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年清
摘 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不过随着近代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学的模式也在不断的更新,朗读渐渐的被学生和教师们忽视和冷落,因此,研究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问题,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从朗读的定义入手,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为主线,论述朗读对学生的作用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朗读
一、朗读的定义
对于朗读,我认为最科学的解释就是“能够准确无误的运用普通话语音,有感情有节奏的把文章清晰的读出来”,同时,对于朗读的内涵,就是能够把一些书面的文字,转化为富有情感的声音语言,把文字的单调色彩变成有声有色的声音语言。在对于朗读技巧的处理及运用当中,对于自己的语气、语调以及朗读时的语速都应该很好的进行把握。同时,在朗读当中,哪些文字该重读,哪些该轻读,这些都必须根据文章的思想来进行揣摩,来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处理。所以不同的读者因为处理文章的方式不同,对于同一篇文章而朗读的效果不同的原因就很明了了。
二、初中语文教学朗读的现状分析
(一)初中的学生基本上没有课外朗读
在初中,学生的课外朗读一般是不如小学的,在学生的小学阶段,很多的老师都会布置一些课外朗读的作业,让学生阅读一些名著以及诗歌等。但是,我们发现,在初中的课堂上,基本上不会与课外朗读的一些作业,可以说朗读课是一片空白,初中老师对学生的指点以及教导大部分都是一些课程的难点和重点,以及针对考试来进行的教学。而对于课外阅读的管理,一般都是任由学生自己去开展,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说得不到老师对于朗读的指导。
(二)课间的朗读质量低下
在初中学生的朗读上,其朗读的品质非常的低下,这一点严重影响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可以说阅读品质低下,是初中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另一種表现。这种现象的发生,不仅对学生的朗读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还会严重的影响到学生们的阅读情绪,甚至让学生产生厌恶朗读的情况。再加上,在朗读的时候,学生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指导,因此对于一些语速、以及语气和重低音把握不准,这样的话及时学生朗读了,也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部分教师自身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老师的教学队伍当中,我们能够发现,许多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他的朗读能力并不是非常的如意,特别是一些乡镇的中学当中,有些教师普通话甚至都不够流利标准,更不用说,不能流利、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了避免自身的这一现状,有些教师甚至用名家的朗读录音带来代替自己在课堂上的朗读,教师自己的朗读水平尚且如此,又何谈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呢?
(四)学生朗读兴趣低下
大部分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的,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初中生们并不喜欢语文这门课程,到初中这个阶段,语文课在学生们的心目中失去了他应有的地位,造成学生不愿意朗读,不喜欢朗读。心理学中的心理暗示对学生们的影响是很大的,这种提示能在不知不觉中对人类产生影响。学生由于在心理上对朗读的重视性不够,这种长期的心理暗示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对朗读本该有的朗读积极性朗和读热情。学生的心灵没有被撞击和触动,又何谈享受朗读给学生带来的喜悦,又何谈他们喜爱朗读呢?
三、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建议
(一)提高学生对朗读的重视程度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对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可谓是非常的多,因此,初中教师应当让自己的学生们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让学生本身重视阅读。这样由他们自己主动的学习比被动的学习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学习的主人是学生自己,语文教学的主体就是朗读,因此对于初中的老师一定要培养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去朗读,使他们能够在朗读中寻到快乐,获得知识。
(二)制定明确的朗读目标
在初中朗读的课程设置当中,一定要明确的制定教学的目标,因为教学的目标能够指引课程的方向,可以输目标是教学的一个灵魂所在。在朗读课程目标的制定过程当中一定要遵循从朗读中能够学到知识的原则,老师通过制定明确的朗读目标,并且运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指导教学,增强学生们对朗读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目的性。
(三)提供丰富的朗读题材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内容丰富的读物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应该结合课程的知识点,把朗读的题材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最终寻求适合学生朗读的经典读物,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
结语
初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其身心变化最重要的时期。若要在此时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及语文素养,朗读是提高措施的必经之路。所以初中的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朗读教学,通过多种措施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以此大好学生的语文基础,最终实现教师能愉快教学,学生能开心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廖策权,梁俊.实用学校心理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3]汤立操.新课改下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21 世纪中学生作文(初中教师版),2009,(1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