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祁被称为“元明之际湖湘第一诗人”,不仅有诗名,更以正直忠贞、文质彬彬的品性折服于文人墨客,探寻儒士间的交游更能够再现诗人李祁的思想、性格。
关键词:李祁;交游
人与人之间的长期交往皆是基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一致的基础上形成和确立下来的。迈克尔 .E. 罗洛夫《人际传播 - 社会交换论》中曾提到霍曼斯的操作心理学中的人际吸引这一观点,他认为,人际吸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他人的爱慕之情;另一方面表现为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前者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反应,而后者则具有外在的行动性。简单来说,交往是以动机为前提,人格、思想行为上的吸引促进群体往来的密切,大概得因于他人的身上或多或少是自己内在心理的折射。通过对李祁周围交往对象的分析,亦可以探寻诗人的身平轨迹和思想行为。
首先,先介绍一下主人公李祁的身世背景。李祁字一初,号希蘧翁、危行老人、望八老人、不二心老人,茶陵州属岭北湖南道人。元至顺壬申(1332)中湖广乡试第五名,会试第十四名,元惠宗元统元年(1333)赐登进士及第,入翰林应奉文字,兴典制诰修史,而后明年,丁父、祖父忧还乡。1340年,以母老养于江南,任命为婺源州同知。顺帝至正七年(1347),调任承务郎、江浙等处儒学副提举。秩满,退居吴中文正书院。壬辰(1352)乱起,隐迹归茶陵山中。至正二十年(1360)后,屏居永新上麓。著有《云阳集》十卷。
李祁活跃于元大都、江苏、浙江、江西各郡县,李祁交往之人的身份有医士、诗人、官员、道士、佛教徒,大多皆是儒士。其中以隐居江西当地的乡友居多。其友诸如:罗梅村、王礼、苏彦文等等。下面以交往的身份为主,探寻之间的关系。
一、医士
李祁与医士的交往,我们可以了解到诗人的身体状况是欠佳的。“予少多疾晚更世难思自保持”,但这里的医士不仅仅执行的是治病救人的本职,更是以自身的高尚品格接近吸引着诗人自己。据《云阳集》的记载,交往的医士有王本立、罗公望、颜一中。
罗公望和王本立是李祁在江西禾川相识相知,罗公望“尤笃慕清雅,故其号曰梅村”,李祁在《赠医士罗梅村》这首诗中饱含着诗人对罗公望不屑世俗名利的节气和歆慕风雅、文质彬彬的文人气质的钦佩和崇拜。
在《赠安成王本立序》中称本立“特精于医者也,又喜结交当时之士。君子相与为诗章倡和,以道其志教训其子,令从士君子游以博其见闻而进于学,是本立之意,又未尝以医为自足也。”王本立不仅严格要求自己,亦教育后代传其本志。我们可以看出二人皆善医名于时,非世俗之医者,又是医则优而诗,追求贤者是李祁交游的对象目标。
二、诗人
李祁是一位书法家、诗人。结交文人骚客,不仅满足于创作的需要,亦是切磋诗艺的需要。结交的诗人有王礼、余阙和刘岳申。以王礼为例。
王礼(1314—1386),字子让,江西庐陵人,自号清和道人,因所居後有憩麟山,学者称其为麟原先生。至正十年(1350)中江西乡试,至正十一年授安远县学教官。至正十六年任兴国主簿,以亲老为由辞官。江西行省参政辟为幕府参谋,迁广东帅府照磨,不久,辞归。在家乡教书度日,入明后隐居不出。所著《麟原文集》二十四卷,收入的都是文章。诗集已亡佚无存,他还把同代人的诗篇辑为《长留天地间集》,他的文名较大,颇受时人推重,李祁为此集作序,在《王子让文稿序》说:“观其所为文数十篇,皆蔼然仁义之辞,而凛然忠愤之气,深切恳至,无不可人意者。”所作以义理见长。《长留天地间集序》表明“以淳庞朴厚之风,气藴為沖淡丰蔚之辞章,发情止礼,有体有音皆可师法”的创作理念。王子让与诗人相交20余年。因各自的事业而各分东西,又因元代后期战事频仍,二人辞官隐居得以再?于禾川,共续昔日友情,携手游乐于暂时平静的江西小镇,共同研究诗文达到炉火纯青之势。
三、佛教中人
自古文人多雅士,文人一般性喜“雅、适、静”,而佛教寺院大多建筑在山林水边,不但景致优美,而且环境清幽、宁静,尤其大部分的僧侣又多能吟诗作词,谈古论今,所以文人大都喜爱与僧侣结交。如:青原寺师子林和长老无诘、碧虚湛上人。
四、书生和官员
李祁结交的书生和官员大多是在他考科举、做官和后期因战乱负伤期间的情况下认识的。李祁在元季之乱中逃亡途中负伤而被俞子茂所救,并因重祁的为人,而刻其《云阳集》十卷,使之作品得以继续保存下来。
由此,李祁交往的对象大致分为医士、诗人、官员、道士、佛教徒,也可以看出李祁的隐世生活并非自愿,大多来自于对父母的孝道,他也曾想像余阙那样为国为人民战死沙场,而不是深居江西小镇了了一生,寻求佛教思想的精神慰藉。亦可以了解到李祁后半生的身体抱恙,并受战乱之苦,差点丢了性命。总的来说,李祁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
参考文献:
[1]迈克尔 .E. 罗洛夫:《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李祁.《云阳集》[M].四库全书本.
[3]顾嗣立.《元诗选》[M].中华书局,1987.
[4]邓显鹤.《沅湘耆旧集》[M].岳麓书社,2007.
作者简介:张强(1990–),女,河北省保定涿州人, 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