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汉乐府发展到建安时期,创作主体由民间转至以三曹为核心的建安文人群体中,随着创作主体的内缩,乐府诗歌的题材内容、抒情方式也有向内收缩的趋势,乐府诗变得更为精致和典雅,呈现出明显的文人化趋势,这种趋势在三曹的乐府诗创作中体现的最为明显。本文从题材内容和抒情方式两方面着手,对乐府诗体现出的文人化倾向进行具体阐述。
关键词:乐府诗;三曹;文人化;题材内容;抒情
一、题材内容
汉乐府诗歌取材广泛,多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忧时、苦役、思家、羁旅等皆有所涉及。
三曹乐府诗歌的选材对汉乐府有继承也有创新,其突破处的选材有向内收缩的趋势,由广泛的社会生活转向私人化的文人生活,具有鲜明的文人色彩。这种私人化生活的描写是多方面的。
(一)集会宴游
建安后期,政治相对稳定,文人们的宴集活动占据了日常生活的主要地位,以三曹为核心形成的邺下文人集团经常进行丰富的游乐宴饮活动,他们也不可避免地进行着与此相关的文学创作。曹丕和曹植常常把这样的生活状态写入诗中:
良辰启初节,高会构欢娱。
通天拂景云,俯临四达衢。
羽爵浮象樽,珍膳盈豆区。
清歌发妙曲,乐正奏笙竽。
曜灵忽西迈,炎烛继望舒。
翊日浮黄河,长驱旋邺都。
(曹丕《孟津诗》)
此诗从视觉(羽爵、珍膳等)、听觉(清歌、妙曲等)多角度多感官地描写宴会的繁华热闹,于良辰美景、歌舞燕乐、旨酒佳肴的展示中透露出浓浓的文人生活的氛围。
(二)文人兴趣
三曹也有一些体现文人特殊兴趣的诗歌,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却极具有代表性。这是建安文人乐府诗歌对汉乐府诗歌题材的一大突破。这种特殊的兴趣爱好极具文人生活的色彩,细致入微地展现了文人生活的风貌,比较典型的是曹植的《斗鸡诗》:
游目极妙伎,清听厌宫商。
主人寂无为,众宾进乐方。
长筵坐戏客,斗鸡间观房。
群雄正翕赫,双翘自飞扬。
挥羽激清风,悍目发朱光。
觜落轻毛散,严距往往伤。
长鸣入青云,扇翼独翱翔。
愿蒙狸膏助,常得擅此场。
诗人将整个斗鸡活动写得绘声绘色,“挥羽激清风,悍目发朱光”,鸡在相斗时的情态活灵活现,这种娱乐性的活动在文人的笔下具有了审美的价值,具有明显的文人化倾向。
二、抒情方式
汉乐府抒情一般比较直接,带有民风特有的朴实与爽快。此外,汉乐府一般取材于广泛的社会生活,描写的是普遍的社会现象,抒发的也往往是人类普遍的情感。
建安文人乐府诗的抒情方式在深度上由直白内缩为含蓄,在广度上则由人类普遍情感的抒发内缩为个人化或者个性化的心灵书写。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文人特有的心态导致,这种趋势的转变完全是不自觉的,是自然而然的文人心态流露。
(一)含蓄
在三曹的乐府诗中,含蓄抒情常常采用的方式是以景抒情,通过情与景的交融达到遏制情感的过度表达,使之具有一种委婉含蓄之美。在景和情处理上曹丕和曹植的乐府诗表现得最为典型,他们常常选用一些文人特有的意象,展现出体现了文人特有的审美化观照。
如曹植《浮萍篇》,描写失宠被弃后的无奈和伤悲,在铺叙主人公的心理时选取文人眼中的意象:“瑟琴”、“商与参”、“桂与兰”、“行云”,“纨与素”等,用“行云有返期”、“日月不恒处”、“悲风来入怀”委婉地表达感情,是典型的文人诗歌写法。 再如曹丕《丹霞蔽日行》:“丹霞蔽日,彩虹垂天.谷水潺潺,木落翩翩。”曹植《公宴诗》:“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等等,所选取的景物既有文人的文化内涵,又经过辞藻修饰的雅化过程,恰当地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意象精致,抒情含蓄,具有明显的文人化倾向。
(二)个性化
在个性化抒情方面笔者认为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曹植,这和他个人的身世之悲有很直接的关系。曹植有报国之志却不被重用,曹丕为帝后又饱受猜忌。曹植是痛苦的,这种个人的痛苦无人可诉,只有通过文学来抒发排解。于是,他选择了乐府诗,但是朝不保夕的忧患感决定了曹植必须要选择更为含蓄乃至隐晦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因此曹植多寄托之作。他在《吁嗟篇》中写:
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长去本根逝,夙夜无休闲。
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卒遏回风起,吹我入云间。
白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渊。慷鹰接我出,故归彼中田。
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宕宕当何依,忽亡而复存。
飘飙用八泽,连翩历五山。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
愿为中林革,秋随野火燔。麇灭岂不璃,愿与林叶连。
此诗通篇比兴为体,无一句不是写转蓬,而又无一句不是“自我形象”的写照。他以“吁嗟”命篇,借秋蓬飘飞无定的姿态,将一肚子积怨尽情宣渣,来悲叹自己不幸的遭遇。
这样的寄托之作还有很多,像《白马篇》、《浮萍篇》、《名都篇》、《种葛篇》等皆属此类。在这样的作品中,物既是他,他既是物,曹植在创作中完全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诗歌中的个人化色彩于三曹乃至整个建安文人群体中达到顶峰。
乐府诗歌的特色和发展趋势最终是由创作者决定,当创作主体向内收缩,由来源广泛的民间转到生活圈较为狭小的建安文人,它就势必要脱去一些俗气和失去浅显直白的语调,踏上雅化的征程,在建安文人的手中被精心雕琢,于无形中赋予浓厚的文人气息。三曹作为建安文人的核心,无疑把乐府诗这种文人化趋势展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王运熙,王国安.汉魏六朝乐府诗评注[M].齐鲁书社,2003.
[2]俞绍初.建安七子集[M].中华书局,2005.
[3]吕辛福.论阮籍五言《咏怀诗》的文人化特征[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夏玉娟.论建安文人乐府的发展与演化[D].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傅刚.论曹操的乐府诗写作.铜仁学院学报[J],2014(3).
[6]张振龙.建安文人的文学活动与文学观念.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D],2003.
[7]王淑梅.魏晋乐府诗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D],2007(5).
作者简介:孙倩,女,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2012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