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城市物流发展形势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常州市为例

2015-06-13 08:01刘飞翔
物流技术 2015年13期
关键词:常州市常州物流业

杨 春,刘飞翔

(常州大学 商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1 引言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已成为城市的支柱性新兴产业,其不仅满足了企业的流通需求,极大地方便和扩大了居民消费,也支撑了电子商务等行业的快速发展。然而,伴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行,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1]。城市物流业也结束了过去十多年20%以上的高速增长,开始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可以说城市物流业也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下,国内城市物流产业出现了市场整体需求快速收缩的问题,从宏观上来说,主要表现在货运量及货运周转量增幅回落、社会物流总额及物流业增加值增速放缓;从微观上来看,则体现在物流企业营运成本居高不下、发展后劲不足,特别是传统的运输类企业更是遭遇经营困境[2]。与此同时,城市物流行业的下行也成为影响其它存在物流服务需求行业发展的消极因素。应该看到,正确认识经济新常态下城市物流业的发展形势,构建城市物流发展新模式,从而实现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型升级,不仅是城市物流业自身结构调整和产业改革的需要,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常州市物流规模不断扩大,物流业对经济的贡献率逐步提升。同时依靠交通枢纽、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和商业区等优势平台,利用多元化的投资,建设了一些功能集成、定位准确、各具特色的物流园区及配送中心,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举足轻重的物流基地。但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常州物流业的发展形势也发生了相应变化,阻碍物流产业发展的问题也愈加凸显出来。因此,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常州市的现代物流业,进而为同处于新常态下的其他地区发展城市物流提供借鉴,本文通过与江苏省的物流运行情况进行比较,全面分析了常州市物流产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从科技创新驱动城市物流发展、优化城市物流结构与空间布局以及构建物流协同发展模式等角度,提出了相应对策。

2 国内外城市物流研究现状

国外城市物流起步较早,发展迅速。目前,发达国家已基本完成各大城市物流产业的规划,第三方物流在其城市物流中开始发挥重大的作用。同时,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电子物流已成为现代城市物流的代名词,物流进一步由信息化向网络化的方向转化。与此对应,国外学者也逐渐将研究重点由对城市宏观层面的整体规划,转变为研究如何提高城市物流运输环节的效率以及降低城市物流运行过程中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上。

Eiichi Taniguchi(2001)在综合考虑如何降低城市物流对城市环境、交通拥堵和能源消耗等因素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城市物流运输效率的相关对策。同时通过模拟货运汽车的配送路线、运输时间、与物流中心位置的关系等来评价城市物流规划方案的有效性,对未来城市物流运输规划进行了展望[3]。Michael Browne,Julian Allen 等(2006)通过比较同时在巴黎和伦敦实施的城市物流运输规划,在考虑该规划发生在物流运输业务日益增长、各城市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存在差异的背景下,得出城市物流运输规划在每个城市具体实施上都各具特色,但都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提升装卸效率上[4]。Eva Maria Pino,Davinia San Nicolas等(2014)研究了在欧洲实施的多萝西物流项目,该项目着眼于构建环境友好型的城市物流,致力于创新城市物流货运技术与激发城市物流潜力[5]。

国内城市物流由于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成长阶段。但随着城市物流对国民经济促进作用的增强而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许多城市都把大力发展现代城市物流列入地方发展战略规划中来,现代城市物流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国内学者主要关注城市物流园区的规划设计和物流业如何转型升级以适应城镇化进程加快的经济社会背景等。

葛喜俊,刘凯等(2006)深入研究了城市物流节点选址的理论及策略,认为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当地产业结构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等都会对城市物流节点布局的合理性产生影响。在选择节点时,他们采用定性分析与AHP 相结合的方法对全部备选节点进行评估,用以确定候选节点,进而明确城市物流节点布局方向与具体规模[6]。于文婷(2012)对西安市的物流园区规划进行了研究,认为在建设城市物流园区时,要根据城市产业发展的优势,合理定位配套的城市物流园区,实现城市物流园区和工业园区的协调发展。同时,也提出了西安市实现产业发展与物流园区建设一体化的策略建议[7]。张定,曹卫东等(2014)对2002-2011 年间长三角城市物流发展效率的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利用探索性数据分析及数据包络分析技术,得出这些年间长三角城市物流发展的总体效率处于中等水平,物流效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也表明了长三角各个城市的物流发展效率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上海和湖州等地由于对生产要素的利用程度较高,物流发展效率保持在较优的水平[8]。吴竞鸿,吕能芳(2014)阐释了城市物流竞争能力的内涵,建立了用于评估物流竞争能力的相关指标系统,指标体系包括城市物流产业规模、城市物流发展潜力、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及城市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等,弥补了相关领域的理论空白。同时,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包括合肥、安庆在内的8个皖江城市的物流竞争力进行了分析评价[9]。

