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29年周作人的小女儿若子去世,在此事件上,一向自诩为少情热的周作人却做出了许多令人惊诧的动作。本文联系周作人二三十年代交接之时人生、思想转变,对此做一点解读。
关键词:周作人;若子的死;一切终将失败的悲哀
周作人一生育有三个子女,长子周丰一,长女周静子,次女周若子。1929年11月20日,若子去世。此后几日,周作人先后向友人与北大借钱,看棺木(百十元柏木材),于前院搭棚,订买纸汽车等冥物,请和尚念经放焰口,做铜牌墓碑,又请人写心经造像,大操大办,直至二十六日出殡。二十七日又印若子照相,并送亲友,二十九日往女师大看冰莹即送其一。此一阵乱后,在二十六日出殡后当夜,周作人写下了《若子的死》。这是一篇很奇怪的文章,正文只以47字简述若子的表字及生卒年,附记却写了470字,后又有收入《雨天的书》集中时所加关于若子遗影的简短说明。可是在这短短的文章中,周作人却可谓泣尽了心血。附记在详细记述了若子死时情状后说:
“我自己是早已过了不惑的人,我的妻是世奉禅宗之教者,也当可减少甚深的迷妄,但是睹物思人,人情所难免,况临终时神志清明,一切言动,历在心头,偶一念及,如触肿疡,有时深觉不可思议,如此景情,不堪回首,诚不知当时之何以能担负过去也,如今才过七日,想执笔记若子的死之前后,乃属不可能的事,或者竟是永久不可能的事亦未可知。我以前写《若子的病》,今日乃不得不来写《若子的死》,而这又总写不出,此篇其终有目无文乎,只记若子生卒年月以为纪念云尔。”
这种沉痛,虽为一般早夭爱女的人所常有,然而在周作人,却似乎更别有其意义。
实际上在此之前关于若子还有一件事情。
若子死前的1925年4月11日曾发过一次大病,后幸经诊治无事。周作人在发病后的第十一日,事态终于平静下来,4月22的雨夜提笔写了《若子的病》。若说后来若子的死,周作人终于无法写什么,只寥记表字及生卒年月,这一次却因为最终脱险,文章在详细追忆当时情状中便满含了一种喜惧参半、啼笑不敢之情,是一种含着热泪微笑着的对于老友的述说。看周作人自述自己的表现:
“这天下午因为病人想吃可可糖,我赶往哈达门去买,路上时时为不祥的幻想所侵袭,直到回家看见毫无动静这才略略放心。”
一生坚信科学与理性的周作人甚至出现这样的想法:“但是这病人竟从万死中逃得一生,不知是那里来的力量。医呢,药呢,她自己或别的不可知之力呢?”后虽否定了“未知之力”和“宗派的信徒”,而归结感谢“在人而不在自然”,亦可见其惊怖多深。
终于到了病后十一日,周作人告病在家,“在院子里散步,这才见到白的紫的丁香都已盛开,山桃烂漫得开始憔悴了,东边路旁爱罗先珂君回俄国前手植作为纪念的一株杏花已经零落净尽,只剩有好些绿蒂隐藏嫩叶的底下。春天过去了,在我们仿徨惊恐的几天里,北京这好像敷衍人似地短促的春光早已偷偷地走过去了”。一向情感含蓄的周作人竟也发抒了一回:“这或者未免可惜,我们今年竟没有好好地看一番桃杏花。但是花明年会开的,春天明年也会再来的,不妨等明年再看;我们今年幸而能够留住了别个一去将不复来的春光,我们也就够满足了。”
周作人仿佛从一条幽暗的昏乱的隧道里跌撞走出来,见到了外面明朗晚春的世界。
又在周作人上述感谢“在人而不在自然”的人中,日本医生山本在列,并想到起四年前自己西山养病为治疗勒膜炎的劳苦。
可正是这位医生,在1929年若子死后,却得到了周作人近乎丧失理智的攻击。其先在《华北日报》发文控诉,又郑重作《日本医师误诊杀人请求处分的呈文》呈北京特别市卫生局局长,以发泄并搞臭山本名声,虽明知这些都没什么用。此时的周作人不仅去《雨天的书》很远,即与前此在女师大风潮中的表现亦所差太大。
更有据俞芳回忆,周作人甚至在若子死后,要在八道湾住宅内为其铸造大铜像。
我们理解周作人失去爱女的悲痛,然而考察他平日对于人事、对于家人,似乎并无怎样热烈的情感,其且明确主张对于情热的反对,表示自己是少情热的人。然而若子前后的病与死,却使他做出这样大的反应,似殊为奇怪。1924年周作人已经写出《教训之无用》,开始由对于民众与历史的热烈的欲有所作为,转向贵族式的冷眼的远离。在这个情形下周作人感到了个人的孤独,一种陷入无边冷寂深渊的恐惧感悲哀感。此时的周作人唯有抓紧自己身边的人,来划分自己与他人的限界,以使自己不入于他所失望与恐惧的那大群中间,作为自己在世间存有而不落于深渊的证明与保证。周作人以恐惧的贵族的身份看视一切,于是发现满世界的愚昧、狂妄、黑暗,终于发生一种一切终将失败的悲哀。而此时作为最亲近的女儿的病与死,必然引起周作人的恐慌。若子发病死前后周作人先后写了“三礼赞”,《娼女礼赞》发表于3月25日,《哑巴礼赞》作于11月13日,都在若子发病的11月16日之前,只有《麻醉礼赞》是作于若子死后十天的11月30日。比较三文的内容,前两篇都是对于社会的冷讽,后一篇却说到对于人生的解决,归结到醉生梦死是人生最上的生活法,话说得极凄苦。最末说:“——所苦者我只会喝几口酒,而又不能麻醉,还是清醒地都看见听见,又无力高声大喊,此乃是凡人之悲哀,实为无可如何者耳。”可知若子之死对于周作人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作人: 周作人日记 (影印本) · 中册 [M]. 大象出版社,1996 .
[2] 俞芳: 《谈谈周作人》 ,收孙郁、黄乔生编 《回望周作人 · 知堂先生》 ,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4 ( 1 ).
作者简介:李金龙(1989–) ,男,河南信阳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 2013 级硕士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