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的某天,苹果公司召开新品发布会。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它没有发布硬件,取而代之的是一套名为“iPhone26”的手机系统。
一名来自中国的“果粉”,要将它上传到自制的VR帽子里。
智能语音助手Sihi检索淘宝和阿里巴巴,为他筛选了几家零部件提供商。这些厂商不但以出厂价销售,还提供定制服务。在填写了几份重要的技术指标文件后,一家公司接受了订单。不需要额外的支付动作,剩下的文案和财务工作,就交给Sihi吧。
3天后,这位“果粉”收到了一个超大号包裹,里面是按照制作顺序码放的上千个零部件,每一个都完美符合他的定制要求。一封以示尊重的纸质说明书提示,这些零部件的三维设计图已上传到他的家庭3D打印机,如需替换,只需要一个口令即可自行制作。
最后,这样的一个DIY智能硬件,只有市场上成品价格的10%!
——这是一场关新硬件时代的想象。我们正乘着一颗呼啸的炮弹,呈几何数级加速砸向它。
先播种再收获,古老的逻辑仍然奏效。哪怕火爆如“互联网+”,也是概念提出者谋局2年后的产物。刚端起互联网咖啡的你,面对的是早被跑马圈过的地。但假如你为此沮丧,倏忽之间,新时代也要和你擦肩而过了。
近几年,当互联网如核爆席卷一切的时候,硬件已经悄悄地“潮”了起来。Kickstarter和点名时间上一派火热,人们排着队为那些酷酷的新玩意付费,甚至不惜承担产品“跳票”、延期发布甚至失败的风险。这是App时代极少出现的事情,那个时候,人们习惯免费。
更何况,中国是这样一个适合硬件复兴的地方:古老的制造业传统,精湛的加工技艺,世界一流的代工工厂,小众但野蛮生长着的技术崇拜者……
那些不善言辞的极客、技术信仰原教旨主义者们,终于在叮当作响的车间里,等来了这样的时刻:也许我不知道那个东西是什么,但我知道世界需要它,于是,我把它做出来了。