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帅
(中国人民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北京 100872)
近十年中国内地秦统一研究的学术地图分析
韩 帅
(中国人民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北京 100872)
文章采取可视化方法,绘制出中国内地近十年秦统一研究的学术地图,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秦统一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脉络。首先是秦统一论文的基础情况分析,包括论文数量、论文基金情况、论文主题内容等。其次是秦统一论文的发表载体和作者情况分析,包括发表载体和作者单位出现频次分析、作者单位类型分析、不同地域的作者单位数量和发表数量对比分析。最后是高频关键词分析,关键词是论文观点与思想的凝练,通过关键词的共现情况,可以看出:秦政治制度成为秦统一研究的重点,法家代表人物成为研究的“热点人物”,学者们重视运用简牍材料和比较研究法,注重对秦文化的探讨。
秦统一研究;学术地图;文献综述
秦的统一,对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东方文化的进程以及世界史的格局,也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中国内地近十年与秦统一有关的学术论文为研究中心,尝试引入近年来在多个学科领域中广泛应用的可视化方法,将文献数据信息转化为可视化图像,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地图慧等软件绘制近十年秦统一研究的学术地图,[1]从一个新的视角展示这一主题的研究现状。
本文所搜集的与秦统一有关的学术论文,内容涉及秦统一的具体进程、秦统一的实际规模、秦所以能够实现统一的真正原因、秦统一之后帝制形成的历史影响和世界史的意义、秦统一形式与秦短促覆亡的内在关系等;采集来源包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报纸论文、会议论文。
(一)秦统一论文的数量分析
图1所示为近十年的秦统一论文数量与秦汉史论文总数量的示意图。其中,柱形图表示秦统一论文数量(主坐标轴),曲线图表示的是秦汉史论文总量(次坐标轴)①秦汉史论文的总数量参考《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至2013年的《秦汉史研究综述》,2014年的秦汉史论文数量为笔者统计。。近十年共采集秦统一论文670余篇,从图1可以看出,2007年、2009年、2011年和2013年是秦统一研究的高峰,数量在80篇左右;2006年数量最少,为37篇。秦汉史论文总量在2008年达到峰值,为830余篇;2012年最低,约为400篇。从年度秦统一论文占秦汉史论文总量的比重看,2009年和2011年比重较高,在15%~16%之间;2006年所占比重最低,为6.6%。
(二)秦统一论文所涉基金项目分析
秦统一论文中,涉及基金项目的论文共80篇,基金论文占全部秦统一论文的11.9%。其中,涉及一种基金的论文有66篇,涉及两种基金及以上的论文有14篇。这些基金论文按照管理机构分为国家级、省部级、高校级等类。
按照论文标注的第一基金来看,如图2所示,省部级所占比重最大,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占据省部级项目的近40%,发表秦统一文章较多的如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秦汉时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碰撞交融关系研究”。国家级项目主要是国家社科基金,发表秦统一文章较多的有“秦国崛起原因的责任伦理角度研究”、“秦统一及其历史意义再研究”、“先秦法家在秦汉时期的发展与流变”、“秦早期历史及其文化形态研究”等。
(三)秦统一论文主题内容分析
将秦统一论文按照主题分为八类,按照所占比例的多少依次为:政治、思想、法律、文化、综论、经济、军事和民族。其中,政治类和思想类主题占比较高,政治类主题主要涉及秦朝的政治制度,其中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制度、官制等尤为关注。法家思想与秦朝的盛与衰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学者对思想类主题的研究偏重法家思想,学者在法家思想对秦国发展的影响、法家思想与秦王朝灭亡的关系、法家思想中的功利主义倾向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秦朝“以法治国”,不少学者以秦法律为研究主题,探讨时注意利用简牍资料。在文化方面,学者主要探讨了秦文化特征、秦统一中的文化因素、秦与楚齐文化的对立与联系等。如图3所示,军事和民族这两个主题占比在10%以下,尤其民族所涉文章最少,学者主要侧重于民族融合对秦国争霸天下的影响,可见这一主题还有不少值得开拓的地方。
(一)发表载体和作者单位出现频次分析
统计发表秦统一论文的载体和发表秦统一论文的作者单位(第一作者的第一单位),利用Ucinet软件将出现3次以上的载体和单位制成图4。出现频次越多,离中心越近,图标越大,依据出现频次的分布特征,图4由中心向外出现频次分为20、10、6、3四个区间。
在出现频次为20以上(包括20)的第一区间内,有三所高校和一种期刊:中国人民大学、郑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安财经学院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发表秦统一文章数量居首,其国学院和历史学院的教师是发表秦统一论文的主要力量,如国学院王子今指出秦统一可以理解为规模更宏大、意义更深远的统一,秦实际上统一的意义不仅仅是兼并六国,又有以北河和南海为方向的军事进攻成就。[2]郑州大学文章数量位居第二,如文学院王保国认为战国时期秦国统一策略灵活多变,各代国君依据国力状况和外部形势确定不同的统一策略,加速秦统一全国的进程。[3]陕西师范大学的历史文化学院和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对秦统一主题贡献较大。《西安财经学院学报》在期刊中位列第一,其特色栏目“秦文化与经济”对秦文化的特质、秦朝政治制度的历史地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也说明学术期刊的特色栏目在聚集秦统一论文上的重要作用。
