广阔的传播空间,更加快捷,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力比纸质版更大、更广泛、更加深远。传播的形式改变,对其内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网络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共享网络上的学术期刊资源发现问题并进行质疑,这也对学术期刊的编辑质量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第二,期刊非纸化对期刊编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网络的共享性与进入门槛低,使得公众对编辑工作的监督力度增大。第三,期刊非纸化对编辑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人员一方面要具有非纸化编辑意识,另一方面要强化自身进行非纸化办刊的能力。第四,版权问题也是学术期刊在非纸化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作者、期刊社和网络出版商三者之间的版权和利益关系一直是期刊非纸化发展中的一个要害。大多数学术期刊,往往只是将自己的纸质出版物内容交给网络出版商便罢,对于自身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利益,无力关注。刊物拥有的栏目设计、版式设计等知识产权,在网络数据库中都消弭于无形;期刊对纸质出版物在网络非纸化二次出版后的权益问题,也常常被忽视,这些都是学术期刊在实现非纸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第五,期刊非纸化对学术期刊出版流程提出了新要求。学术期刊非纸化后,对出版周期要求更短,内容要求更新,版式要求更活,信息反应要求更快。应该说,学术期刊的非纸化出版,比起纸质版办刊方式来说,具有了更高的要求[8]。

四、学术期刊向非纸化方向转型的路径探讨

目前学术期刊非纸化出版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加入大型学术期刊数据库,加入行业期刊联盟数字出版平台,或者与国际著名的大型出版集团合作,借船出海,利用现有的大型网络数据库或成熟的商业网站平台,将纸质版期刊以数字化形式发布,这也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形式,其主要特点是能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期刊网络化发展。二是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单独建立自己的网站或凭借主办单位现有网站实现上网,同时自行开发或购买使用在线稿件处理系统。还有不少期刊已经在自主网站实现开放存取(OA),其主要特点是可以及时与读者实现互动。三是创办纯无纸化期刊。此类期刊的特点是,从收稿,到编辑加工,再到出版发行,全程均系无纸化、纯网络化的出版发行模式。期刊的非纸化出版运作大致由三个步骤组成:一是论文文本的非纸化生成机制(包括作者直接以电子版写作论文和对非纸化介质文献的非纸化预处理);二是基于网络的非纸化文献交互机制(除了传统期刊编辑过程的各个要素,还包括基于网络的一些开放性文献交互方式,如网上的讨论、评价、调查等);三是论文文献内容的知识化重组机制(包括基于论文内容的检索、分类、交叉引用和参考等功能)。其涉及到的主要操作层面大致包括:改变传统期刊运行模式,使之适应网络运行环境;投稿渠道更多地利用网络;建立完善支持多种文件排版格式的期刊论文编辑、存储、查询、阅读系统;建立网上编审工作有机协调环境,实现编辑、审稿专家、主编之间的动态信息传递;增加非纸化发行渠道,改变传统发行模式,发行多种介质的期刊载体;等等[9]。当然,一家成功的非纸化期刊,除了在技术方面加以完善,最重要的还是要靠办出本身的特色,以及内容的改进才是吸引读者的最主要因素。如何面对当前学术期刊非纸化的时代,更好地实现自身运作方式的转型,并获得新的长足发展,已成为学术期刊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endprint

从现实发展过程来看,目前学术期刊非纸化的程序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逐步递进的步骤。第一步,重视期刊网站搭建,打造权威品牌。与大众期刊相比,学术期刊网站并不需要太复杂的页面设计,简单明了是第一要义。但简单明了并不意味着刻板沉闷,不意味着不需要用心细致的设计。板块划分要清晰,让用户一目了然。应当设置专职的网站编辑,注重培养具有网站编辑技能的专业人才,力争对纸质版内容进行再次的选择、加工、优化、升华。第二步,线上线下,全面发力营销。学术期刊的读者大多为业内的专业人群,往往更加看重刊物在同行间的口碑,所以期刊更应该重视品牌的打造。应当深入挖掘每期内容的深度,进行系列编发,形成声势;要盯紧理论前沿,营造期刊的前瞻性、专业性和权威性;还要善于与新兴传播渠道进行对接,加强与各界的沟通交流,如建立期刊的官方微博,定期举办线上活动等。第三步,实现纸质版与非纸版的双赢。其实学术期刊是具备潜在的大量客户群的,应充分调动创新性思维,增强服务意识,利用多种渠道和方式,将新旧媒体的优势全面整合,真正实现纸质版与非纸版在内容上互补,在效益上挂钩。

