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许渊冲先生基于其诗歌翻译实践所提出的 “三美” 学说一直为国内译界奉为圭臬,本文试从“三美”论的意美、音美、形美视角出发,对比研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Herbert A. Giles等三位翻译大家所英译的中国古典散文名篇《醉翁亭记》。研究发现,许氏“三美”论不仅适用于古诗词翻译,也同样适用于兼具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的典籍翻译。
关键词:“三美”论;典籍翻译;《醉翁亭记》
引言
中国古典散文如同中国古诗词,同样具有意境深邃,语言凝练,结构优美的特点。《醉翁亭记》便是其中的佳作代表。《醉翁亭记》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记录了他虽被贬滁州做知州,却安得自在的心境。文章在描写醉翁亭的自然美景和太守与民宴游的画面的同时,透露出了欧阳公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因其文笔轻快流畅,旋律优美爽朗,巧妙地将写景、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无论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是美的,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这篇如诗歌一般的散文,历来受到了很多翻译家的关注,英译本颇多。本文将在许渊冲“三美论”框架内在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Herbert A.Giles的两个译本里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译例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得出结论:许渊冲“三美论”不仅适用于古诗词翻译,也同样可运用于兼具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的典籍翻译。
一、许渊冲“三美论”
“三美”说首先由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提出,他说,写文章要“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后来,许渊冲先生基于自己的翻译实践,将其嫁接到译诗领域,并加以发展,提出了诗词翻译的“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形美。三者相辅相成,层层递进。三美之中,意美居首,因为意美是诗美的必要条件,是音美和形美的出发点和归宿。音美次之,中国古诗格律严格,翻译古诗必须考虑其音韵特点,在译文中加以再现或曲达,以求留存其音律之美。再次是形美,要在传达原文意美、音美的基础上,尽力保存古诗言简意赅的语言形式及其视觉上文字排列营造的形美,使译诗三美俱备。许渊冲先生在译诗语言表达上极其注重译诗与原作在意境、音韵和形式上的一致,出产了很多令人赞叹的美的作品,为国内外读者所追读和欣赏。
二、“三美论”视角下《醉翁亭记》三个英译本对比研究
(一)意美再现的对比
所谓意美,是指译文传达出原作品的内容和意境,使其产生与原作同样的感染力。许渊冲先生另一个翻译说论“三似”中的“意似”是指表层结构,类似于严复“信、达、雅”中的“信”,即忠实于原文的意义;而“意美”尤甚于“信”,它指的是超越作品物质形式的深层结构,指其深层之意,亦或是言外之意。因此,在做内容饱满意境丰盈的典籍翻译时,要选择最适合而又最有表现力的词汇,以期达到最大程度的意美再现。
例1: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杨译:The District of Chu is enclosed all around by hills, of which those in the southwest boast the most lovely forests and dales……
Giles译:The district of Chu is entirely surrounded by hills, and the peaks to the south-west are clothed with a dense and beautiful growth of trees……
欧阳公写醉翁亭,没有径直写去,而是委婉道来,从环滁群山到西南诸峰到琅琊山,再山行渐闻水声至酿泉,最后在峰回路转处引出了整个画面里的聚焦点醉翁亭的所在。“环滁皆山也。”文章开篇,就可以领略到欧阳公惜墨如金,简练不凡的文笔。寥寥五字,就描绘出了滁州被峰峦叠嶂的群山所环绕的绵延景象。“环”在此处应为动词,“围绕”“环绕”之意,对此,杨译为“enclose”,Giles译为“surround”,通过翻阅《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知道,“enclose”的解释为“to build a wall, fence, etc. around something”。而“surround”为“to be all around something”。由此可知,“enclose”的词义更局限于围以墙等,使用范围不如“surround”广,所以杨译“enclose”不符合原文的“环”的含义,此处滁州是被群山所环绕,而非为墙或者篱笆之类的篱障封住,故用“surround”更切合原文的意义。Giles译本的另一出彩处是用“entirely”来修饰了“surround”,使得滁州被崇山峻岭包围之势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出来。
