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万勤
摘要:课程的改革,新课标的设置,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实施教学目标,必须保证“有效课堂”。教育工作者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教师不懈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形成探究、合作、对话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情境创设”“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学习情感”等方面,对如何进行有效课堂教学作出阐述。
关键词:数学课堂 有效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成绩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的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两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
一、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过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那么如何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数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时代气息,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作为教师,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学生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统计图》(可设计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运用所学的百分数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生活经验与年龄特点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依据不同年龄特点,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求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把握教学起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2.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重视让学生在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3.创造空间,保证参与机会
有专家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如何为学生创造出“五多”空间,教师要提前准备、精心设计,力保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发挥更大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设计能力、解题能力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1.不排斥接受学习
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在教师的讲解或指导下通过学习而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2.重视探究学习
“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度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引出测量工具“直尺”,可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的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四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学习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2)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3)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
四、重视学习情感的有效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情感,直接制约着学习的有效性。课堂中营造教学的和谐性,建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非返古教学。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形成探究、合作、对话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