在出现频次为10~20(包括10)的第二区间内,共有山东大学、西北大学等六所高校和《秦汉研究》《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等四种期刊。山东大学的孟祥才指出秦统治者有意识地对东方六国文化进行整合有两次,一次是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成为统一帝国的理论基础;一次是统一六国后的文化专制主义,成为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4]西北大学的徐卫民认为把秦的速亡归结于秦用法家思想统治是缺乏依据的,秦的灭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与秦始皇过度的赋税徭役和用人不当都有关系。[5]《秦汉研究》是中国秦汉史学会以书代刊形式出版的会刊,从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文化风格等角度对秦统一进行了探究,如薛瑞泽指出秦人农商并重的发展模式对关中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统一全国都有重大影响。[6](P59~65)《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的“秦汉文史研究”栏目别具特色,如梁中效指出商於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支撑点,商於之争是秦、楚盛衰的重要转折点。[7]在出现频次为6~10(包括6)的第三区间内,共有北京大学等17所高校、《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四种期刊和一家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除历史系外的其他院系也发表了秦统一论文,呈现出跨学科特色,如经济学院的周建波等尝试建立数理模型,探讨战国时期军功爵制的功效,从经济学视角揭示秦统一天下的制度根源。[8](P333~350)在出现频次为3~6(包括3)的第四区间内,有首都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19所高校,《管子学刊》、《南都学坛》等20种期刊,一家报纸(《光明日报》),一家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一家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二)作者单位类型分析
通过对作者单位类型的分析,可以发现来自高等院校的作者占85%,是秦统一研究的“重头”。依据高等院校的办学层次,专科院校所占份额不足4%,本科院校占96%以上。根据高等院校的主管部门,又可细分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其他中央部委直属高校、省属高校、市属高校、教育厅直属高校。如图5所示,省属高校和教育部直属高校所占比重较大,发表秦统一论文较多的省属高校如郑州大学、苏州大学和内蒙古大学;教育部直属高校如中国人民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
除高校外的其他单位仅占15%,大致分为社科院、博物馆、独立研究所/中心、政府、中学、军队院校/研究机构、党政干部院校和出版单位八类。其中社科院占据微弱优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秦统一论文较多。博物馆中的主要研究力量来自陕西历史博物馆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三)不同地域的作者单位数量和发表数量对比
根据发表秦统一论文的不同地域发表数量和单位数量制成图6,颜色越深,说明该地域发表秦统一论文的数量越多;圆圈越大,说明该地域发表秦统一论文的单位数量越多。
从图6可以看出,除北京外,发表数量较多的陕西、河南、山东、江苏、湖北五省都聚集在中部和东部地区,秦统一研究实力较强,而西部地区发文量很少。陕西省单位的发表数量位居第一,发表论文93篇,单位数量34家,发表论文较多的单位有陕西师范大学、宝鸡文理学院和西北大学。宝鸡文理学院名列前茅与王兴尚教授有密切关系,其发文占据宝鸡文理学院秦统一论文的1/3强,如《论文化权衡与大国崛起——从秦国崛起说起》一文,认为被看作软实力的文化在一个国家崛起中具有权衡作用,以秦国崛起为案例,论述了文化权衡对国家战略决策和战略意志的影响。[9]
北京和陕西的论文数量不相上下,但单位数量却比陕西省少了11种,这说明北京发表秦统一论文单位的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三所高校的论文数量占北京发表总数的半数以上。山东、江苏、湖北三省也属于集聚程度较高的地方。而辽宁、吉林、甘肃三省相较内蒙古自治区而言相则属于发表文章单位较分散的类型。
关键词是论文观点与思想的凝练,是文献计量研究的重要指标。通过对秦统一论文关键词的统计,共收集到1615个关键词,经过统计排序和同义词合并,利用文献分析软件Bibexcel,取出现10次以上的高频关键词构建关键词共现分析矩阵,用Ucinet 绘制成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见图7。
图7中一个节点表示一个关键词,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有共现关系,连线越粗,共现次数就越多。“秦朝”“秦国”“战国”“秦统一”“秦始皇”等连线较多,且位于网络的中心位置,应与这些是秦统一研究基础、宏观的关键词有关。
(一)秦政治制度成为秦统一研究的重点
图7中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制”等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联系密切,这说明与政治制度相关的内容是秦统一研究的重点。如赵沛认为秦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以高度集权和全面的国家操控为特征,秦国的政治文化是以臣民无条件服从君主意志为核心的政治理念,后者在客观上与高度集权的国家经济体制相适应,保障和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强化了国家动员能力,使秦国在统一战争中取得巨大的实力优势。[10]曹胜高指出从社会动因来看,秦以峻急之法行郡县,彻底打破了分封制所形成的六国贵族的利益,成为秦亡的重要原因。[11]高海云也从统一郡县的角度分析秦朝短命而亡的制度史原因。[12](P234~240)还有的学者对秦王朝速亡于“专制”的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
