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涛
摘 要: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到2020年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可靠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共同支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如期实现。深刻把握“四个全面”,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四个全面”
2015年2月2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集中阐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是继2014年12月13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提出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后,首次在正式场合集中论述“四个全面”。他强调,“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1]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实践的新总结,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关键领域和主攻目标,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2]。深入学习和正确把握“四个全面”,对于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的战略目标
在“四个全面”中,第一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现阶段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目标,具有战略统领和目标牵引的重要作用。这个目标,直接关系着接下来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于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小康社会,则早在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被确立为20世纪内的战略目标,那就是要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2002年11月,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考虑到当时的小康仍是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很不平衡,党的十六大提出了21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3]。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的基础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主要包括: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4]。在不断接近全面小康目标之时,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5]。相比一般的小康,全面小康惠及的群体更广,涵盖十几亿人民;更加全面,不仅是经济上协调性增强、注重质量,而且在文化、社会、民主、法治等方面也有具体标准;水平更高,不仅满足于解决温饱,而且追求有尊严的生活。
之所以强调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将其摆在“四个全面”之首,是因为全面小康建设尚有不少短板和瓶颈。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繁重;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行业、部门收入分配不够合理,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扭转,部分群体生活依然困难;社会矛盾依然存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安全生产、执法司法、食品医药等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较多,群体性事件依然易发多发;部分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任务艰巨;等等[5]。
可以说,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到了决定性阶段。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6]。2015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的昭通、大理、昆明等地,看望鲁甸地震灾区干部群众,调研扶贫开发工作。他强调,扶贫开发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7]。习总书记在会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时指出,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全国各族人民要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共同奔向全面小康[8]。201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要“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9];在参加广西代表团时强调,“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10]。
正因为如此,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党中央关心的大事,成为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
二、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全面小康的强大动力endprint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为了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缺少经验,加之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尤其是照搬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把属于人类文明成果的某些具体体制、方式当作资本主义拒之门外,而把某些不适应生产力、脱离实际的做法却当作教条加以固守,导致中国社会发展动力严重不足。尽管在1956年前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要以苏联为鉴,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方式,但是由于对阶级斗争形势和所处于阶段判断的失误,在探索中发生重大挫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痛定思痛,反思教训,总结经验,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新时期,使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大国重新步入人类文明发展的轨道,也使中华民族重新踏上了实现中国梦的正道。历史和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11]。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主要包括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5]。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对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作了顶层设计,明确了总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全面深化改革,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全面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制度等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具体来讲,就是“要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要坚持整体推进,加强不同时期、不同方面改革配套和衔接,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12]。要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耦合性,论证改革举措可行性,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改革发展稳定等重大关系,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产生共振效果。
之所以要全面深化改革,是因为当前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已难以奏效,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3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只有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才能够确保各项改革相互配合、协同推进,形成改革的强大合力,有效解决现实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从改革的目标来看,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项工程极为宏大,必须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三、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全面小康的可靠保障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13]。从这一内涵中可以看出,依法治国的重要作用就是规范,使制度和法律成为硬约束,不以领导人的意志为转移,确保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具体施政行为在宪法、法律的轨道上运行,这将为全面小康的实现提供可靠保障。如果说改革是中国走向全面小康的动力之源,那么,法治则是中华巨轮走向复兴的方向盘,起的是保障和平衡的作用。从两者的内涵看,全面建成小康的重要指标就包括了法治建设的内容,如“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5]。因而,全面依法治国,本身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反映法治工作基本格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总目标。具体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4]。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把依法治国渗透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全方位覆盖国家、执政党、政府和社会各个层面,更加注重法治建设的全局性、整体性与系统性,更加注重法律制定与法律实施的协调性,更加注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共同发力,更加注重法治民主性与科学性的内在统一,更加彰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相辅相成,更加强调依法“治官”与依法“治民”二者不可偏废。endprint
之所以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是历史经验的借鉴,又是出于现实的考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逐步贯彻。但是,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人民群众期待、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尚未完全落实,主要表现在: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14]。这些问题,违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妨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下大气力加以解决。
四、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全面小康的根本保证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一点,已经为历史反复证明。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有能力领导这样一个东方大国从传统走向现代、从落后赶超世界先进国家。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逐步提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等重大原则。
全面从严治党,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10月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的。这次大会不仅总结了自2013年6月开始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而且对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提出了八点要求。这八点要求包括: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15]。这八点要求,在内容上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在主体责任上强调各级党组织必须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做到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在力度上强调从严,要把讲认真落实到党的建设中,必须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落实到位。
之所以要全面从严治党,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从严治党没有落实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扎紧制度的笼子,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决查处周永康、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党的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然而,这些成绩还是初步的,基础并不稳固。作风有所好转,“四风”有所收敛,但树倒根存,有些是在高压态势下取得的,仅停留在“不敢”上,“不想”的自觉尚未完全形成,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破解[15]。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取得压倒性胜利,腐败活动减少了但没有绝迹,反腐败体制机制建立了但不够完善,思想教育加强了但思想防线还没有筑牢,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有的地方基层基础薄弱的情况没有改变,联系服务群众机制不畅、能力不强。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对治国理政实践的新总结、新认识和新概括,抓住了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明确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的主攻方向、关键环节和重点任务,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表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执政两年多后,其执政方略臻于成熟,思路更加清晰、布局更加完善。着力把握“四个全面”,须从内在逻辑、现实依据和时代内涵三个维度切入,妥善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正视现实问题,着力提高各项重点任务的系统性、协调性,努力使“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筑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带动全党全国共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N].人民日报,2015-02-03.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理论指导实践指南[N].人民日报,2015-03-06.
[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2-11-18.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6]把群众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 把党和政府温暖送到千家万户[N].人民日报,2012-12-31.
[7]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N].人民日报,2015-01-22.
[8]“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会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侧记[N].人民日报,2015-01-23.
[9]习近平张德江俞正声王岐山分别参加全国两会一些团组审议讨论[N].人民日报,2015-03-07.
[10]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N].人民日报,2015-03-09.
[11]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N].人民日报,2012-12-12.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44.
[13]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N].人民日报,1997-09-22.
[1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
[15]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