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定位及途经研究

2015-06-12 00:27王为民
成人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职能办学

王为民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漯河462002)

高职院校是通过让学生接受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培训,增强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来体现其社会服务职能的。因此,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定位是否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其社会服务的途径是否与社会经济需要保持一致,是高职院校体现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志。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意义

我国教育部早在2006年,就已经把“社会服务能力领先”作为了入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基本条件;2010年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中,进一步指出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是“培养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人才,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面向行业企业发展技术服务,面向区域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为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继续教育、为中职毕业生在岗接收高等学历教育创造条件,增强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能力。”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反映学校自身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高职教育体现社会服务职能的核心内容,构建特色化的社会服务能力是高职院校的兴校之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经济社会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这为高职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应该紧紧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围绕“区域特色”这一主题开展专业建设、科研能力建设,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体系;可以发挥区域化的地方文化发展中心、职业培训中心和区域科技咨询服务中心的职能,开展岗位技术培训、文化创意交流、教师科研与企业生产对接等社会服务活动,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社会化服务平台;要不断丰富社会服务的内容,挖掘社会服务的潜能,拓展社会服务的途径,以高标准、特色化的社会服务能力满足新经济、新社会条件下对高职院校的客观要求。

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每个地市大都设置了高职院校,已经形成了高职教育的本土化布局,基本满足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技术支持。同时,各高职院校参与地方建设过程中,不断创新办学思路、提升办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逐步增强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的能力,初步形成了地方教育健康协调发展的局面。但是,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转型不断加快,高职教育在区域间、行业间的发展并不均衡,很多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存在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致使学校在招生、培养、就业等诸多环节受到影响,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办学定位不够明确,缺乏针对性

职业教育在办学的灵活性上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其优势在于贴近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并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合理,不能对接行业、企业当下的需要;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有的甚至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计划安排、教材选用、教学方式方法采用等诸多方面还没有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行业企业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办学思路不够清晰,缺乏系统性

面对迅猛发展的市场经济,单靠普通高等教育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而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可以弥补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基础性、通用型人才而缺乏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不足。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洞察市场动向,提前分析预测市场需求,走校企合作、工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存在市场调研力度不够、校企合作投入不足、产学研结合流于形式等问题,在办学方向上没有清晰的思路和系统性的规划,盲目设置所谓的热门专业、低成本专业,导致培养的学生和当地企业的需求脱节、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

3.办学机制不够灵活,缺乏独特性

办学特色体现的是高职院校的发展活力,有活力才会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只有很好地在地方性、职业性两个方面拓展思路,挖掘潜力,才能办出风格,办出特色,创造品牌。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机制上不够灵活,不能跟随市场的变化而及时调整、修正专业设置和教学目标,导致专业设置和企业岗位不能对接,教学计划和市场需要严重脱节。有些学校的专业大而全,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常年一成不变,很少能根据市场需求做出必要的调整,难以形成与当地经济社会交相呼应的独特性特征。

4.办学功力不够深厚,缺乏主动性

高职院校办学历史普遍较短,办学功力不够深厚,在教学的软硬件设施上存在明显不足,特别是对于新开设的专业,在师资力量、实验实习设备、实践基地建设、专业课程建设等方面需要较大的引进力度和资金投入,这对高职院校来说困难较大。在这样的办学环境中,如何协调好办学灵活性与办学系统性之间的关系,是解决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另外,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任务普遍较重,缺少与社会、企业交流沟通的机会,很少参与本地区的经济社会活动,往往在认识上形成偏差,从而导致缺乏投身于社会服务的主动性。因此,高职院校应制订较为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利用教学实践机会主动参与行业培训及企业生产,在社会实践中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三、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途径

1.明确社会服务职能的定位

高职院校办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人才培养,通过为当地经济社会输送建设人才实现社会服务职能。高职院校为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就是其社会服务职能的最好体现。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高职院校在立足于人才培养职能的前提下,社会职能的发挥应当重点体现如下六个领域:一是为行业企业提供专业实用技术服务;二是参与产品的生产、研发;三是对工程技术与管理项目进行分析、鉴别与论证;四是对一些经营活动的成果和绩效进行评价;五是对行业企业的状况及发展前景开展市场调研;六是为行业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2.增强经济社会服务的意识