(二)法家代表人物成为研究的“热点人物”
从图7可以看出,韩非、商鞅、李斯这三个在秦统一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成为“热点”,与“法家”“法治”连线较粗,说明共现的次数较多、关系紧密。学者研究韩非,多从其法律思想、管理思想、重刑思想、法术势思想等进行探讨;与商鞅相关的“商鞅变法”、《商君书》、“耕战”“重农抑商”等在关键词中出现频次也较高,学者们从商鞅的治民思想、霸权思想、农战政策等探讨与秦国崛起的关系;通过对李斯功过和政治思想的述评,分析秦朝兴亡的原因。[13]如李禹阶指出虽然商鞅、韩非国家思想及“法”理念适应了秦国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其中存在的国家政治目标的狭隘性、法律上的工具趋向与刑治精神、伦理上的道德贬黜倾向和经济上的国家极端干预思想,由此形成了秦代国家统治思想体系中的系统性、结构性矛盾与缺陷仍然使秦王朝二世而亡。[14]李春林基于秦国崛起的大背景探讨了商鞅的国家间政治思想是如何作用于秦国的崛起称霸以及如何帮助秦国实现大一统。[15]杨玲认为关于法家思想在秦国及秦王朝的具体实践和影响的文献并不是很多,《史记·李斯列传》正弥补了这一缺憾,她据此分析李斯、赵高、秦二世对法家思想的接受,进而探讨法家思想在秦国和秦王朝的政治运作中所起的巨大作用。[16]
(三)重视简牍资料和比较研究
图7中,“秦简”和“比较”是两个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说明了学者在研究方法上对“二重证据法”和比较研究法的重视。“秦简”与“秦律”“君主专制”“法家”“法治”“郡县制”“农业”等关键词都有共现,说明学者在研究与秦统一的相关问题时有意识地运用简牍资料。如高崇文认为秦对楚的兼并战争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借助秦简等证实黔中郡之东,还有楚洞庭郡并没有被秦占领,直至公元前223年秦将洞庭平原至湘西武陵山区重置为洞庭郡,最后完成对楚的统一大业。[17]黄兆宏、葛姗姗以出土秦简为中心,从秦国的军事训练、作战管理、物资保障等问题考察了秦军事制度,秦建立起虎狼之师吞灭六国与其完备的军事管理制度关系密切。[18]
学者们在进行对比时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首先,秦皇汉武政策对比,如孔宇和魏峰的学位论文从指导思想、实施目的、社会效果等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文化政策异同。[19][20]其次,秦国和其他诸侯国的对比,如齐廉允对齐亡秦兴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进行对比,[21][22]胡克森对比了秦、晋的法家文化,[23]任中义对比了战国七雄的对外战略。[24]最后,商鞅、韩非、吕不韦、管子等人的思想对比,如汤新祥、张雪梅对比了商鞅、韩非的法治思想,指出秦朝之所以成于法家败于法家,是因为商鞅和韩非两位法家代表对政治和谐在法治走向公平过程中的价值认识和处理方式不同,即在法与权、君与臣、治与力三对关系的处理上出现重大分野所致。[25]
(四)注重对秦文化的探讨
从图7可以看出,“秦文化” 与“民族融合”“秦人”“功利主义”“商鞅变法”“秦统一”“法治”“中央集权”等都有共现。学者们从不同方面揭示秦文化的特征和影响,从中探寻与秦之兴亡的关系,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
第一,注重对秦文化特征的探讨。如王子今在《秦文化的超地域特征和跨时代意义》中指出从空间和时间的视角进行考察可以注意到秦文化超地域的特征和跨时代的意义,总结了秦文化中有积极意义的成分,认为有必要全面总结秦统一的原因,还应当关注秦人接受来自西北方向文化影响的情形。[26]《西安财经学院学报》也发表过多篇关于秦文化特质分析的论文,如王客西《从秦的兴亡看秦文化的特质》、[27]黄栋法《秦文化重要特征探析》[28]等,王客西认为秦文化对秦的崛起起到了积极有力的推动作用,完成全国统一后的秦文化虽因统治者的背离而有所异化,但主流精神仍是不容否定的,且继续发挥着积极的历史作用。
第二,秦文化在变革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如王绍东指出秦在对游牧文化进行积极吸纳的基础上,又对以游牧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改造和整合,这种富于进取精神和征服欲望的“虎狼文化”更能够适应竞争的需要和统一战争的需要。[29]杨瑾认为秦人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移风易俗运动——商鞅变法和秦始皇“匡饬异俗”,前者产生了以“功利”“尚武”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精神,对统一中国起了决定性作用;但后者分化瓦解了文化改造运动阵营的力量,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30]
通过对近十年秦统一论文的学术地图分析,直观呈现了秦统一研究现状,从中可以得到不少的启示,如秦统一研究中与军事和民族主题有关的内容可以进一步加强、学术期刊的特色栏目对同主题优秀论文的集聚起着重要作用等。本文的研究对象仅限于秦统一学术论文,可以尝试将此种可视化方法进一步扩到大与秦统一研究相关的图书,还可以考察作者的科研合作关系、引证关系等,以期对理清秦统一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学术布局有所助益。
[1]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2014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期刊学术地图研究报告[N].新闻出版报,2015-03-31.
