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奎
摘要:数学从生活中而来,又反作用于生活。数学家华罗庚以前提到过:大到无穷的宇宙,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无论是穿行星际的火箭,精妙绝伦的化工,还是地球时刻都在进行的变化,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处处都离不开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已渗入各行各业,渗透到社会每个角落。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能够完美处理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因此,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
关键词:高中数学 生活化课堂 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里提到:利用义务教育时期的数学课程,应让学生可以“掌握利用最基础的数学的思维方法去审视、研究现实生活,来处理社会活动及别的课程学习中的难题”。换句话讲,学生应该学会利用数学的知识审视现实生活,探索研究各式各样生活现象,还要进行整合处理,探寻其中的规律,实现可以把现实生活达到“数学化”的目的。
一、发现,是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基础
课堂并不单指教室,学生生活的各个环境都是数学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当讲解立体几何的时候,教室的各个部分便成了最佳的教具,当讲解线线、线面及面面关系的时候,试着让学生先发现两种平行、垂直、相交的物体包括它们的夹角。当讲解平面几何的定理在立体几何里是不是仍然成立的时候,碰上了如此的问题:定理“平面内如果一个角的两条边分别和另一个角的两条边相互垂直,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变为“如果一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分别和另外一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垂直,则这两个二面角相等或互补”是不是还成立呢?利用板书作图讲解这个问题时,同学们一脸茫然,然而学生找到教室的门和墙形成的二面角以及地面和墙形成的二面角正好形成适合这个问题的一对二面角,因为门能够开关可以一只保证垂直,换言之,里面的二面角能够是任意角,所以第二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利用生活中的数学完善了传统教具不能完全启迪学生去自主寻找及探究现实中的数学现象。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笔者在教室里设置了微型的论坛,过了一段时间我便看到大多数学生对现实中的数学具有很浓的兴趣。一名学生针对一个和折纸相关的问题下了战书,别的学生争先恐后的挑战。我校开展运动会,我借机让学生探讨铅球运动如何用力才可以推得最远,那么为何推的时候从45°角上方推最好;长跑的时后为何顺着跑道的切线跑路才最近……找出生活中的数学很容易,并且可以探寻深奥的数学理论,如此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乐趣。
二、尝试,是生活化课堂教学的重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的需要,要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就一定要制定数学模具,数学建模与数学同样存在悠久历史。如欧几里德几何变为一个久远的数学模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电磁学里的麦克斯伟方程组、化学中的门捷列夫周期表、生物学中的孟德尔遗传定律等均为数学建模的优秀榜样。如今在电脑的协助下,数学建模在环境、地质、航天等领域具备更为广阔的运用。所以,在这个意义来看,数学建模是造就高素质的人才的绝佳方法,数学建模具有非常关键的时代意义。数学建模能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查看相关资料发现,大多数同学对数学建模很有乐趣,而且还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学生对数学和别的学科的学习。在问题处理的进程中体验到数学探究的乐趣,感悟到了数学的吸引力,培养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数学建模如“投资理财”“电话缴费”“分期购物”“教育投资”等现象均来自于生活,具备非常强的趣味,学生极易培养数学兴趣,这样的兴趣还可以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
三、应用,是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关键
新课标提到数学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可以运用学到的数学理念、数学思维及数学方式来探索、研究实际情况,来处理实践当中的问题,从而提高敢于探究、敢于创新的能力,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因此,作为数学老师必须要目的明确、计划完备地指导学生参加符合生活实际的活动,通过学到的数学知识处理某种生活问题,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打开学生数学思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例如,建造房屋所需资金包括土地使用权的费用及材料施工资金两个部分。假如学校的土地使用费是1000元/m2;材料工程费用在盖最低层的时候是400元/m2,后面的每加盖一层平均要增加40元/m2,请同学们帮忙桂花所建楼房的层数,让每层平均建筑的平均费用最低。这样,把数学问题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再现生活实际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真正做到人人有话讲,人人有收获,人人得发展。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巧妙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感悟到成功解决生活问题所产生的快感,从而为学生今后从容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能力基础。
四、定位,是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保证
对于不少内容,灌输式的教学实际上只是将考试的桎梏及教师的权威生硬地施加给学生,学生在短时间内可能暂时有优越感,但这样的胜利很快会成为过眼云烟,因为学生从心理上对科学的排斥甚至厌烦,这是科学精神的丧失。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我得到充分尊重,这一因素将成为贯穿学习活动始终的最活跃的部分。学习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学生的主观想法、他人的观点以及操作实验结果三者间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通过整体感知发现自己理解的局限性或者自身优越所在。这种自我发现的过程是在互动中完成的。不然,学生只是被动的,被强加的给予,而缺失自我的“科学”。例如,高中数学教材中,每一章的序言部分,都引用了一个生活中的应用问题,作为该章的知识内容或学习背景,而例题往往会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所学知识息息相关的应用题,难易适中,有较强的示范性。尤其是每个章节后面都拓展了“思考运用”这样的习题。设计意图很明显,其目的是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有数学意识,让他们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
总之,数学教学要与生活密切相连,教师要善于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学以致用,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真实有趣的问题情境,同时鼓励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去创造生活。
参考文献:
[1]王月微.从生活化的角度探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3).
[2]陈志明.浅谈高中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构建[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