总结以上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在经济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要发展城市物流,必须注重物流园区规划设计,整合分散的物流资源,也要重视提升物流发展效率,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同时也应该推进互联网与城市物流业的全面融合[10],提升城市物流业的信息化与绿色化水平。

3 常州市城市物流发展形势分析

3.1 常州市物流产业现状分析

常州市历来重视物流业发展,2003 年就已率先制定了全市物流业发展规划。“十二五”以来,常州市把大力发展物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定位更加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更加清晰,不断健全和优化政策环境,建设了一批物流中心,扶持了一大批第三方物流骨干企业,为常州市物流产业的振兴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在经济新常态下,无论是常州的社会物流总额、物流业增加值,还是其货运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都从2011 年20%左右的增长速度下降到2014 年的10%左右[11],这说明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对常州物流业的发展提速造成了较大打击。由表1 可以看出,“十一五”末至“十二五”的前四年,常州市社会物流总额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五年内的平均同比增长率为14.4%。但在2010-2012年间,常州社会物流总额同比增速均低于江苏省的同比增速[12],这可能是因为同期常州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收缩,导致作为常州城市物流重要抓手的钢铁物流需求不济、交易量大幅下降。而在2013-2014年间,常州社会物流总额同比增速呈现“抬头”态势,并均高于同期江苏省的同比增速,这主要是常州市政府在2013年初开始实施新一轮市区物流产业规划,规划周期为2013-2020年,该规划着力解决物流装备和技术水平低、企业信息系统和公共信息平台缺乏、交通阻塞、噪声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为常州社会物流总额的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

表1 2010-2014年江苏及常州社会物流总额与物流业增加值

另外,从物流的功能来看,在2010-2014年间,常州物流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要略大于江苏省的同比增速,这表明常州的物流服务需求较高,且第三方物流服务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此外,从表1中也能看到,2014年江苏以及常州的社会物流总额与物流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速均有所回落,这与上海自贸区政策的“虹吸”效应以及内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影响有一定关系。

表2 江苏省以及常州市物流需求指标对比

图1 常州与江苏货运量同比增速比较

图2 常州与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比较

通过表2以及图1的比较发现,在2011-2012年间,常州市货运量的同比增速要高于江苏平均水平,这主要与常州市物流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第三方物流企业较快发展有关系。根据物流需求企业样本调查,完全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形式的占23.6%,使用了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占到63.3%;没有采用第三方物流的占36.7%。另外,2013年常州以及江苏的货运量均出现了不增反降的现象,这是因为自该年起货运量的统计口径发生了调整,公路货运量采用了运输经济专项调查结果,即不再核算拖拉机、农用车货运量。在这种形势下,常州货运量的降幅要远远高于江苏平均水平,这也说明常州过去的货运量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农用车或拖拉机等农业运输工具贡献的,港口物流、制造业物流、商贸流通物流以及电子商务快递物流在以往的货运量中比重相对较少。而2014 年,常州的货运量出现较大回升,且同比增速远高于江苏平均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常州市把该年度确定为“重大项目突破年”,深入推进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其中确定的100个市级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中行业类别为现代物流的多达23 个[13],致使该年份常州物流业发展势头强劲,需求剧增。从图2中也能看出,2014年常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也要高于江苏平均水平,常州市物流业呈现出企稳回升的总体趋势。

3.2 常州市物流产业存在的问题

物流业“新常态”的到来,导致常州物流业产生了较多问题,给其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分析常州物流业存在问题的过程中,本文先通过调研搜集常州物流业运行情况,再运用系统科学的原理进行衡量评价,衡量指标包括功能以及结构两种。其中功能衡量指标包括土地利用集约度、物流费用、速度和节能环保等,结构优劣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要素(点和线)素质、要素之间的联系(信息流、物质流、聚集和分层)以及环境(主要是物流需求、政策法规和信息平台)对它的支持和约束。