[2]王子今.秦统一局面的再认识[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3]王保国.战国时期秦国统一策略的演变[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4]孟祥才.论秦文化对东方六国文化的两次整合[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5]徐卫民.法家思想与秦王朝灭亡关系新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6]薛瑞泽.周秦时期从重农到农商并重的演变[A].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咸阳师范学院.秦汉研究(第六辑)[C].西安: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7]梁中效.论秦、楚商於之争[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5).
[8]周建波,张博,周建涛.秦军功爵制的经济学分析——兼论秦军功爵制功效何以远超六国[A].经济学(季刊,第13卷第1期)[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9]王兴尚,王曦璐.论文化权衡与大国崛起——从秦国崛起说起[J].齐鲁学刊,2014,(5).
[10]赵沛.秦国的政治文化与国家集权经济体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3,(6).
[11]曹胜高.强置郡县与秦之骤兴骤亡[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12]高海云.统一郡县制与社会矛盾的集中——秦朝速亡的制度史分析[A].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咸阳师范学院.秦汉研究(第四辑)[C].西安: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
[13]宋立恒.对统一后的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再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14]李禹阶.论商鞅、韩非的国家思想及“法”理念——兼论商、韩法家理论的结构性缺陷[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15]李春林.秦国崛起背景下的商鞅国家间政治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2011.
[16]杨玲.从《史记·李斯列传》看法家在秦的接受[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17]高崇文.从考古发现谈战国时期秦楚关系[A].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秦俑学第七届年会会议论文[C].2009.
[18]黄兆宏,葛姗姗.秦军事管理制度——以出土秦简为中心的历史考察[J].长治学院学报,2013,(5).
[19]孔宇.秦皇汉武文化政策之比较[D].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6.
[20]魏峰.秦始皇、汉武帝文化政策比较研究[D].安徽大学历史系,2007.
[21]齐廉允.齐亡秦兴的政治制度因素探讨[J].管子学刊,2011,(2).
[22]齐廉允.齐秦两国军事制度之比较[J].管子学刊,2010,(2).
[23]胡克森.秦、晋法家文化之比较[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4]任中义.战国七雄对外战略比较研究[D].郑州大学,2011.
[25]汤新祥,张雪梅.成也法家,败也法家——商鞅、韩非法治思想异同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26]王子今.秦文化的超地域特征和跨时代意义[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7]王客西.从秦的兴亡看秦文化的特质[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5).
[28]黄栋法.秦文化重要特征探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5).
[29]王绍东.论游牧文化对秦文化的影响与秦对游牧文化的整合[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30]杨瑾.移风易俗对秦文化变革的影响[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1).
〔责任编辑:李 官〕
The Academic Map of China Mainland’s Research about the Qin Dynasty Unifying China in Recent Ten Years
HAN Shuai
(Research Center f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valuation,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872,China)
By the visualization method, this paper draws an academic map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skeleton of study on the Qin Dynasty unifying China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 the basic analysis about the papers of the Qin Dynasty Unifying China, including the quantity, fund and content. Second, the publication vehicle and the author, including the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the type of work unit and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number of different geographical units and that of publication. Finally comes the analysis of co-occurrence of the high-frequency key words, which are the condensation of ideas and thoughts of the paper, through which way we can see that the political system, famous representative persons of Legalism, the culture of the Qin Dynasty are the research focus, and the scholars pay attention to bamboo scripts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the unification of the Qin Dynasty; research; the academic map; academic papers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秦统一及其历史意义再研究”(14ZDB028)
韩 帅,女,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编辑,主要从事学术评价、历史学研究。
K232
A
1006-723X(2015)12-009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