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灵魂,决定了教学的起点与归宿,影响了教学实践的全部。然而,缘于英语教学实践中理性指导的匮缺和一线教师中经验主义错觉的自欺欺人,现实教学中英语教学目标设置混乱失当、误读损伤了英语学科教学的意义价值。本文在分析厘清英语教学目标设置现状的基础上,倡导教育理性,回归课程标准,并努力建构基于课标的英语教学目标设计。
【关键词】英语教学;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育理性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8-0038-03
【作者简介】尹刚,南京市中华中学(江苏南京,210019)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在读。
一、引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教育部,2001)
基于这样的原点思考,我们就清晰地理解了教学的起点与归宿其实就是目标。没有清晰的目标意味着我们会有不知为何而教的盲目实践,意味着我们会有难以把握教什么的方向困惑和不知怎样教的本领危机。毫无疑问,当我们回到原点的时候,我们清晰地发现了教学目标的源头活水:国家课程标准和英语学科课程标准,它们是指导英语教学实践的基石。具体说来,国家课程标准是从学科的角度回应国家教育目的的落实情况,即学科的育人价值问题;而英语学科课程标准则在体现国家意志的基础上,整体、系统、分层地设计了英语学科的价值追求。因此,回归基于国家课程标准与英语学科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置是回归教育理性的应有之义与必然选择。
然而,现实教学生活中许多教师“奔走在教育突围的迷津中”(吴刚,2013),旧有的已然忘却,新建的依旧迷茫。具体到英语教学研究中,因为理性教研评价的缺位,部分教师要么人云亦云,要么以偏概全,教学目标的设置混乱不清。部分学校英语教师教学研究意识淡薄,感性思维浓厚,教育理性欠缺,而原点概念的混淆与迷失必然导致教学实践的混乱和低效,严重损伤了英语学科教学的意义与价值。因此,规范并改进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目标设计迫在眉睫。
二、英语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
1.遵循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原则。
教学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1956)在芝加哥大学提出的目标分类法是教育目标设置的黄金法则。其巨大启示在于:一是教学目标设计应该是从简单逐渐发展到复杂;二是我们应依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分层次设计基于目标的学习任务。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在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分成:(1)知道(知识)(knowledge);(2)领会(comprehension);(3)应用(application);(4)分析(analysis);(5)综合(synthesis);(6)评价(evaluation)。其对应的问题分别是认知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分析性问题、综合性问题、评价性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的设计上应该坚持从易到难、分层设计的原则,把握学生认知规律,科学系统建构。
2.遵循彼得·德鲁克的SMART原则。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1954)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提出目标制订的“SMART”原则,自问世以来在学界得到广泛推崇和运用。“SMART”由S、M、A、R、T五个字母组成,分别对应五个英语单词Specific,Measurable,Attainable,Relevant,Time-bound。英语教学目标制订同样必须遵循SMART原则,即:(1)目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2)目标必须是可测量的(Measurable);(3)目标必须是可达成的(Attainable);(4)目标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Relevant);(5)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ound)。
3.遵循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
2011年版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这一重要理念。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学习的工具、思维的工具。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体现在英语是国际交往和文化科技交流的重要工具,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工具,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训练思维方式的工具。就人文性而言,作为基础教育的英语课程凸显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理念和精神。英国语言学家Vivian Cook认为,学校的英语教育分为“外在目标” (external goals)和“内在目标”(internal goals)。外在目标是实用的语言运用目标,而内在目标关注的是学生的内心世界等自身的素质。这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既要关注其外在目标——语用工具,又要其关注内在目标——人文价值。
三、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典型案例分析
1.教学目标面面俱到,目标泛化。
案例一:牛津高中英语M2 U3 The curse of the mummy
(1)Knowledge objectives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usual words and phrases in the text.
(2)Skill objectives
Predict the contents of the passage.
(3)Emotion,attitude and value
Get interested in the culture of ancient Egyptian culture and the riddles in the world.
设计者确定了“三维目标”,貌似面面俱到,却忘记了知识、技能、情感的目标隶属于课程目标的范畴,而作为课程目标下位的课时教学目标,如果仅仅如此机械简单地套用“理解”“预测”这样的概念而不细化,往往会流于空泛,不具体,难操作,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本课讲述的是埃及金字塔中木乃伊之谜,如果要避免目标泛化,就必须在目标的制订上密切联系课文主题,如,将知识目标实化为“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usual words and phrases about exploration and ancient Egypt”;技能目标具化为“Predict the contents of the passage based on the title and the first paragraph”;并设计一教学任务“Conduct an interview in pairs as instructed ”作为载体来落实学习目标。
2.教学目标倾斜失衡,目标窄化。
案例二:牛津高中英语M2 U1 Tales of the unexplained
By the end of this lesson, you will be able to:
(1)analyze statistics that are gathered from graphs.