根据实地调研以及分析可知,无论从常州市物流业的实际情况看,还是从系统科学原理的视角看,常州市物流网络总体上都处于相当无序的状态,具体表现在:

(1)物流规模小、效率差。首先,虽然常州市总体物流规模在不断提升,但物流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仍不足7%(理想的比重应超过10%),这意味着常州市的物流需求尚没有被充分满足。其次,常州市物流效率较低。目前常州市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为15.68%,虽然纵向比较有所降低,但高于江苏省15.40%的平均水平,这与常州市经济在全省中的“第一方阵”地位是不相称的。

(2)供应主体数量大、规模小、分布散。目前,常州市登记注册的物流企业有3000多家,而实际从事物流经营业务的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超过2万家,平均拥有运输车辆1.87辆。市区范围内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的分布极为分散。规模以上工商公司仍以自备运输为主,完全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约有23.6%。工商企业不愿外包物流与物流企业“小、散、弱”这两种状况互为因果,形成不良循环。这严重抑制了常州市物流行业的社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

(3)基础设施体系一体化运作水平较低。常州市物流基础设施的特点是线路发展快、节点建设滞后、不同运输方式间衔接效率低。常州市公铁水空管五种运输方式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但相应的物流节点,如水港、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互通节点、大型仓储设施等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仓储设施设备技术陈旧、设备落后,如仓库仍以普通平房库、普通楼房库、开放式堆场为主。不同运输方式、不同物流节点之间的连接不畅,尤其是信息、流程、标准等软连接非常缺乏,导致物流速度低、成本高。

(4)物流信息化水平较低。物流信息系统是开展物流服务和提高物流效率的重要支撑。当前,常州市物流行业各层次的信息化程度都较低。在企业层面,普遍对信息化重视不够,在自建网站和第三方网站上发布的信息少,更新慢。在物流中心层面,亚邦物流园、常州与武进保税物流园都已经建有物流商贸信息发布平台,基本实现了本物流园内的信息分享与共通,但物流园之间还没有实现互联互通。在行业层面,虽然全国性的物流资源网较多,但常州市层面上的物流信息平台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发展较好的龙城物流网、易呼通物流平台无论功能方面、技术还是市场覆盖方面,都还处于初级阶段。

(5)政府管理条块分割。横向上,物流业的管理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各部门之间职责交叉重叠,责任稀释现象颇为突出。纵向上,市、区、镇三级政府管理部门协调不够,自行其是,“不打招呼、不听招呼”的情况常有发生。从市场情况看,准入门槛低,存在大量“黄牛”,恶性竞争严重,物流服务质量标准缺失,监管不到位,保障货主权益的法规不明确。

4 常州市城市物流发展新模式构建策略

要适应城市物流出现的新常态,解决城市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要更加注重城市物流发展的质量与效率,打造城市物流竞争优势,培育城市物流发展新的增长点,转变城市物流发展模式,才能引导新常态向有利于城市物流发展的方向推进。与周边地区相比,常州市拥有较为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基础网络以及常州科教城的技术优势与智力支持,这些都是常州市今后大力发展城市物流产业的重要支撑。

4.1 完善城市物流空间布局,以科学规划推进城市物流发展

针对常州城市物流业存在的供应主体规模小且分布较散的问题,需要整合物流园区、物流通道、运输装备等存量资源,统筹港口与城市、城区与乡村、重点区域与一般区域的物流发展。在城市物流空间布局规划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有利于服务常州市各类功能区的产业集聚和发展环境优化;二是统筹考虑与城市交通干道的衔接以及与未来五年主要交通枢纽重点建设项目的协调配套;三是有利于加快苏南经济圈建设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据此提出“物流板块→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四层城市物流空间布局网络结构,以发挥各物流节点的设施功能优势,引导物流资源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具体空间布局规划如图3所示。

