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 雪 □ 王彤鉴
东北林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哈尔滨 150040
目前,用于军事侦察、反恐防暴、火场探测、有毒和易燃易爆场合抢险等危险作业的小型移动机器人,以其体积小、成本低、生存能力强、运动灵活等特点成为移动机器人领域的又一热点[1]。由于复杂多变的环境,要求机器人在复杂的地形中可以越过障碍物。所以,开发一种拥有越障功能的小型移动机器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移动机器人是一种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机械,它集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通信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精密及系统集成技术等多种前沿科学技术于一体,代表了智能机械装备的最高水平。移动机器人主要用于探索一些危险和未知的环境地域,特别是在复杂的道路地形下移动机器人适应性较强,不仅可以在平坦的路面上行驶,而且能在崎岖的地形领域中穿越[2]。由于整体尺寸偏小,外形设计的自由度较大,隐形能力强且效果好,在现场搜索和救援、行星探索、军事侦察以及科研等领域具有很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可以在战争时期参与军事活动,亦可以在和平时期参与经济建设,备受各个国家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3]。
本文设计了一种差动式移动机器人,该机器人主要由行走机构、机械手臂、末端执行器和视觉系统等组成。行走机构采用轮履复合结构,保证了机器人工作时的稳定性;末端执行器采用气动气缸连杆夹取装置。
机器人设计中机械机构决定了其运动的灵活性和控制的复杂程度,机器人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应使其结构简单、紧凑、轻巧。本文采用三维实体造型技术、虚拟样机技术等进行机器人的结构设计,为日后物理样机的设计和制造提供参数依据。
差动式移动机器人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该机器人的末端执行器采用气动气缸连杆夹取装置;行走机构采用轮子-履带复合结构;4个摆臂可使机器人运动平稳;机械臂部分共有4个关节,即腰关节、腕关节2个旋转关节及大臂、小臂2个俯仰关节。车体部分配有相应的控制系统和驱动单元。
机器人在工作状态下先由其视觉系统确定被抓取物体的位置,然后根据定位算法给出物体的三维空间坐标,并将数据传输给控制系统,计算出到达目标物的车体移动路径和机械臂各关节要转动的幅度,再由末端执行器夹取目标物体,最终完成任务。
▲图1 差动式移动机器人
▲图2 机器人运动示意图
▲图3 轮履结构示意图
行走机构是移动机器人运动的基础[4],履带式行走机构与轮式移动机构相比,其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可以减少对地面的碾压;附着能力强,对地面有较好的适应性,安装上各种执行器后,可在复杂的地形环境下作业,而轮履复合式结构则兼顾了前两者的优点。本文所述机器人采用轮履复合式移动机构,具有直线行走、左右转弯、跨越沟槽障碍、时刻保持工作平台稳定等优点。图2为典型工况下机器人运动示意图:普通路况时,机器人履带摆臂上摆、四轮着地,见图2(a);当工作环境有斜坡时,由于4个摆臂相对独立并且有各自的驱动力作用,机器人可以做出适应斜坡的姿态,见图2(b)、图 2(c);遇到沟渠时,机器人运动到沟渠前前摆臂下摆即可通过,见图2(d)。
表1 所需夹持物体的主要特性
表2 末端执行器的主要参数
▲图4 末端执行器结构图
机器人的行走机构采用内外轴结构形式,使车轮旋转的同时摆臂也可以摆动。车体两后轮为主动轮,采用差速驱动,驱动力由两个电动机提供,经过减速机构将动力传给驱动轴。此外,摆臂的自由摆动和同轴转动也采用电动机、减速器和齿轮副等构成传动链传递动力。车体的轮履复合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
末端执行器是机器人直接作用于作业对象的部分[5]。对象的物理特性是影响末端执行器设计的重要因素,表1中分类列举了与机器人设计有关的主要特性,末端执行器的主要参数见表2。
杠杆式夹持器(如图4所示)具有摩擦力小、活动灵活、结构简单、成本低的特点,又能在不增加气缸面积的情况下,大大提高夹持力,减轻了手臂的负荷,满足执行系统的要求。此外,气动传动系统气源获取简单,系统的组装、维修以及元件的更换比较方便,以气动系统为动力源,可以使机器人动作速度快、响应性好且工作介质无污染。气压传动工作压力较低,并且一般压缩空气可存贮在储气罐中,即使发生突然断电也不会导致任务执行突然中断。
为了进行结构上的干涉检查以及运动学特性研究,采用SolidWorks软件对机器人进行了三维建模[6](如图 5、图 6所示)。
▲图5 车体及机械臂
▲图6 末端执行器
▲图7 末端执行器分析模型
▲图8 在ADAMS中添加约束与力
▲图9 指尖X方向的运动特性曲线
▲图1 0 指尖Y方向的运动特性曲线
为避免在导入ADAMS后产生过多的约束,使系统在仿真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问题,因此在导入前,将无关部分零部件去掉,再将其它零部件进行简化,降低模型的复杂程度。
将SolidWorks的模型另存为Parasolid格式的文件,其扩展名为*.X_T,该类型文件可进行布尔运算,可直接获得构件质量信息,可捕捉模型的几何特征(如图7所示)。
在ADAMS中添加约束(如图8所示),末端执行器、指夹与指尖间均添加相关约束和关节类型。
设置仿真时间和仿真步长等信息,测量末端执行器指尖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的运动特征曲线,输出仿真结果如图9、图10所示。
通过对末端执行器的运动学仿真分析,使机械手的整个运动过程直观明了,为机械手的轨迹规划及其控制奠定了基础,并且可以指导最优路径选择及误差补偿控制等方面。
本文提出了差动式移动机器人的总体结构方案,对其各部分结构及动作原理作了介绍,建立了差动式移动机器人的三维模型,并对其进行了运动学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总体结构合理,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为差动式移动机器人的进一步研究和优化设计奠定了基础。
[1] 蔡自兴.机器人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王朝阳,胡淼,汤永红.轮履复合式移动机器人设计及越障功能分析[J].机械传动,2010,34(4):38-41.
[3] 刘静,赵晓光,谭民.腿式机器人的研究综述[J].机器人,2006,28(1):82-88.
[4] 方建军.移动式机器人研究现状与进展 [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2):275-276.
[5] 日本机器人协会.机器人技术手册[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6] 邹湘军,李静,孙权,等.机械手虚拟设计与仿真系统的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10,22(11) :27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