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为行业企业提供生产一线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实现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职能。因此,“融于社会、服务社会”是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高职院校要密切校企关系,加强校企联系,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搭建校企联系的桥梁,让教师、学生走向社会,深入行业企业的生产一线,零距离接触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需要及技术难题,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促进学校科研的生产力转化,有效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校根据专业教学的需要,聘请行业研究员、企业技术员、工程技术专家等科研人员兼职专业教学工作,他们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可以为学校教师、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体验及技术示范,可以帮助专业教师制订切合有效的专业教学目标,完善教学计划,进一步增强师生的经济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

3.提升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

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专业建设,而专业设置和建设的动因源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主阵地,高职院校应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资源和要素谋划专业建设,以专业建设搭建社会服务的平台,以打造特色专业来提升社会服务的能力和品质。

目前,许多地方都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作为重点工作,以实现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式发展转变,由分散型布局向集聚型布局转变。高职院校要想提升服务当地经济社会的能力,就要在专业建设上紧跟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以更高的眼界、更宽的视野实现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共振与互动。当前,高职院校应重点侧重于以下四类专业的发展建设:一是与诸如互联网、物联网、影视动漫等新兴技术相关的操作型专业,随着这些新兴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与之相关的实用操作型人才必然会有较大需求;二是与一些新兴行业相关的需求型专业,如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组织,农业中介组织的经纪人等,这些行业是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分工的细化而产生的新兴行业,未来必然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三是与新生业态相关的应用型专业,如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这些新生业态发展迅猛,需要一大批专业人才;四是与多个岗位技能相关的复合型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够胜任多种岗位的工作,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劳动生产率急需提高,能具备多项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将是一些大型企业急需的。

我国现阶段的高职教育仍以普通学历教育为主,围绕学历目标开展教学工作,而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必然是以社会服务能力培养为主,围绕社会服务职能开展专业建设。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实施等环节,都要基于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和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来开展。同时,教学资源开发也是专业建设的关键因素,包括师资队伍培养、实验实习条件建设等,均需要结合专业建设的实际需要不断得以加强,使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从而带动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我国高职院校在不断探索、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的过程中,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以面向企业的技术服务和继续教育为平台,逐步实现职业教育由学历教育向社会服务职能的转变。例如,漯河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建设现代化综合计算机中心、国家级食品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先后与双汇集团、银鸽集团、富士康科技集团、阿里巴巴集团、联想集团、格力电器等120 多家企业集团建立了订单培养和校企合作战略伙伴关系,每年“订单培养”学生人数过半。再如,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建设江苏省道路交通节能减排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为交通运输系统的各类职业培训和考核提供服务;天津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建设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利用专业资源优势,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员工培训等。这些以专业服务于产业的典型案例,充分说明高职院校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对其发展的重要性,以专业建设带动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办出特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出路。

4.保障经济社会服务的水平

高职院校在以专业服务于产业的发展模式中,教师是保障经济社会服务水平的关键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教师转变思想观念,在拓展经济社会职能、提高服务能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教学需要,采用挂职锻炼或担任企业相关职务等方式,让教师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参与到合作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和企业员工共同开展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提升为地方企业服务的能力。

总之,社会服务职能是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高职院校应依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开展特色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准确定位社会服务的方向,不断拓展社会服务职能,拓宽社会服务的途径;同时,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高职院校应加强社会服务的制度建设及其管理工作,使社会服务职能在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更加科学、规范、具体,以提高社会服务职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拓展空间。

[1]邓雪梅.浅谈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J].哲理,2010,(1):23—24.

[2]方华论.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平台的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6,(8):62—65.

[3]霍丽娟.高职院校如何实现社会服务功能[N].光明日报,2008-07-23.

[4]查吉德.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策略[J].成人教育,2006,(8):37—39.

[5]李斯杰.示范性建设后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0,(11):28—29.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职能办学
职能与功能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价格认定:职能转变在路上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浅谈会计职能是否应该进行拓展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
2013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