图3 常州市物流业空间布局

4.2 加快行业技术整合与创新,建设物流信息平台

要充分利用常州市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高起点、高标准、跨越式规划和建设全市统一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此外,也要建立各类专业物流信息系统,重点建立完善电子数据交换中心、航空港、港口、铁路、公路主枢纽公共信息平台、综合声讯服务系统以及商品综合信息系统等。加强物流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研究制定物流数据备份与恢复工作流程,强化物流信息平台安全性,利用防火墙、虚拟网络技术及代理服务器等安全技术,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安全监测与防护。同时,要加快网络通信技术、软件工程以及EDI、GIS 与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整合力度,加大GPS/GIS 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广,建立货运查询分类系统,实现车辆跟踪与调度功能。针对常州市存在较多的小微物流服务企业的状况,尤其要注重加大SaaS 平台的研发投入,提高软件自主创新能力,利用其边际成本递减的特征,通过推广示范获取规模效应。深刻把握“互联网+”战略带来的机遇,将物联网技术、云计算网络技术以及4G 移动通信技术相互整合,以智能化、信息化带动常州物流产业转型升级。

4.3 构建城市物流协同发展模式,释放物流产业发展活力

常州物流产业存在的条块分割现象,已经成为严重阻碍物流业发展的体制弊端。要深化城市物流产业改革,就必须打破地区封锁和责任稀释现象,加快推进常州物流业协同发展模式以及利益共享机制的形成。同时,要积极组建物流行业协会,吸纳各种规模的物流企业以及其它行业企业,加强行业准入、业务标准及价格商定方面的协商监管。组织培训机构,强化师资力量和物流行业人才培养,重点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物流人才。建立行业法务咨询中心,为物流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及法律援助,维护物流企业相关利益。组织学术论坛、交流会及讲座,加强物流企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加行业内部凝聚力。

4.4 强化物流政策体系支撑,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是物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面对常州市当前存在的基础设施方面的不足,要完善常州运输公共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大型城市公共配送中心,推进“共同配送”,缓解城市拥堵,降低配送能耗和污染排放,大力发展绿色物流。同时,要深入开展全市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工作,完善配送市场管理制度,科学制定常州城市配送企业经营资质及运营规范标准,对配送企业实施规范管理。统一配送专用车型,规定全市城市配送的专用车型以及车辆的具体技术规范和相关标准。完善物流行业用地政策,整合存量资源,落实物流企业土地指标,优先保障重点物流企业以及项目的用地需求,确保集约节约用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设计物流发展专项基金,充分利用好国家、省对物流业的支持政策,对重大物流项目、重大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人才培养、物流技术研发、物流标准制定及标准化示范、物流平台建设等给予重点财政扶持,积极组织物流企业及相关部门申报项目,争取国家及省市财政拨款。

[1]人民网.经济新常态的“柳暗花明[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GB/n/2015/0320/c1003-26721833.html,2015-03-20.

[2]段雅丽.适应“新常态”布局新未来 中国物流业转型升级正当时[J].物流技术,2015,(2):24-27.

[3]Eiichi Taniguchi.City Logistics[J].Infrastructure Planning Review,2001,(18):1-16.

[4]Michael Browne,Julian Allen.Comparing freight transport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in London and Par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07,(3):34-39.

[5]Eva Maria Pino,Davinia San Nicolas.Dorothy Project:Urban Logistics Organization in Valencian Community[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2):420-429.

[6]葛喜俊,刘凯,等.城市物流节点布局方法研究及实证分析[J].物流技术,2006,(3):125-128.

[7]于文婷.基于产业发展的城市物流园区建设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物流技术,2012,(12):62-65.

[8]张定,曹卫东,等.长三角城市物流发展效率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与机制[J].经济地理,2014,(8):103-110.

[9]吴竞鸿,吕能芳.皖江城市带城市物流竞争力评价与提升策略[J].长春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2014,(4):103-108.

[10]人民网.“互联网+”的形与神[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2015/0330/c40606-26768387.html,2015-03-30.

[11]常州市统计局.2014年常州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12]江苏省统计局.2014年江苏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13]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常州市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常州市2014 年服务业重点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EB/OL].http://fgw.changzhou.gov.cn/html/fgw/2014/AQMNLMOF_0319/20450.html,2014- 03-19.

猜你喜欢
常州市常州物流业
教师作品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常州的早晨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物 流 业
我国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
西安市物流业发展问题研究
营改增对物流业税负的影响与对策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