对于“林壑尤美”这句的翻译,两个译本选用的动词也截然不同。杨译用了一个“boast”,词典里其释意为“(通常不指人)有(值得骄傲的东西)”,如:The hotel also boasts two swimming pools and a golf course.杨译选用“boast”说明“西南诸峰”有值得骄傲的尤美的林壑。而Giles用“be clothed with”则恰与词典中例句“The valley was clothed in trees and shrubs.”有着同工之妙,运用了暗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西南诸峰之上有尤美的林壑覆盖着。笔者认为这比杨的选词更高一筹。但Giles的翻译也不无错漏,似是因文化差异导致了理解上的偏差,而没有翻译出“壑(山谷之意)”。类似的误译在全文里面有几处,“琅琊”译为“Shangtung”,“亭”译为“kiosque”等,这些是译文失色之处。但是总体看来,Giles凭借其母语的优势,用词更为文雅地道(如翻译“渐闻水声潺潺”借用习语“within earshot of” 等),信手拈来,把欧阳公笔下的醉翁亭周遭的人物风情传达得形象到位。
(二)音美再现的对比
韵律之美之于中国古典文学是极其重要的,表现于诸如平仄、叠音、形声、押韵等等形式。《醉翁亭记》节奏明快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要重现音美,着实需要下工夫。
例2: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这句描绘出了滁州人熙熙攘攘、扶老携幼畅快游玩的场景。“负者”“行者”、“歌于途”“休于树”“前者呼”、“前者”“后者”都押尾韵,“伛”与“偻”、“提”与“携”韵母相同或近似,加上“……者……也”经典判断句式的运用,使得行文流畅,读来琅琅可诵,具有音乐和诗歌一般的韵律和节奏。
杨译文中“infirm” “ infants”、“calling” “answering”简单运用了头韵和尾韵;而Giles译文按照原文的断句,在句与句之间的韵律再现方面做出了更大的努力,“Burden-carriers” “travellers”、“shouts” “responses”、“hobbling” “children in”、“along” “arms”、“backwards and forwards”皆运用了押尾韵或押头韵的方式来弥补译文在韵美和谐方面与原文的差距。Giles译本还有一大特点:多用少音节词(单音节、双音节词),读来利落爽快。
Giles译文整体在韵律节奏上有一股洋洒轻快、欢快愉悦的格调。但散文翻译毕竟别于韵律感十足的诗歌翻译,穷尽各大译本,都没有在音美方面做到极致的。这里不赘述。
(三)形美再现的对比
所谓形美,许先生认为,主要体现在诗句长短和对仗工整方面应该尽可能做到和原文相似。在翻译中保持意美和音美已经实属不易,再在两者基础上传达出形美则更是加大了难度。欧阳公的《醉翁亭记》是诗句化的古典散文,里面包含有三、五、六、九字之骈,句式长短错落有致,行文流利潇洒,英译过程中也必然也要考虑到形美再现的问题。
例2这句原文运用了五字骈、三字骈,句与句之间有凝练对称的美感。按许氏“三美论”之说,原文的句子骈散结合,则相应的译文也要采用富于灵活性变化性的句式。
杨的译文读来有一种白话文般清晰活泼之感,对于原文语序也有所调整,把“滁人游也”放在了段首,可能是出于英语行文习惯的考虑,起到总括这段的作用。译文总体来说是原文内容及意境上的忠实再现,但句式较为冗长拖沓,有失原文形式上的美感。对于“前者呼,后者应”的对偶之句,杨译干脆做一句话翻译,变成了“前呼后应”。相比之下,Giles的译文则保留了和原文一样的结构。他临摹汉语的流水句式,选择不用连词而用分号将句子意义分层,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完全按照原文中的五字骈和三字骈相应地翻译成对仗的长句和短句,使得译文读上去轻快畅达,看上去怡然舒缓,再现了原文的形式美。再者,对于“歌于途”的翻译,Giles用的“sing their way”比杨译的“sing as they go”要文雅地道。本例只是Giles译本和原文形式美相呼应的一处代表。再如 “朝而往,暮而归……”杨译为“A man going there in the morning and returning in the evening”,Giles译为“Morning is the time to go thither, returning with the shades off night”,“朝而往”和“暮而归”是三字骈,形成对仗,杨译也直接把这两个分句缩减为一句“朝往暮归”,如他在前文中对“前者呼,后者应”合二为一的做法如出一辙,不仅有损原文的音韵,更是对原文形式美的破坏;而Giles根据原文的对仗形式,仍以两个分句处理,实现了原文的形式美再现。依此,Giles在骈句的翻译上实现了与原文在句子长短和对仗工整方面的一致。
三、结语
通过以上译例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两个译本在三美再现方面各有千秋,也存在失彩之处。作为深谙中国文化的杨夫妇,其译本基本做到了对原文意义的忠实再现,但是对音美和形美的传达有所欠缺。而Giles重视再现这篇古典散文的审美信息,尽管因文化差异有几处在意义的传达上出现了误译,但无伤大雅,总体上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美的视听享受。总而言之,“三美论”框架下,Giles的译文要略胜一筹,在更大程度上重现了这篇古典散文的意境美、语言美和结构美。
参考文献:
[1]Herbert A. Giles. Gems of Chinese Literature. [M].Shanghai. Belly and Malsy, Limited. 1922. P158.
[2] 罗经国.古文观止精选汉英对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 聂影影.古代散文英译的启示[J].英语教师,2014(12).
[4]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5] 许渊冲.三美·三化·三之,文学与翻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谢娟(1991–),女,江西赣州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