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同课异构教学片段对比赏析

2015-06-12 21:29左姚
广西教育·A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本王吴王名师

左姚

【关键词】同课异构 教学片段

《螳螂捕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A-

0068-02

笔者曾经先后聆听特级教师薛法根和陈建先执教的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课文《螳螂捕蝉》。两位教师不同的教学主张衍生出不同的教学策略,引发笔者得出不同的教学思考。下面各撷取两位名师的三个教学片段进行对比赏析,以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一、透过“故事”感悟名师的讲解之道

【薛法根教学片段】

师:课文最后说吴王“恍然大悟”,他究竟“悟”到了什么?请联系课文想一想。

生1:吴王从少年的故事联想自己攻打楚国的决定,意识到自己只顾眼前利益,明白了这个决定可能隐藏的祸患。

师:这里该用逗号,请继续往下说。

生2:如果其他国家乘虚而入,自己的国家就会非常危险。

师:这真是灭顶之灾啊!

生3:吴王也可能想到了大臣们之前的劝说是对的,他最终收回成命,说明他是个明君。

师:哦,知错就改,还是个好国王啊!

【陈建先教学片段】

师:课文中有个词语“不堪设想”,怎么理解?

生1:无法预料结果。

师:其实,理解这个词语最重要的是解决“堪”这个字。

生2:“堪”字是能够,可以的意思。

师:结合课文内容,“不堪设想”的最终结果会是怎样呢?

生3:趁着吴国国内空虚,其他国家将吴国灭亡。

生4:吴国将会被其他国家包围,就算不灭亡也会大伤元气。

师:这样一来,遭殃的会是什么人?

生5:手无缚鸡之力的妇女、儿童。

生6:可怜了那些打仗的士兵,既要顾前,又要顾后。

生7:国王自己也会背负骂名。

师:精心治理好自己的国王,这才是百姓之福啊!

【对比赏析】

讲述解释是课堂教学的常用形式。为了让学生切实体悟少年所述故事的内在寓意,两位名师都采用了紧扣文本关键词语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薛法根老师紧扣“恍然大悟”一词,将学生的角色置换成为吴王,以“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悟以己之心揣度吴王之腹,真切地感受到故事的本质要义。而陈建先老师则紧抓“不堪设想”一词,引导学生在感知词语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对事态的发展进行推理与猜想,从而将少年所述故事的真正用意展示出来。

对比两个教学片段不难发现,两位名师都准确地定位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与职责,即将学生的自主体验、感知、揣摩置于前端,而将教师的引导、提炼、点拨置后。这种讲解式的教学策略将阅读教学的共创性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扣住“规劝”感知名师的引导之道

【薛法根教学片段】

师:读懂了少年讲述的故事,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1:这个故事不够真实,吴王怎么会轻易相信呢?

生2:连大臣都没有劝说成功,为什么这个少年就行呢?

师:我们可以从这个问题入手:少年为什么将劝说的地点选择在花园,而不是大庭广众?

生3:大王有死命令,少年在众人面前劝说等于自寻死路。

生4:少年在花园里转悠,做出打鸟的样子,一方面是等待时机,另一方面也是进行表演,好让国王不起疑心,从而便于自己讲述故事。

师:如果说大臣们是“直劝、谏劝”的话,少年的这种劝说方式就是——

生5:巧劝、妙劝。

【陈建先教学片段】

师:吴王的“死命令”将劝说之门彻底关闭,谁要是贸然劝说,必定是自寻死路。可少年却另辟蹊径,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劝说?

生1:巧劝、智劝。

生2:旁敲侧击地劝。

生3:话中有话地劝。

师:由此可以看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4:少年以打鸟为幌子达到劝说的目的,这样既可以劝说吴王,又保护了自己,可见少年足智多谋。

师: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气。

生5:少年说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成功地将吴王的注意力引到故事上,吴王就不会想到国家大事,而是专心听故事了。这样少年才有可能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吴王自己去联想、感受。

师:这真是含而不露,实在是高!