(2)draw conclusions and make suggestions through the statistics.
图表分析及写作的确是目前江苏高考考试说明中强调的一个考点。我们从来不反对教学与考试评价挂钩。我们反对的只是机械地“考什么教什么”,盲从于高考指挥棒,变成考试的奴隶。本案例将Task中Doing a survey窄化成其中的一个步骤analyzing statistics,仅仅着眼于简单的数据分析,忽略了前面questionnaire的制作、interview的开展以及后面report的产生之间的系统关联性,忽略了输入和输出的耦合共生的意义,忽略了以此为载体引导教育学生在当下大数据时代数据采集、分析、运用的方法、意义及价值。
3.教学目标表述含混,目标虚化。
案例三:牛津高中英语M8 U1 The written world
By the end of this lesson,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1)get to know more about Charles Dickens.
(2)learn to appreciate the charm of literature.
本案例在具备前面两种典型不足的基础上,表述更为空泛,仅仅是更多地了解狄更斯和学会欣赏文学的魅力。因此,有三个问题必须解决:一是这节课学不学知识?知识目标要不要?二是布鲁姆在其目标分类的理论中明确提出了结果性目标尽量沿着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的路径拾级而上,我们的目标制订能否规避?若不能为何不呈现?三是了解狄更斯的哪些方面?怎样了解?意义价值何在?如果设计者对以上问题避而不答,目标设计虚无缥缈,那么我们所谓的对大师的认知,对文学的赏析无疑便成了镜中之花、水中之月。
4.教学目标主体不清,目标固化。
案例四:牛津高中英语M6 U1 Laughter is good for you
(1)To enable students to use the new words in the reading.
(2)To help improve students writing on what weve learned.
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即教与学的目的与归宿都聚焦于学生学习的习得与生成。教学目标的制订也是如此,以学论教是教学目标制订的铁律。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旧有“教师中心论”的惯性让有些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就会站到教师的立场上要求、“帮助”学生,越俎代庖。本案例中,制订的教学目标和SMART原则毫无关联,specific,measurable,attainable,relevant和time-bound均无从谈起。唯一固化的是教师在“使得学生做什么,帮助学生学什么”的过程中对自身控制教学的迷恋与不舍。
5.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脱节,目标异化。
案例五:某校好课评比,自选阅读材料:Working Together
By the end of this lesson,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1)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2)conclude each part with key words.
(3)think critically when expressing their views on the relevant topic through group discussion.
根据前面四个案例的分析,本案例制订的优劣已经不言自明。本案例中所选材料源于2008年江苏高考英语试卷中的任务型阅读材料,讲述的是team work的价值。本课授课对象为入学3个月的高一学生。“制订英语课时目标一般有三个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王斌华,2014)因此,这里面就隐藏了一个先天性的“硬伤”,即,高考的语篇材料虽属精品中的精品,但让高一新生在事先无预习的前提下用一节课完成全部预设的阅读任务是否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此外,本节课中,教师结合主题设计了一个叫“棉花糖挑战”的教学活动,需要一个四人组成的团队,将20根意大利面条、一根胶带、一段绳子和一块棉花糖搭建成最高建筑。哪个小组完成并且建筑最高者获胜。应该说,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做中学”(learn by/in doing)来感知刚刚学到的人生哲理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创意。学生兴趣盎然,动手动脑,但过程中鲜有英语的交流讨论,10分钟过后棉花糖之塔尚未建成,下课铃声已响起。教师原先设计的让学生英文介绍建造过程、人生感悟等等均化为乌有。显而易见,“棉花糖挑战”的活动是为了team work的语言学习服务,但因为教师教学设计中目标和活动的定位不清,活动喧宾夺主,导致教学时间浪费,教学目标异化。
四、结语
“一种完整的教育教学活动至少要回答以下四个核心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只有这四个问题具有逻辑和行动上的一致性,才能说该教育教学活动是完整的、专业的。”(崔允漷,2009)教学目标设计是对英语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是教学设计的灵魂所在。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凡事预则立”,没有目标设计就不会有完整专业的教学活动。教师只有明白了“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才能明白“教什么”“怎么教”,这是课程论中的因果定律。“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涉及目的问题,而“教什么”“怎么教”涉及手段问题。明白并理解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多少、怎么教可以说是衡量教学活动专业与否的四把尺子。
在大数据时代,教育理性至关重要。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要以研究者的态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教育经验,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追问,规范并优化以教学目标为灵魂的教学设计并智慧实践。
【参考文献】
[1]吴刚.奔走在迷津中的课程改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11(04).
[2]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王斌华.英语课时目标研究[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