从眼前来看,学术期刊在实行非纸化过程中可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由一些过渡性措施入手。首先,可以在编辑环节逐步全面推行期刊的非纸化办公,起初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先实行一些过渡性措施。目前很多期刊出版前期的约稿、投稿、编辑与作者沟通,以及后期的排版、印刷、销售等环节都已经是通过电脑和网络进行的,很少再利用纸质文本。可以在此基础上搭建平台,并与其他渠道之间建立一个接口,实现网络对接。这样就无需增加更多的投入,可以通过现有资源的整合,为完全的非纸化办刊创造条件。其次,利用数据库搞好在线服务。数据库在线服务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非纸化科研辅助形式,在此期刊和论文资源被以终端数据库的形式提供给读者,为其提供服务,如“中国知网”(CNKI)数字出版平台。许多高校和科研单位,通过对数据库这一平台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本单位的科研与管理效率。再次,设立期刊的在线阅读服务网点。现在已经有不少期刊开辟了网上阅读通道,有些属于免费阅读,有些则要求读者支付一定的费用。即使如此,鉴于网上订阅便宜又方便,所以很多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愿意通过这种方式订阅期刊,需要对之加以重视并强化维护和管理[10]。

从长远观点来看,要想顺利实现学术期刊的非纸化转型,还应当重视以下方面的一些问题:第一,建立和完善国际化的学术期刊技术标准。在信息处理时,如能在信息的数字化处理标准上达成一致,就能够更好地实现信息的集成化,与国际平台接轨,推动学术期刊信息数字化进程,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第二,妥善解决版权问题,加强评估标准及行业规范的建设。通过建立版权有偿使用机制和版权登记制度,有效保护非纸化期刊出版单位和作者的权益。为此可以尝试以下做法:一是由行业协会、版权管理机构以及运营商协会出面,建立基于现行法律框架之下的版权交易信息平台,大家按照同一个原则、同一个标准进行交易;二是按篇计费,分享透明;三是由期刊社与作者直接签订版权协议,取得作品的网络传播权,这是很多欧美国家通用的方式;四是采用互换资源的方式取得作者的网络传播权,即期刊网站不支付作者的版权费,但后者可以免费使用网站的其他资源。第三,积极探索非纸化期刊与科技手段的进一步融合。一是加快研发数字出版核心技术,实现对传统出版业态的升级改造;二是加快新技术应用,升级数字出版流程,优化学术资源的聚合、存储和服务,提升读者阅读体验,提高网络传输速度,为非纸化期刊内容的深度开发与推广提供支持。第四,重视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服务。推送信息的获得主要参照三个方面,一是邮件订阅,二是基本资料分析,三是读者历次消费记录。通过综合以上三类信息,了解用户文献需求取向,推送贴近其真实需求的文献,加强推送的适用性。第五,通过开放访问(OA)机制来吸引读者,扩大期刊的影响力[11]。OA机制的普及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方便用户对于信息的获取,特别是对在校学生,他们不必因担心费用约束而无法获取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开放访问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也有利于打造期刊的品牌。尤其是对于一些知名度不高,又没有被著名检索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开放访问无疑增加了其所刊论文被阅读和引用的机会,这为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12]。不仅便于研究者的科研工作,有利于提高其学术论文的质量,也有利于全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对于学术期刊本身提高刊物质量也会起到积极的倒推作用。

纸质版学术期刊的存在源远流长,作为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一直是学术期刊的主流形式。但信息技术的革命给期刊出版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推广,非纸化期刊的普及将会不可避免。为此,应当未雨绸缪,搭建好、利用好数字化媒介平台,延伸、拓展传统纸质期刊的使用范围和影响力,使学术期刊物尽其用,更加接近读者。应当建立多渠道、多功能、互动性强的以用户为主体的新型非纸化期刊传播、阅读模式,力争使学术期刊在保障学术水平的前提下和以内容取胜的基础上,逐步将自身打造成集个性化出版、按需出版、即时出版、远程出版等方式为一体的复合型出版物。

参考文献:

[1]向 飒.期刊数字化发展及品牌延伸[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66-68.

[2]魏瑞斌.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及其应用[D].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7:8-16.

[3]郝振省,魏玉山,张 立.2013-2014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45-47.

[4]曾建勋.数字化期刊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158-161.

[5]师曾志.现代出版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2-34.

[6]姚德全.编辑创新机制论[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1999(4):57-61

[7]杨 桦.中国期刊数字化发展状况分析[C].第四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2007:75-76.

[8]许春牌.期刊数字化出版现状与发展趋势[J].编辑学刊,2009(6):26-30.

[9]孙梦姝.数字出版产业链整合加速[N].新华书目报,20ll-03-l7(4).

[10]刘 芳.《读者》电纸书在深圳面市[N].中国青年报,2010-05-18(6).

[11]Needleman M.Standards update:the open archives initiative[J].Serials Review,2002,28(2):156-158.

[12]Sox HC,Helfand M,Grirnshaw J,et a1.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research:challenges for medical journals[J].Am J Manag Care,20l0,51(3):301-302.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互联网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