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旗红+余佩霞
【摘 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关键问题是应该怎样去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试从淘金式这种风格的思维方式入手,以高中历史学科相关案例为依据,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略作探讨。
【关键词】高中历史;淘金式思维;批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8-0014-02
【作者简介】1.冯旗红,浙江省宁波第二中学(浙江宁波,315010)教师;2.余佩霞,宁波市姜山中学(浙江宁波,315191)教师。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M. Neil Browne 和Stuart M.Keeley在《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一书中提出了两种思维风格: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两种思维风格对比如下表。
从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海绵式思维类似于海绵对水的吸收,强调知识的获得;淘金式思维不断地质疑辨析,强调与知识积极互动,批判性地接受信息。这两种思维虽然各有优点,如果只要发展应试能力,学生只需要去接收信息并重复记忆,那么运用海绵式思维就可以应付了。但如果要能够对接收的信息进行质疑、辨析并做出评价,使思维具有批判性特征,那就需要运用淘金式思维去延伸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目标看,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在平等的教学环境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多为听话的孩子。如果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已经习惯了海绵式的思维,那么到了高中改变学生原有的思维习惯就显得尤为迫切了。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一开始就告诉学生:他们必须学会批判,学会质疑。对高一学生,第一堂历史课就要告诉他们: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思维,历史思维的重要特征就是批判性,这是学好历史的重要条件。怀疑与批判是他们自己在今后学习、生活中不断进步的动力,没有怀疑和批判,人们永远都只见苹果落地而不知万有引力,也就没有科学和社会的进步。
长期以来,传统的“传授式课堂”是一种以教师绝对权威和主导为特征的师生关系,往往造成学生的被动、盲从等心理,这正是学生批判性思维养成的大忌,也是“创新”之大忌。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要让学生从师生关系中体验到独立、自由、尊重、信任和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师生课堂活动的关系,可以制定以下教学环境营造的指标:①给任何学生发言机会;②耐心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③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④引导学生补充、完善自己和他人的不全面的意见;⑤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多角度思考问题;⑥允许学生对教师提出建议和批评。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努力依照指标的要求创设课堂教学氛围,久而久之,学生就有了一种独立的意识,然后就会渐渐养成批判质疑、提出问题的习惯,那么批判性思维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就能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二、在历史知识教学中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为学生创设一个心理自由、安全的课堂氛围,这仅仅是培养学生提出批判性问题的第一步,在历史知识教学中,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淘金式思维去提出有价值的、批判性的问题,并回答问题,“主动发现最有意义的论点和观念并评价”,对历史概念进行辨析,对历史过程进行逻辑推理,对历史结论进行反思。如人民版教材关于“冷战”的叙述: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了“铁幕”演说,实际上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杜鲁门主义”,它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为什么“冷战”开始的标志不是“铁幕”演说而是“杜鲁门主义”呢?教师以上述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对什么是“冷”、什么是“战”概念的辨析,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从而发表他们自己的看法。
历史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同一历史现象,站在不同的立场往往会作出不同的评价。2014年浙江省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有这样一道历史试题:
“对拿破仑的评价,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主张:①杰出人物是时代的产物,又反作用于他所处的时代;②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③区分人生不同阶段,动态评价;④区分不同活动领域,全方位评价。”如果请您评价拿破仑,您会更注重哪种主张?请结合历史事实扼要展开。(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这道试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史证意识,实际上也渗透了对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评价方法,即对历史要进行多维视角的思考和解读。反之,面对不同的结论,要人们理性反思,应依据史料合理地对历史做出评价,这正是批判性历史思维的意义所在。2013年浙江高考历史试题则是要求考生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概括1750—1850年西方历史发展的特征,考查的同样是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
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进行多维度的考察,一是确定考察的视角,二是反复训练,三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罗斯福新政”为例,用多元史观来解读“罗斯福新政”有助于学生完整、准确地认识这一历史事件:其一是从全球史观角度解读,“罗斯福新政”不但使美国经济走出了低谷,而且对其他国家也产生了示范效应。教师还可以把“罗斯福新政”、苏俄的新经济政策进行比较,以此说明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其二是从现代化史观角度解读,“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运行机制,“罗斯福新政”还大胆借鉴社会主义的长处,用改革的方法挽救了资本主义危机。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另外,我们还可以从社会史观角度解读,“罗斯福新政”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从生态史观角度解读,“罗斯福新政”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可持续发展。多维视角解读历史,一方面,使学生领略思想解放的快乐;另一方面,使学生既可以看到别人思维中的闪光点,又有自己的决断,从而不断延伸自己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批判性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经过日积月累的反复练习才能拥有并熟练运用。如果学生习惯于运用淘金式思维,反复地深入思考问题,提出批判性问题并做出多角度的评价,那么他们的思路就会开阔、灵活,见解就更深刻、新颖,也就越容易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对此教师首先需要提高自己,有丰富的学识,有开阔的视野,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间接习得批判性思维的途径,让课堂成为学生大脑的练兵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成就学生,实现培养现代社会创新人才和合格公民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尼尔·布朗,等.学会提问[M].吴礼敬,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2(01).
[4]孔令翠.试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