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军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首要资源和核心要素,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为县域经济发展培养优秀技能人才的任务。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因此,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显得尤为紧迫。
一、抓师德教育,激励教师爱岗敬业
1.铸造“师魂”
“师魂”是教师的政治灵魂,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既教书又育人。教师的立场观点、政治态度、思想境界直接影响学生的未来和发展。因此,要始终把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放在首要位置,多途径、多渠道地对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同时,要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结合学校教师队伍的实际,通过讲座、讨论、竞赛等多种形式,让教师进一步端正思想,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2.培养师德
师德建设的核心是提升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师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教师培养成为“德师”。具体做法是“学规范”“重养成”“树典型”。“学规范”就是学习国家正式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让教师在学习中提高认识、明确要求;“重养成”就是开展以“铸师魂,树形象”为主题的系列师德教育活动,如每年都要开展的师生关系讲座、经验交流活动等,以改革师生关系为切入点,让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亲力亲为、感悟体会;“树典型”就是树立身边活生生的典型的人和事,发挥榜样的作用,把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作为首要任务。
二、灵活吸收技能型人才
目前,中职学校师资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在师资培训上不力。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培训主要是在校内进行,培训内容及方式方法缺少针对性,涉及面窄,培训层次不高,这些因素影响了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二是专业教师不足。许多学校大量招聘兼职教师,而对兼职教师的管理缺乏有效的制度、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兼职教师的素质要求。
因此,政府部门要尽量解决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及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企业身份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编制问题。同时,学校要对聘请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做好兼职教师的管理,灵活吸收技能型人才,从而解决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紧缺的问题。
三、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培养“双师型”教师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相关部门应建立并完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同时应出台相应政策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如给予在聘的“双师型”教师一定的岗位津贴,并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优先,以激励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培养“双师型”教师要下功夫。很多地方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仅仅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上级教育部门的任务。资格认证制度的缺失使得“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难以实现完善化和规范化。中职学校尤其是职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定一直采用普通中学的标准,许多地方还把中职专业教师职称的评定与普通中学放在一起,甚至存在重论文发表、轻实际应用研究的倾向,这些做法都难以提高专业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培养重点专业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是学校优质教育的支撑,是课改的“领头羊”,他们的专业发展决定着学校的未来,决定着学校质量提升的进程。所以,学科带头人要协助教研室搞好本专业的学科建设工作;要随时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并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及时提出修订教学计划的意见和建议;要及时了解各课程的教学情况,组织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对学校制定的各课程课标进行调整和修订;要加强对现有教材、自编教材的研究和修订工作,组织教师以“浅显易懂、适度够用”为原则开发好新编自编教材;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及时提出实验实训室的建设计划,学校批准建设后,要配合有关部门抓好实验实训室的具体建设工作;要加强技能教学模式下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总结工作。
五、加强校本培训
职业学校教师的校本培训是以教师所在学校为阵地,依据学校教育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充分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直接服务于教师、学生和教学,促进教师继续教育、终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教育培训形式。
校本培训所关注的不是客观层面的一般问题,而是教师经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它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在具体分析学校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教师自身的实际,探寻出解决具体问题的对策。校本培训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校、学生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满足了不同层次的专业教师对于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它跳出教学实践来审视教学,有利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专家、学者之间形成合作与发展的关系。
学校要建立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的制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提升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习激情,从而有效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教师只有不断追求自身素质提升和专业化发展,才能在实践中创造成功、体验快乐和实现自我价值。
(责编 陈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