【对比赏析】

俗话说:“理不点不明,灯不拨不亮。”由于学生认知能力有限,他们在自主思考感悟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思维障碍,此时需要教师智慧的点拨与引导,使得学生发现问题、洞察错误、拓展思维、全面感知文本,最终取得知识与能力并进的教学效果。在这一方面,两位名师可谓风格迥异,给予听课者以不同的思考,薛法根老师在学生读懂了少年所述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将主动权全部交付给学生,彰显了教学大家的风范。对学生提出的两个问题,薛法根老师既没有直接拿来,更没有索性放弃,而是将这两个问题进行有效地整合提炼,再度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自主探究。而陈建先老师则依循文本细节将学生的关注力聚焦在人物特性的体悟上,引导学生在精读文本的基础上把握细节,揣摩人物特点,及时进行总结与点拨。“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气”“这真是含而不露,实在是高”教师的语言既尊重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又通过提炼、概括深入点拨,使得学生的认知更加深入化、系统化。

三、依托“复述”感受名师的化解之道

【薛法根教学片段】

师:下面请大家把少年劝说吴王的经过用表演的方式展现出来。同学们可以借助课文中的描写来演,也可以创造性地增加台词,设计动作和表情。

师(请出一对学生):大家一起来做导演,对他们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提一提建议。

(全班学生根据表演提出建议,如大臣禀报时要下跪、低着头,大王可以做出捋胡须等的动作。)

师:剧本需要旁白,现在请同学们写一写,在正式表演之前朗诵旁白。(学生动笔写)

【陈建先教学片段】

师:少年讲述的故事最终让吴王改变了自己的决定,可是在这之前那么多大臣的劝说都无济于事,而且吴王亲自下了死命令。我们想一想,作为一国之君的吴王在第二天上朝时他会怎么跟大臣们解释自己的决定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相互合作探讨,帮助吴王解决这一难题。

师(待学生讨论完毕):哪位“吴王”能够先声夺人,第一个跟大臣们解释解释?

生:众位卿家,前些日子,本王意欲攻打楚国,大家一直苦苦相劝,本王都未能同意。可是,昨天本王在宫中花园遇到一位少年,他向本王讲述了一个故事,让本王受益匪浅。这故事是这样的:花园中有一只蝉在树上惬意地喝着露水,轻松自在地享受着生活的美好,可它没有想到正有一只螳螂在背后对它虎视眈眈,想要把它给吃掉。而这只蝉更没有注意到,他身后还有一只黄雀伸长了嘴巴,正准备将螳螂啄食掉。本王立即想到,如果我们真的要攻打楚国,本王不正是这些只看到眼前利益的螳螂吗?其他诸侯国一定都会对我们的国家虎视眈眈。所以,本王决定收回成命,不再攻打楚国了。

师:大王可真是位英明之君啊!

【对比赏析】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复述课文内容这项训练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不少教师认为其可有可无。复述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准确体悟文本的思想内涵,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板块,还要对自身意欲表达的内容进行言语系统的重新加工和组合。而复述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在考量、组织语言系统中提升其遣词造句的能力,强化言语表达的逻辑认知,促进内在言语的有效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在复述教学中,教师切不可将复述置于机械生硬的模式下进行,否则学生将在枯燥无味的言语训练系统中丧失言语表达的动力和学习兴致。

纵观两位名师的课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不仅历经了扎实有序地复述训练,而且整个教学过程可谓巧妙而自然。如薛法根老师以全员参与的集体表演为契机,在准备环节内化语言,在调整中生发语言,在表演中外显语言,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过程中强化了复述的训练效益。而陈建先老师通过角色置换的方式,创设出“吴王早朝解释”的情境,将复述的任务压力转化为学生进行角色体验的无限动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再度回归文本,展示文本的整体效益,为实现高效的教学形式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本王吴王名师
吴王光鉴铭文复原考释
名师简介
孙武为何敢于斩杀吴王宠妃?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欲善其事,必利其器
——以《螳螂捕蝉》为例,谈劝说的技巧
傲娇语录大全
素粉欢型show!
穿越采访庆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